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丁秋楠终于要嫁人

作品:《四合院:三位绝色奶娘带我飞!

    下午两点,学员们准时在实践车间集合。


    周明远已经换上了工装,站在一台车床前。


    “今天下午我们练习基本操作技能。”周明远指着车床,“别看这是最普通的设备,能把它玩透了,别的机械都不在话下。”


    杨伟明厂长带着技术科科长刘明亮和劳资科科长田庆年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站在角落里观看。


    周明远早就注意到了,但没有中断教学,只是朝那边点头致意。


    杨厂长观察了一会儿,对身边两人低声说:“明远确实有一套,讲得明白,学员也认真。”


    刘明亮点头:“这批学员素质不错,特别是那个女同志,操作很规范。”


    田庆年接话:“这是从各车间选拔的尖子,底子都好。就是...”他瞥了眼那两个明显跟不上节奏的关系户,“有个别同志可能需要加强学习。”


    场中央,周明远正在讲解一个操作要点:“手势要稳,力道要匀,不能忽快忽慢。小梁做得不错,大家注意看她的动作...”


    杨厂长满意地点点头,对周明远做了个继续的手势,带着人悄悄离开了。


    实践课的下半部分是学员练手环节,周明远叮嘱三个组长依次安排学员完成,自己则去了医务室。


    “秋楠,忙不忙?”


    其实医务室就丁秋楠一个人,他问的就是一句废话。


    丁秋楠放下书,从严肃认真的样子自然切换成了温婉的笑容:“没什么事忙,我在看书呢。”


    “我听说你房子又换了?”


    “嗯,还换成了两间。”丁秋楠说不出的满意。


    “那我们明天去把证办了吧?”


    丁秋楠等的就是这句话,捂着自己的嘴唇,兴奋的点着头,眼里都是泪花。


    有了房子,有了归宿,生活有了波澜,再也不只是为了温饱。


    “那我现在去申请、办介绍信,你帮我盯一会。”丁秋楠也不管他回应,兴冲冲的出了门。


    等她开心的回到医务室,已经响起了下班铃声。


    “走,回家告诉爸妈去。”


    “行”


    周明远出门又成了黎远明的模样,自行车载着丁秋楠回到了丁家。


    支好自行车,丁秋楠已先一步推门进去,声音清亮地喊了一声:“妈,我们回来了!”


    丁母正围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在院角搭着的小厨房里忙活。听见女儿的声音,探出半个身子。


    “哎,回来啦!”


    目光落到随后进来的黎远明手上,眉头微微蹙起,疼惜的埋怨道,“你这孩子又买什么东西!家里什么都不缺。”


    黎远明笑着,将手里的两斤猪肉递过去:“阿姨,我就添个菜。”


    丁母在围裙上擦擦手,眼角的笑纹却深了许多,是实实在在的高兴。


    丁秋楠早已按捺不住,声音压低了却掩不住欢喜,像只急于报喜的雀儿:“妈,跟您说个大事儿!我们单位开了介绍信,明天!明天我们就去街道办把证给领了!”


    “哐当!”


    丁母手里的铁锅铲真真就掉进了锅里,砸出一声脆响。


    顾不上去捞,猛地转身抓住女儿的胳膊,眼睛瞪得老大:“真的?明天?哎哟!我的老天爷!”


    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老丁!老丁!快出来!快别鼓捣你那些了!天大的好事儿!”


    书房的门帘应声掀开。丁如山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还捏着一支钢笔“什么事啊?慌慌张张的。”


    语气里有点知识分子惯有的、沉浸思绪被打扰时的温和责备。


    “闺女和远明明天要去领结婚证了!就明天!”丁母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


    丁父愣了一下,那点茫然迅速褪去,被一种欣慰所取代。


    仔细地看了看并排站在一起的女儿和黎远明。


    女儿眉眼含羞带笑,黎远明一身军装站得笔挺,眼神诚恳坦荡。


    “好,好。这是大好事。定了好,定了踏实。”他看向黎远明,目光里是彻底的认可,“远明,秋楠以后就交给你了。”


    “叔叔您放心。”黎远明郑重地点头,话语简短,却重若千钧。


    晚饭很丰盛,一碟焦黄的贴饼子,一盘油光锃亮的红烧肉,一碟清爽的拍黄瓜。


    黎远明斟酌着开了口:“叔叔,阿姨,有个事想跟二老商量一下。现在到处号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我和秋楠商量了,咱们这婚事,是不是就不大办酒席了?把省下来的钱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建设中去,您二老看怎么样?”


    丁父闻言,放下筷子,神情变得认真而赞许:“远明这个想法很好。形式是次要的,心意和今后的日子才是根本。”


    丁母也连连点头:“对对,现在新社会不兴过去老一套讲排场、比阔气。你们俩小日子过得好,比摆多少桌酒席都强。”


    丁母又想起一桩事,:“明天我跟你俩一块去。看着你们把证领了,我这心呐,才算彻底放进肚子里。然后再去你们分的那两间房看看,缺啥少啥,趁早添置。脸盆、暖壶、被面、枕巾……这些零碎东西,妈给你们张罗去!”她眼里满是憧憬,已然开始规划女儿女婿的新家。


    饭后,丁秋楠帮着母亲收拾碗筷,叮叮当当的洗碗声伴着母女俩的低声细语。


    丁如山则又招呼黎远明进了书房。


    从一摞手稿里小心地抽出几页纸,神情变得严肃而专注:“这是我根据你的建议重新完善出来的几种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黎远明接过,仔细地阅读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您在用药的时机和剂量上,结合西医的诊断数据来调整中医方剂,这个思路非常具有突破性!”


    黎远明继续道:“不瞒您说,我前些日子因工作关系,有幸结识了北京医学院的江校长和协和医院的秦副院长”。


    丁如山满眼诧异,接话道:“你真幸运,这可是医学界响当当的人物。”


    “您若信得过,我把您这些手稿带回去,找机会去请教一下他们。或许可以争取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甚至推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若能成功,将是医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丁如山复杂的表情:“叔叔,现在的形势我不敢妄下言论。但国家建设正是需要您这样有真才实学、又有丰富经验的人。我希望,这能成为一个契机,让您能心无旁骛,专心投入到中西医临床结合的研究中去。这片天地,广阔得很啊!”


    书房里一时寂。


    丁如山怔怔地看着黎远明,眼眶竟有些发热发涩。


    对医学事业的热忱与雄心,如同被春风拂过的火苗,重新燃烧起来。


    他不仅想到了研究的前景,更感受到了黎远明那份深切的理解和全力的支持。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充满了久违的意气风发:“好!你说得对!”


    将书桌上相关的资料、笔记,一份份仔细理好,郑重地交到黎远明手中,“这些都拿去!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书房温暖的灯光下,一老一少两颗为同一目标而跃动的心,靠得从未如此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