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文册揭秘,往事照今尘

作品:《我当便衣警察那些年

    “胡小满,你手里那本《成德藩镇事记》里,有没有提王绍鼎当年为什么要把这些卷轴藏进暗河石室?”林晓蹲在文物整理箱旁,正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清理一卷《论语》残卷,抬头看向坐在石台上翻册子的胡小满。


    胡小满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眉头微蹙:“还真有!你看这段——‘会昌四年,回鹘扰边,兵戈将起,恐文籍遭焚,故凿石室藏之,待太平世出’。原来他是怕战乱毁了这些书。”


    王小宇抱着个装拓片的木盒凑过来,盒盖没盖严,露出里面几张带着拓痕的宣纸:“那他为啥不直接交给官府?朝廷不是有秘阁吗?”


    老周刚指挥队员把一箱卷轴搬上冲锋舟,闻言接过话:“傻小子,那会儿藩镇和朝廷关系紧张着呢,王绍鼎又是个‘拥兵自重’的主,他哪敢把家底交给朝廷?万一被扣个‘私藏禁书’的罪名,得不偿失。”


    “可册子上写他‘每念及文脉断绝,夜不能寐’,”林晓放下毛刷,拿起一张拓片比对,“你看这拓片上的‘兴学重教’四个字,笔力多稳,倒像个读书人,不像军阀。”


    胡小满突然拍了下大腿:“哎!这里记着他建了七所乡学,还请了隐居的儒生来讲学!难怪刚才在石室角落发现那么多孩童启蒙的课本,原来是他专门为乡学备的。”


    “这不就跟现在建希望小学似的?”王小宇眼睛一亮,“敢情这王绍鼎还是个教育先驱?”


    “可别先下定论。”林晓指着册子另一页,“你看这句‘纳流民三千,编户籍,授田亩’,他不光护文脉,还在搞民生啊。”


    老周刚清点完文物清单,闻言笑道:“这就叫‘治世先治心’,文脉连着民心嘛。对了,技术队刚发来消息,说那铜符的材质里掺了陨铁,所以才能在暗河里百年不腐,难怪机关还能用。”


    “陨铁?”胡小满翻到记载铜符的章节,“还真是!这里写‘取天外铁,铸符镇水,冀其不朽’——古人的智慧可真厉害。”


    王小宇突然指着暗河水面:“你们看!那是不是有东西漂过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油纸包顺着水流漂到冲锋舟旁,老周伸手捞了上来,拆开一看,是几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王氏家语”。


    “是王绍鼎后人的笔记!”胡小满赶紧接过,翻开第一本就惊呼,“原来他孙子王景崇继承了他的做法,继续往石室里添书,直到五代十国战乱才断了记载。”


    林晓拿起其中一本,指尖拂过“吾祖有言,藏物易,守心难”的批注,轻声道:“这才是最该记下来的话。咱们今天找到的不只是文物,是守住了一份‘守心’的念想。”


    “可不是嘛。”老周把线装书放进防潮箱,“刚才刘队打电话,说市里博物馆要建个‘藩镇文脉’展区,这些东西正好能撑起一个馆。”


    胡小满突然指着册子最后一页:“你们看!王绍鼎临终前说‘待河清海晏,愿此物见于天日,告后世:文脉不绝,国祚可延’。这不就是说给咱们听的吗?”


    王小宇挠挠头:“那咱们算不算帮他完成心愿了?”


    林晓笑着把最后一卷残卷放进整理箱:“何止是完成心愿,你看现在,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古籍有专业的博物馆保护,这不就是他盼的‘河清海晏’吗?”


    老周发动冲锋舟,引擎声打破暗河的宁静:“走了,该把这些宝贝送回该去的地方了。对了,刘队让问,那本《成德藩镇事记》能不能先借他抄录一份,他想给孙子当历史课外读物。”


    “当然行!”胡小满把册子抱在怀里,“正好让现在的孩子知道,千年前就有人在为文脉较劲了。”


    冲锋舟驶离石室入口时,胡小满回头望了一眼渐渐隐入黑暗的石门,轻声念出册子扉页的话:“文以载道,物以传情,斯世虽远,薪火可承。”


    林晓接口道:“咱们也算接了这把薪火。”


    王小宇用力点头:“以后谁再说古人只懂打仗,我就把这册子甩给他看!”


    老周在前面掌舵,闻言朗声笑:“这才是文物的意义——不光让咱们看见过去,还能学着做当下该做的事。”


    暗河的水流轻轻拍打着船舷,像在应和着这段跨越千年的对话,也像在见证着一份文脉从尘封到重光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