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姜维的低语
作品:《司马氏可为,吾如何不可为》 这几日,涪水上车水马龙。
幸好今年的春汛来得较早,否则此时恐怕难以通航。
涪城好多年没这么热闹了,城内城外乃至远一点的西山,一下子涌入了近二十万人,人吃马嚼的,每一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
城头上,夏侯霸望着涪水方向,看着络绎不绝的车船、人马、军士,心中的得意之感油然而生。
他忽然想起他第一次作为前锋将军上战场的故事。
那时他受大司马(曹真)之命,率军前往兴势围,扎寨在曲谷之中。
蜀军得知自己是初出茅庐的小将,拼了命地来攻打他,幸亏他镇定自若,亲赴鹿角前指挥,积极防御,最终才等到援军到来。
结果虽然是好的,但过程嘛想想还是有些后怕的。
当时他离敌兵的距离不比自家小兵远,全程几乎是在肉搏。
若是稍有不慎,恐怕早就死在那里了。
不过今日,他功成名就,想必父亲的英灵在地上也能够安息了吧。
话说此番,名义上的伐蜀统帅只能算两路。
一路是王基,一路是夏侯霸,而邓艾只能算是夏侯霸的下属。
若要真选一个最高统帅,大概率也是他夏侯霸,这些从他现在控制的兵力就能看出。
算上魏军自己的和蜀国降兵,外加杂七杂八的辅兵、民夫等,小小涪城竟是有近二十万众。
邓艾的功劳是不小,但他夏侯霸都是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功劳也不差,再加上宗室的名头傍身,伐蜀之役就算不是头功,封赏也绝不会少。
然而如今的庙堂一个一个坑。
太师桓范、太傅高柔、太保郑冲、司徒司马孚、司空卢毓,啧,这些老家伙们一个比一个能活。
至于军中,夏侯宇、夏侯朗、夏侯肇也牢牢占据着大司马、太尉、骠骑将军等职,到了夏侯霸这似乎封无可封了。
就在夏侯霸还在心中猜测到底会是怎样的封赏时,诏书却己经到了——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
一跃登入八公之列,让他一时不敢相信,甚至都没有去想太尉之位为何会空出来这件事。
事实上是夏侯宇主动上表,称其没有功劳却占着八公之位,每日寝食难安,故而辞去大司马一职。
夏侯献明白了鲁王的心意,回书客套两句,便批准他的上表,并给鲁王的庶子封了公。
后将夏侯朗迁为大司马,太尉便封给了夏侯霸。
“拜见太尉!”
夏侯霸走下城楼,回到营前,迎接他的是众将的齐声拜礼。
他满足一笑,阔步走进军营。
不多时,姜维也被邀请到了他的大帐。
“伯约,快坐。”
姜维今日还是一身儒袍,坐下后捋着灰色的胡须,问道:“太尉何时起行?”
“怎么,想家了?”夏侯霸抚须笑道:“到成都后,伯约可否邀我到你府上一叙?”
姜维惭愧道:“寒舍简陋,恐不入将军法眼。”
“哈哈,无妨无妨。”夏侯霸道,“等到了洛阳,我让人给你在修间大宅。”
“在下多谢将军美意。”姜维拱手:“不过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请陛下容许我于西山定居,安度余生。”
“西山?”夏侯霸的酒碗悬在半空,“就是这涪城外的西山?”
“正是。”姜维点了点头。
“此山有什么来头?”夏侯霸问。
姜维讲述道:“前汉扬雄赴京路过涪城时,曾于西山留下读书台和洗墨池,百余年来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相传,后汉蜀中八仙之一的尔朱仙在西山修炼,建有一座仙云观,集佛、释、道三教于一观,世间少有。”
后世有诗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个子云亭便是后人建于此山的。
夏侯霸稍稍一愣,随即开玩笑道:“我明白了,伯约这是要修仙!”
“非也。”姜维苦笑,“在下只不过曾于此处屯住过一段时日,比较熟悉罢了。”
“这样啊。”夏侯霸把酒喝下,并未太在意。
二人就这么像多年的老友一般地聊天。
有那么一瞬间,大帐内忽然变得异常安静,只能听到夏侯霸喉头滚动的咕咚声。
“太尉。”姜维忽然开口。
“嗯?”
“当年郭淮在雍凉时,我从未将此人放在眼里,但自从您入主关中之后,我便再也没有在军事上取得任何成果,每每铩羽而归,空耗国力。”
“此一时彼一次,以前各为其主,如今皆是为魏臣,人要向前看。”
夏侯霸宽慰一句,玩味地看着姜维。
他发现对方最近变得善谈了许多,似乎是打开了心结。
姜维酒碗停住,好像在想些什么,随后一饮而尽,慢慢不经意地说道:
“陛下不易啊,当年他外要面临敌国环伺,内要权衡王凌、司马懿等世家老臣,还有提防各地都督拥兵自重。
“若非是您稳如泰山,使雍凉安定,陛下的登基之路恐怕要费不少波折啊。”
闻言,夏侯霸心头一动。
他原本没觉得怎么样,但经对方这么一说,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当年陛下的精力基本都是放在东吴,这么多年都是他在抵御姜维的入侵。
嗯!没错!
姜维观察着对方神色,又漫不经心地道:“如今太尉平定了蜀地,可谓功高盖主,但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急流勇退啊。”
“此话何意?”
“太尉可知文种、韩信故事?”
夏侯霸表情一滞,他读书不算多,文种是谁?他不清楚。
但韩信,他可太知道了!
还没等把他说些什么,姜维又道:“既然您己经功成名就,何不效仿范蠡就此归隐田园?”
夏侯霸再次愣住,过了半晌,他才弱弱地问道:“呃敢问这范蠡是何人?”
姜维没有嘲笑他,反而耐心解释了起来。
文种、范蠡一正一反两个典型的例子。
他二人辅佐勾践越王卧薪尝胆十年,最终二十年后成功灭掉了吴国。
范蠡功成身退,甚至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得以善终,留下后世美名。
然文种后来却不能为越王所容,最终被赐死。
夏侯霸听完,心中不安,稍稍平静了一下,反问道:
“还没到那种地步吧?再者,陛下宅心仁厚,说难听点,我是陛下叔父,再怎么样他也不会为难于我。”
姜维不语。
叔父?
就是宗亲长辈,才防范更甚。
远的不提,就拿你曹(夏侯)家说事。
曹洪当年是何下场?
曹真、曹休只能说他们死得太是时候,否则曹叡日后必不能容。
正常情况下,他此时应当再添一把火,但姜维却道:
“既然如此,在下只能言尽于此了,不过以太尉的才智,必然知晓其中利害。”
喝完酒,姜维离开了营帐。
这种挑唆,要循序渐进,若是说得太满,容易让人察觉到自己的意图。
不过说实话,他觉得策反夏侯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人好像没什么野心。
但凡事都要试一试。
如今几十万魏兵皆在蜀地,一旦生乱,夏侯献只能全身心扑在这里,顾不了其他地方。
虽然吴人只剩东南一隅,但荆州毕竟新附,有大军压制人家能低头,没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不好说。
最重要的一点,夏侯献乃是篡位登基,经此动荡,魏国境内会不会有野心家跳出来,奋力一搏呢?
这一切,都是变数。
姜维决定了这么做,就不会再回头。
至于失败了会怎么样?
无所谓,但求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