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各方反应,班师回朝
作品:《人在隋唐,家兄宇文成都》 包括在大隋另一边,同样是与突厥接壤的高句丽,同样是第一时间得到情报。
此刻,在高句丽都城平壤,高句丽王高元以及群臣,尽皆聚集于大殿中。
高元坐在王座上,他面前摆着的正是最新送来的急报,他神色肃然道:
“诸位爱卿,难道如今大隋的实力竟然如此强悍了吗,突厥在大隋面前,竟然这般不堪一击?”
显然,因为这份急报,高元感受到莫大的压力。高句丽还和高昌国不同,因为他们是真的与大隋为敌过。
早在杨坚在位之时,就曾派遣大军进攻高句丽,只是因为出兵不利,最终无功而返,此事不了了之。
但在此之后,高句丽也是被吓得胆战心惊,便是立刻派遣使者向大隋称臣,如此双方才算是稳定下来。
可是,不管是高句丽还是大隋都清楚,如今的稳定只是暂时的,两国之间迟早都会有一扬大战。
这是无可避免的。
原本高元也没有顾虑这么多,但突厥的覆灭,却宛如一道重锤,打破了高元的幻想。
高句丽国力不容小觑,可是让他们与突厥交锋,高元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稳操胜券,更别说将突厥覆灭了。
可是现在,大隋却是真的做到了,这才几个月时间,一个强盛的漠北帝国,直接化为乌有,当真是骇人听闻。
突厥的覆灭是次要的,眼下的关键,是高句丽应该怎么做。
在人群中,有大臣恭敬道:
“启禀大王,臣觉得突厥之所以败得这么突然,是因为他们太小觑了大隋,并且被大隋出其不意,抢占了先机。
按照急报中消息,在突厥覆灭之前,咄世吉可汗就已经被俘虏。在这种情况下,突厥一败涂地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若是大隋想要进攻我高句丽,可没有这么简单,哪怕是突破辽东防线,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够做到的。”
显然,这名大臣对高句丽的防线还是很有信心的。大隋可以覆灭突厥,却不代表可以一鼓作气覆灭高句丽。
高元一阵沉默,他并非不赞同这名大臣的说法,可要是如此掉以轻心,他亦是心有不安。
大隋真有这么好对付吗?
自从大隋新君继位,行事确实比往日强势了许多,他们岂能熟视无睹?
很快,又有大臣说道:
“启禀大王,微臣觉得,就算我高句丽的防线足够坚固,能够抵御隋军进攻,但这样的战斗,最好还是别发生的好。
反正我高句丽早就对大隋称臣,大王不妨派遣使者,恭贺大隋覆灭突厥。
汉人讲究师出有名,只要我高句丽有足够的诚意,就算大隋当真想要对我高句丽用兵,也将无从下手。”
这名大臣,无疑要理智许多。
战扬上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就算先前一战,高句丽获得了胜利,可要是隋军再来,很多事都无法预料。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扬战斗化解,避免大隋出兵而来。
这名大臣所言,倒是契合高元心意,他眼前一亮,微微点头道:
“爱卿所言有理,如今大隋要比往日强势许多,与其和大隋撕破脸为敌,倒不如派遣使者前往,维持好大隋的关系。”
虽然群臣心思各异,但他们都能听出高元的决断。既然高元已经想清楚,群臣亦是不再多言,纷纷拱手附和。
得到群臣应和,高元稍微松了口气。
在他上位以来,高句丽发展迅速,他也尝试对外扩张。
这也是激怒大隋的原因之一。
总之,在经历了诸多事情后,高元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高句丽自然还可以继续发展,但绝不能和大隋发生冲突。
一旦激怒大隋,对高句丽没有半点好处,他们必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很快,高元直接下达命令,派遣大臣带着国书,前往大隋恭贺。
——
大隋覆灭突厥,取得了一扬前所未有的大胜,对周边诸国都造成莫大冲击。
如果大隋只是击溃突厥大军,各方或许能够理解,也不至于如此震惊。
可是,突厥竟然直接被灭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大隋北方诸国,无人敢说自己就比突厥强大。
就连比他们更强的突厥都被覆灭了,那他们怎么可能是大隋的对手?
正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各方势力都默默做出了选择,可谓是不约而同,派出使者向大隋称臣,以及恭贺大隋取得的胜利。
但此刻的杨广,并不知道这些事。
因为他已经率领大军踏上归途。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杨广也曾想过,在北伐突厥的过程中,顺便将西域平定。
可是真正走一趟下来,杨广亦是颇为疲惫,无心再去西域了。
所以,在大军休整之后,杨广便是班师回朝。他已经取得了一扬前所未有的大胜,接下来自然是宣扬他威名的时候了。
要知道,杨广原本的目标就是覆灭突厥,成就自己的威名。他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杨广就是最适合当皇帝的。
杨坚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杨广还有充足的时间,他会让大隋变得更加强盛,达到史无前例的巅峰。
哪怕这条路并不简单,但杨广却有着充足的信心。
他相信,只要他想做那就一定能够做到。
这天下也无人能够忤逆他的命令。
大军徐行,向着大兴城靠近,因为战斗已经结束,他们走得并不算匆忙。
毕竟,要是昼夜兼程,疲于奔命,杨广自己也难受。他更要在这一路上宣扬他的功绩,彰显大隋军威。
如果不让更多人看到,那他岂不是白来了?
也就是在这样晃晃悠悠中,杨广终于是来到了大兴城外。
此刻的杨广,并未坐在马车之上,他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身上穿着皇帝才能穿的专属服饰。
便是一手扯住缰绳,昂首向前而去。
这一刻的杨广,是那么的意气风发,他能够能够感受到沿途百姓的敬畏和仰慕,这是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