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秦王赠簪
作品:《王爷别催婚了,王妃画符火爆京城啦!》 随行在侧的周嬷嬷适时轻声提醒:“殿下,云昭小姐,前头便是御花园了。”
话音虽低,却是在暗示园中耳目众多,不宜深谈。
云昭反手轻轻回握了长公主的手,倾身靠近她耳边,声音低而坚定:“义母宽心,待今日事了,我必为义母解开这个心结。”
说话间,她目光掠过长公主云鬓间璀璨的钗环,在对方略显诧异的目光中,抬手为她卸下几支最为沉重华贵的金钗与步摇,转而交给周嬷嬷。
“义母若信我,今日便暂作简素装扮。”
长公主何等聪慧,联想云昭方才所说,心下一时有了判断,颔首道:“便依你的主意罢。”
云昭又转向周嬷嬷,温声道:“嬷嬷身上若佩有香囊,也请暂且解下。事后,我自会向义母与嬷嬷说明缘由。”
经过春日宴之事,周嬷嬷对云昭颇为信任,闻言应声称是。
说话间,步辇已入御花园。
花影扶疏,暗香浮动。
铺着华美锦缎的席案错落安置于馥郁花荫之下,席间玉盘珍馐,琉璃盏中酒光潋滟。
贵女命妇们云鬓霓裳,言笑浅浅,一派升平景象。
云昭随长公主步入园中,顷刻间便吸引了无数或好奇、或审视、或探究的目光。
上首处,太后身着绛紫色宫装,外罩一层墨色绣金凤穿牡丹纹样的薄纱大衫,高挽发髻佩戴一整套赤金镶红宝的头面。
她保养得极好,眉目间依稀可见年轻时的风韵,然而细看之下,却见一层若有似无的灰气覆于面庞之上——
那并非寻常病气,而是一个原本福德深厚之人行了恶事,自损气运后呈现出的衰败之相。
云昭看在眼里,不由一顿:这太后瞧着人模人样,背地里怕没少干“不做人”的勾当。
这得造了多少杀孽、损了多少阴德,才能把自个儿好好的凤命折腾成这副鬼见愁的模样?
云昭身具玄术,自诩也算半个修行之人,历来遇到这种人,她绝不会去干涉因果。
不过,难得遇到个如此作死的,她倒是挺有兴趣,亲眼见证她的下场如何。
太后的目光也恰恰落定在云昭身上,见她与长公主手臂相挽,姿态亲昵,便道:
“这便是前些时日,在你生辰宴上颇出风头的那个‘小医仙’?”
“回母后。”长公主应道,“她叫云昭,是儿臣新认的义女,也是姜家才寻回来的嫡长女。”
太后嘴角忽地绽出似笑非笑的弧度:“你素来与姜尚书不睦,竟会认他的女儿做义女?”
“一码归一码。”长公主神情不变:“昭儿秉性纯善,灵慧通透,甚合我意。母后近来不也对姜家那位二小姐青眼有加?”
太后一时默然。
长公主言罢,也不行礼,只径自携云昭入席。
云昭至此方真切体会到,为何先前萧启会说太后与长公主关系微妙。
这母女二人,并无生疏隔阂,反而透着一股稔熟的紧绷。
字字句句,皆似暗藏机锋,彼此较劲。
就在这时,孟贵妃携梅柔卿与姜绾心翩然抵达。
梅柔卿未再覆面纱,脸上敷了一层细粉,虽依稀能辨出伤痕,却已不似先前那般骇人。
姜绾心则装扮的珠光宝气,紧随贵妃与母亲身侧落座。
甫一坐定,便听得邻席一位身穿水红宫装的纤瘦女子笑吟吟道:“姜二小姐这串水玉璎珞真是夺目,水色莹澈,雕工亦精。”
姜绾心软声回应:“南华郡主过誉了,并非什么名贵之物,是家兄前番南下,特地从青州带回的伴手礼。”
青州正是云昭自幼生长之地,其所产多色水玉名扬天下,她再熟悉不过。
然而方才来时,姜绾心颈间并无此物,显然是刻意提防着她,临入席前才特意佩戴上的。
果然,话音未落,姜绾心目光已似有若无地掠向云昭。
南华郡主顺势也将目光投向云昭:“姜大小姐方才归京,可是首饰尚未备齐?怎这般素净?”
南华郡主此言一出,在场众人不由都将目光落在云昭身上。
只见她身上浅碧色流光缎长裙,以淡彩丝线绣了疏落百合,发间仅簪一对珠光温润的珍珠珠花,耳畔亦是同质的珍珠坠子。
她容貌秾丽,这一身装扮颇显清雅,可在珠围翠绕的众贵女间,就显得有些素淡了。
云昭从容抬眸,唇边浅笑淡然:“劳郡主挂心,民女不喜钗环盈首,但求清爽适宜便好。”
“哦?”南华郡主柳眉微挑,似笑非笑,
“我怎么听说,前几日长公主殿下的春日宴上,云姑娘装扮出众,鬓间还簪了一支极珍贵罕见的羊脂白玉红宝簪。”
她语声稍顿,目光渐锐:“怎的到了太后娘娘的花神宴,反倒刻意素淡起来?
知道的,说是姜大小姐首饰有限、不得不俭省些;不知道的,只当你怠慢太后,心存不敬呢!”
