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白龙寺施粥
作品:《杂货铺通古今,时间流速快十倍》 江灵在门口吹了会儿风,感受着秋日午后的暖意。
没过多久,小然就端着三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出来了。
他分得很仔细,三碗面的分量和肉丸的数量都明显不同,依次递减。
他把最大、肉丸最多的那碗端到江灵面前,
中间那碗留给自己,最小的只有一个肉丸的那碗则放在了小翼面前。
小翼闻着扑面而来的面条香气和肉丸的油香,早已馋得直咽口水。
白面面条配肉丸,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东西,哪里还敢奢求公平。
江灵也考虑到他饿久了肠胃虚弱,突然暴食反而伤身,便默认了小然的分配。
她举起筷子咬了一口面条,温和道:“吃吧,慢点吃,别噎着。”
见江灵动了筷,小然和小翼才敢开始吃面。
小然对铺子里的精细食物早已见怪不怪,吃得斯文。
小翼不一样,就算家里没遭灾,但是家里也穷,他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
他用筷子还不熟练,只能尽量让嘴贴着碗边,才能把面条送进嘴里。
他咬了一口白面,真香!又软又滑!
浸满了浓郁的汤汁,这个汤还有股肉香味。
他吃得飞快,尽管面条烫嘴,可他丝毫不在意。
长久的流浪生涯,让他养成了吃饭的速度,因为稍微慢一点,吃的东西就没了。
不一会儿,他就把面条吃完了,正慢慢的喝着热汤。
而那颗比他嘴巴还大的肉丸,则被他刻意留到最后,慢慢品尝。
这肉丸是江灵特意买的手打肉丸,每一颗都很实在。
一口咬下去全是肉,还弹牙。
这次小翼倒吃的很慢,他用筷子把肉丸戳起来,小口小口的咬着,吃得格外珍惜,仿佛在品尝什么绝世美味。
刚吃完面条,门口就热闹起来。
一群妇女拎着篮子,三三两两结伴,似乎正往村外走去。
江灵好奇地问路过的赵大嫂:“大嫂,你们这是要去做什么呀?”
赵大嫂停下脚步,对她解释:“江姑娘还不知道吧?山上的白龙寺今天下午要施粥救济流民。我们想着过去搭把手,烧烧火、煮煮粥,再带点家里的杂粮过去,也算积点功德。”
江灵有些意外:“官府不是在城门口施粥吗?怎么还要寺庙来施粥?”
另一个大婶开口:“官府那粥哪够啊!就一个时辰,粥少人多,好多老弱妇孺都抢不到,只能往别处去,走着走着就到了白龙寺。听说方丈已经连着施粥好些天了,现在聚在寺门口的流民越来越多。
寺里本来存粮也不多,听说师父们自己一天都只吃一顿饭,省下来的粮食都舍给灾民了。今年咱们村收成还过得去,大家就想着尽点心,给老人孩子积点福报也是好的。”
自己施舍流民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借寺庙参与就简单多了。
江灵思考着,她们已经走远了。
小然也凑过来说:“江姐姐,我娘早上也说了,吃完午饭要去寺里帮忙呢!”
这个时候,能去帮忙砍点柴、烧个锅、煮煮粥,或者只是维持一下秩序,都算是雪中送炭了。
借白龙寺的名义捐点粮食,既帮了流民,又不引人注目,也算做件好事。
江灵想了想,对小然说:“那我们也去凑个热闹,仓库里有两袋大米快过期了,再带点干净的碗筷过去。”
小然眼睛一亮:“好啊!我去扛米!”
小翼也连忙举手:“姐姐,我也去!我能帮着递碗筷!”
江灵话音刚落,小然已经转身往仓库跑,把你江灵说的那两袋陈米扛了出来。
每袋有二十斤左右。
小翼想帮忙拿碗筷,可是他不知道碗筷放在哪里。
等他张口想问的时候,小然已经开口了:
“江姐姐,碗筷要拿多少呀?”
“拿二十副就够,不够再想办法。”
主要是粮食,碗筷这些不讲究。山里随便削个木碗,竹碗都能用。
白龙寺坐落在山上,有一段距离。
江灵三人便跟着村里的大部队一同前往。
江灵本来想着自己拎一袋米,小然拎一袋米,碗筷让小翼提着。
可是小然坚持不让她动手,自己扛着两袋大米。
压得他肩膀都微微下沉,却走得稳当。
他从小就跟着爹娘干活打猎,力气早就超过江灵了。
江灵拗不过他,只好晃着两只手走在后面。
路上,村民们见江灵竟捐出整整两袋粮食,纷纷赞叹不已。
“江姑娘真是心善啊!”
“小然力气越来越大了!江姑娘这粮食捐得实在!”
“佛祖一定会保佑江姑娘的!”
江灵只是笑笑,“心意不在多与少,大家都一样。”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到了山顶。
江灵才发现这白龙寺规模不小,古柏参天,殿宇虽略显陈旧,却自有一股庄严肃穆的气度。
而且前来捐赠的并不止吉水村的村民,附近其他村落也有不少善心人提着粮食赶来。
台阶上坐着不少流民,大多是拄着拐杖的老人、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面黄肌瘦的小孩。几乎见不到青壮年的男子。
江灵正觉奇怪,恰好看到了小然的娘也在帮忙维持秩序,便问了她一句。
赵寅媳妇擦了擦额角的汗,解释道:“是寺里的方丈大师立下的规矩。寺里粮有限,只能优先施舍给最难活下去的老弱妇孺。那些有手有脚的青壮男子,方丈大师会劝他们去城里找些短工活计,或者去更南方寻条生路。”
江灵恍然。
既救急,又不能养懒。
这时,村民们已经忙活起来:有的帮着烧火,有的帮着淘米。
小然跟着赵大叔一起搬木柴,小翼则在旁边帮着递柴火,虽然力气小,却做得认真。
江灵看着这一切,默默地将带来的两袋米和碗筷交给了负责接收的僧人。
小和尚看了看江灵捐过来的都是精细白米,而且分量足有四十斤。
有些一愣。随即双手合十:
“阿弥陀佛!多谢施主。”
不多时,第一锅粥煮好了,热气腾腾的粥香飘满整个寺庙。
粥是杂粮粥,混着每家每户送来的粮食,卖相不怎么好,但是顶饱。
僧人们拿着大勺子,给流民们盛粥,每个碗里都舀得满满当当。
他们一天也只施粥一顿。太阳下山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