淑妃示警,宫中暗流

作品:《凤权谋:重生太后她飒爆了

    深夜,皇宫,翊坤宫。


    淑妃靠在软榻上,手中拿着一本佛经,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她眉心紧锁,美丽的脸上,满是忧色。


    自上次诞下小皇子后,她在宫中的地位水涨船高,皇帝对她也愈发宠爱。但她很清楚,自己能有今日,离不开苏云绮的帮助。


    无论是当初助她固宠的“神仙玉露”,还是后来为她保胎安胎的良方,苏云绮对她,恩同再造。


    她们之间,早已不仅是利益的结合,更有一份惺惺相惜的姐妹情谊。


    “娘娘,您该歇息了。”贴身宫女秋月上前,为她披上一件外衣。


    “秋月,”淑妃放下佛经,低声问道,“让你打听的事,有结果了吗?”


    秋月脸色一变,左右看了一眼,确认无人后,才凑到淑妃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道:“回娘娘,打听到了。近几日,确实有一股神秘势力,在宫中四处活动。”


    “他们行事极为隐秘,出手也十分阔绰,收买了好几名太医院的药童和敬事房的太监,似乎就是在打探安康县主入宫前后,以及您怀孕期间的所有细节。”


    淑芬的心,猛地一沉。


    “能查到是什么人吗?”


    秋月摇了摇头:“查不到。这些人就像凭空出现的一样,背景干净得可怕。只知道,他们似乎对县主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兴趣’。”


    非同寻常的兴趣。


    淑妃在深宫多年,对这几个字背后的含义,再清楚不过。


    这绝不是简单的背景调查,这分明是动了杀机的前兆!


    有人,想对云绮不利!


    而且,这股势力竟能将手伸进守卫森严的皇宫,其能量之大,简直骇人听闻。


    不行,她必须立刻通知云绮!


    淑妃当机立断,立刻提笔,用一种只有她和苏云绮才懂的暗语,写下了一封示警的密信。


    “秋月,你立刻出宫一趟,亲自将这封信,交到县主手上。记住,一定要快,一定要隐秘!”


    “是,娘娘!”


    第二日清晨,苏云绮便收到了这封来自宫中的密信。


    当她用特制的药水,将信上的内容显现出来时,她的脸色,第一次变得无比凝重。


    “影阁”的触手,竟然已经伸进了皇宫!


    他们不仅在查她的外部关系,更是在从内部,从她最核心的“秘密”——医术和与淑妃的关系入手。


    这说明,对方已经将她列为了头号怀疑对象,甚至可能是头号铲除目标。


    “好一个‘影阁’,真是看得起我。”苏云绮捏着信纸,指节微微泛白,眼中寒光闪烁。


    她知道,自己之前“让他们查”的计划,还是太被动了。


    面对“影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组织,一味的防守和误导,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必须在他们对我动手之前,先发制人,打掉他们的另一个重要据点,让他们自顾不暇,让他们感到真正的痛!


    苏云绮重新摊开那张京城地图,目光在剩下的几个红点上,来回逡巡。


    布行?钱庄?还是民宅?


    哪一个,才是“影阁”的下一个要害?


    就在她凝神思索之际,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三小姐!不好了!黄河黄河决堤了!”一个管事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脸上满是惊恐。


    黄河决堤?


    苏云绮猛地站起身,心中巨震。


    她记得,前世的这一年,黄河确实发生过一次特大洪灾,致使数万百姓流离失所,更引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当时,朝廷赈灾不力,致使民怨沸腾,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数个州府的大规模民变,动摇了国本。


    而那场民变的背后,似乎就有“影-阁”推波助澜的影子。


    难道,历史的轨迹,又要重演?


    不,不对!


    苏云绮的脑海中,一道电光石火般的灵感,猛然闪过!


    她看着手中的地图,再联想到黄河决堤的消息,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在她心中,瞬间成形!


    这或许不是危机。


    这,是她反击“影阁”,同时积累无上声望与政治资本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黄河决堤!


    四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短短一日之内,传遍了整个大夏朝野。


    黄河下游,兰阳段。


    奔腾咆哮的黄龙,冲开了脆弱的堤坝,如脱缰的野马,以前所未有的凶猛姿态,吞噬着两岸的良田、村庄。


    数万顷沃土,转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


    无数百姓在睡梦中,便被洪水卷走,连一声呼救都来不及发出。幸存下来的人,攀上屋顶,爬上高树,在滔滔洪水中,绝望地哭喊着。


    尸体、牲畜、断裂的房梁,在浑浊的水面上沉浮,构成了一幅人间地狱的惨烈画卷。


    消息传回京城,天下震动,龙椅上的皇帝,更是勃然大怒。


    早朝之上,皇帝将一份份雪片般飞来的急报,狠狠地摔在地上,对着满朝文武,发出雷霆之怒。


    “废物!通通都是废物!”


    “黄河大堤,年年修,岁岁修!朕拨下去的银子,没有一百万两,也有八十万两!修出来的,就是这种一冲就垮的豆腐渣吗?”


    “工部!户部!你们告诉朕,那些银子,都花到哪里去了!”


    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吓得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


    最终,还是老丞相站了出来,颤颤巍巍地说道:“陛下息怒,当务之急,不是追责,而是立刻派人,开仓放粮,组织赈灾。”


    皇帝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当即下令。


    命户部侍郎为钦差大臣,率领一万禁军,携带十万石粮食,即刻赶赴灾区,主持救灾事宜。


    一道道圣旨,从皇宫发出。


    朝廷这部庞大的机器,开始缓缓运转起来。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就在他们焦头烂额之际,另一张黑色的网,也已在灾区,悄然张开。


    兰阳,一处临时搭建的灾民安置点。


    这里挤满了从洪水中逃生的百姓,他们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空气中弥漫着绝望和死亡的气息。


    几个穿着体面,看似是本地乡绅的人,正在灾民中,低声地散播着什么。


    “听说了吗?朝廷的粮船,在路上被山匪劫了!根本没有粮食了!”


    “什么?那我们怎么办?我们都要饿死了!”


    “唉,指望朝廷,是没希望了。我听说啊,这次决堤,根本不是天灾,是人祸!是皇帝老儿为了修他的劳什子行宫,故意掘开堤坝,想把我们这些贱民都淹死!”


    “什么?!竟有此事!这皇帝,也太狠心了!”


    谣言,如同一滴墨汁滴入清水,迅速地扩散、发酵。


    恐慌、愤怒、怨恨的情绪,在灾民心中,疯狂地滋生。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隐蔽的角落。


    一名“影阁”的头目,正对几个当地的地主劣绅下达指令。


    “朝廷的赈灾粮,很快就会到。你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批粮食,控制在自己手里。”


    “大人放心,”一个地主谄媚地笑道,“我们已经买通了押运的官吏。到时候,只需说粮食在路上受潮发霉,损耗了七八成,便可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粮食弄到手。”


    “很好。”影阁头目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再把这些粮食,以十倍的价格,卖给那些快要饿死的灾民。”


    “当他们连一粒米都买不起,当他们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活活饿死时,他们心中的愤怒,就会变成一把足以焚烧一切的烈火。到那时,我们只需稍加引导,一场天大的‘民变’,便会如我们所愿地,在这片土地上,轰然爆发。”


    影阁头目看着远处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脸上露出了残忍而满足的笑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场滔天的动乱,即将席卷整个大夏。


    而这一切,都在他们的算计之中。


    他们并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有一个少女,也正看着兰阳灾区的地图,眼中,闪烁着同样算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