南华郡主此言一出,在场倏然一静。
上首太后眸色微沉,笑意淡去几分。
近年来她与长公主不睦,早非秘事。
南华郡主此言,无异于将母女龃龉公然摊开示众,更暗指云昭逢迎长公主而有意怠慢太后,其心可诛。
云昭既做此打扮,对可能遭遇的议论早有准备。
但她看着南华郡主眼中明明白白的嫉恨,简直比姜绾心更甚,一时想不明白这敌意的由来。
云昭身侧的莺时指尖发冷,暗自懊悔:
早知如此,便该学那姜二姑娘将钗环随身带着,入席前再劝姑娘簪上也好。
今日若真触怒太后,归家之后,姜家那些人还不知要如何作践姑娘。
对面席间一位身着石榴红裙的姑娘忽而道:
“难道唯有珠翠堆满头,才算是对太后娘娘敬重?照这般说,我自小连耳洞都不曾穿,岂非大不敬?”
女子声线清亮,透着一股不拘小节的飒爽。
云昭抬眸望去,正对上对方含笑眨动的眼睛——是英国公府七姑娘李灼灼。
那日众贵女送给长公主的寿礼各个尽显才艺,唯李灼灼送的是一盒人参,据她说是年前去东北老家玩,跟着几个表兄进林子猎鹿时挖到的。
云昭对这段逸事印象深刻,连带也记住了李灼灼的脸。
而且后来闹起画卷的事,她当时高喊一声,也是李灼灼赶在众人之前,率先举起了那幅画,避免其他人再受画上药粉影响。
满京城皆知,英国公夫人连生六子,唯得此一女,自小爱若珍宝,养就一副洒脱性子。无论何种宴会,她发间永远只簪一枚发簪,且从不佩耳饰。
太后闻言,亦绽出笑容:“你这泼皮,自己不爱妆饰,倒会替别人寻借口。”
太后与李灼灼的外祖母是堂姊妹,自幼看她长大,对她向来宠溺。
李灼灼皱着鼻子道:“哪里是不爱美,实在是我肌肤太容易留疤,怕打了耳洞不易痊愈,索性就不打了。”
南华郡主面覆寒霜:“本郡主在跟姜大小姐问话,关你何事?”说着,她又看向云昭,“我问你,你那支羊脂白玉红宝簪……”
云昭神色沉静,听她提起那枚发簪,心中一时莫名。
李灼灼嗤笑一声:“总算将心里话问出口了!”
她截过话头,转而朝向看后:“那日春日宴上,我们都瞧见了云昭戴的白玉红宝簪,似是金缕阁非卖的那件镇店之宝。当时就有人猜,许是秦王所赠,瞧瞧,南华郡主竟记到今日。”
她语带戏谑,“这般咄咄逼人,原是醋坛子打翻了呢!”
南华郡主霎时羞愤交加,连耳根都透出绯色:“休得胡言!”
可她这般情态羞恼,分明就是被说中了心事,席间众人彼此递过眼色,心下皆已了然。
太后也在上首微微摇头。
几年前萧启并未兵败受伤时,满京城不知多少王女闺秀,都想嫁入秦王府。南华郡主的那点心思,更是从未好好藏住过。
但奈何……她这个皇孙自小性子就冷,尤其经历当年的事,脾性愈发孤拐,不然也不会一路耽搁到二十有五,仍迟迟未定婚事。
云昭此时心下澄明:原来是萧启惹来的桃花债。
见太后目光看向自己,云昭起身行了一礼:“回太后娘娘,民女当日所佩戴的发簪,确为秦王殿下所赠……”
一语既出,满座皆惊。
秦王萧启容色俊美,战功赫赫,却偏偏性子冷峭,不近女色。
京中贵女们对他多是又慕又畏,但明知秦王对谁都是一般疏离,求而不得反倒成了常态。
如今骤然听闻他竟破例,主动赠簪于一女子,席间顿时低语四起。
无数道目光或羡或妒、或疑或探,齐齐聚焦于云昭一身。
就连姜绾心也俏脸泛白,指尖揪紧帕子。
那日在春日宴,她不过是不忿众人目光皆集于云昭一身,才故意出言讥讽,说她是秦王外室,好教她当众难堪。
怎想得到,她那支金缕阁珍品发簪,竟真是秦王所赠?!
这……怎么可能!
云昭却依旧神色沉宁:“因民女略通岐黄之术,近日正为秦王殿下诊治头疾。殿下仁厚,故而以簪酬谢,权作诊金。”
“你能医治秦王的头疾?”太后脸上浮起一缕不信。
太医院诸位国手尚且束手无策的顽疾,她实在难以相信,一个十五六岁的黄毛少女竟能有此能耐。
贵妃指尖捻起一颗杏脯,悠悠然道:“母后有所不知,姜大小姐确实医术了得。”
“今日在臣妾宫中,宫女锦屏被毒蜂蜇伤,危在旦夕,便是她出手,以金针刺穴,顷刻间便化解了蜂毒。”
她说着,眼波似不经意地扫过云昭,笑意盈盈地继续道:
“臣妾记得,母后近来总是食欲不振,神思倦乏,御医们调理了这些时日也不见大好。既然姜大小姐有此妙手,何不命她为您请个平安脉?”
这番话看似恳切关切,实则绵里藏针,故意将云昭推向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