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军营与村落的变迁

作品:《当兵,我被迫娶了36个老婆

    他站在碑前,幞头的带子被热风掀得轻颤,右手反复摩挲着腰间的环首刀鞘。


    蝉鸣突然哑了半拍时,他抬眼扫过方阵 —— 王迟喉结在晒红的脖颈上滑动,王宝按在矛杆上的指节泛白,


    陈三的单衣后背洇出深色的汗渍,顺着脊梁骨往下爬。


    “这石头上的刻的名字,有着十六岁的娃。”


    他开口时,树梢的蝉突然噤声,热风卷着尘土扑在兵丁脸上,带着晒焦的草味。


    王胜往前半步,手掌按在发烫的碑石上。


    “这上面是咱柱石县出征死亡士兵的名字,”


    他声音提高了几分。


    “四个多月前还在和我们在前线和胡人拼杀,有个叫二牛的娃,枪尖刚捅进敌人咽喉,后心就挨了一箭。”


    “他倒下去时还抓着我战袍,说‘什长,我娘还等着我回家收麦子’。”


    队列里的呼吸声突然变粗,特别是老兵们,他们都参与了那场战役。


    王胜的声音沉了半度,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们当兵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吗?或许,一开始是的,但当加入这个队伍后,他们就变了”


    “思想变了,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而是为了自己的战友,自己的亲人,不想让他们遭受那外族的欺凌,不想自己的家人也变成别人随意践踏的奴隶。”


    语气又硬了几分。


    “想为自己博取一片功名,为自己将来娶到媳妇,自己的孩子有个太平的生活环境。”


    “出生在这边陲之地,我们没得选,但身后的路怎么走,走多远,我们可以选,”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猛向前,就没有打不倒的敌人。”


    “从今日起,你们后心的空当,由弟兄们替你挡枪。”


    王胜突然提高了声音,回声撞在远处的寨墙上弹回来,震得人耳膜发颤,


    “但谁要是敢让身边的人倒下 ——”


    他顿了顿,拳头重重砸在碑石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这石头就压在谁的良心上,压到阎王爷那儿都卸不掉!等到明年青草长满这碑前,你们敢让这些忠魂在底下骂咱们没种吗?”


    “不敢!”


    不知是谁先吼出声,紧接着一千道嗓子汇成炸雷,惊得树梢的蝉群一阵乱鸣。


    刘凡看见陈三猛地昂起头,汗珠裹着泪珠子顺着眼角滚进衣领,李蛋的胸膛剧烈起伏,像揣着团烧得正旺的炭火。


    那些新兵们更是站得更加挺拔,完全忽视了烈日骄阳的炙烤难受。


    仿佛这一刻他们是最优秀的人。


    他自己后背的衣衫早被汗水浸透,却有股热流从脚底直窜头顶 —— 原来话语真能比刀刃更剜心,碑前这人竟把每个字都淬了火,烧得满场人心头发烫。


    刘凡望着王胜,暗自思忖。


    这小子真有能耐,五个多月前还和这群新兵一样青涩,如今训话时竟有了将军的派头,把在场千人拧成了一股绳,士气也似烧旺的篝火般越燃越烈。


    这般气魄,往后的路怕是比自己长远得多。


    从前还是他手下的兵,如今已然同级,几句话就让弟兄们的崇拜信服盖过了自己。


    他摇了摇头失笑,自己本就这点能耐,嘴笨舌拙的。王胜能走得顺,于他而言也是好事,终究是自己带出来的兵。


    “我们,会是必胜的队伍!”


    “必胜!”


    “必胜!”


    队列里新老士兵齐声呐喊,声浪撞得营寨的旗帜猎猎作响。


    王胜又转向新兵:“训练是苦,可这份苦,是你们在战场上多活一日的保障。”


    “只有把刀枪使得纯熟,才能砍翻敌人,挣下战功,为自己、为家里人搏出片天地。”


    “甭管你们从前是商贾子弟、贩夫走卒,还是农夫流民,到了这儿,都是过命的弟兄,是一家人。”


    “咱们队伍里,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绝不含糊。”


    “都给我盯着旁边的老兵 —— 既是兄弟,也是目标,更是对手。三个月后,我要看见你们个个都成合格的骑兵!”


    “骑兵!骑兵!”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新兵营顿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呼应:


    “骑兵!骑兵!骑兵!”


    这齐整的呐喊震得营盘都在发颤,老兵们脸上的轻慢渐渐褪去,眼底浮起了肃然敬意。


    接下来的一个月,军营里的新兵像是换了拨人。


    老兵带新兵,手把手地教,从连马都不敢骑,到能策马开弓、下马挥刀拼杀,武艺见长的同时,弟兄们也拧成了股绳,愈发团结。


    王胜还自掏军饷,买来市面上紧俏的香皂当奖品,犒劳表现出众的新老士兵,这举动更把人心拢得紧紧的。


    三天前,刘凡接到命令,要去平阳郡城训练新招募的五百骑兵。


    同行的还有陈沁带领的队伍,拉着做豆腐的材料、人手,以及作坊产的纸张、香皂。


    有刘凡护送,一路顺畅。


    到了平阳郡城,陈沁照搬在柱石县城的法子,生意照样火爆 —— 这里三万多人口,比柱石县热闹了近十倍。


    而且周边的县城也派人去着手开店,陈沁第一批招的那十人现在都已经能独当一面当铺子掌柜了。


    这段时间里,莽山村的作坊扩得厉害,村后的空地整日热火朝天,这边刚盖好厂房投入生产,那边又起了新的地基。


    周边村民都往这儿涌,王强应付不过来,只得召集附近各村的村长议事。


    定下规矩:各村先自行初审,再由莽山村派专人复核,最终名单交由李清玉定夺。


    有工钱可赚,村长们都巴不得把自家人塞进作坊,个个都透着配合。


    流民也循着消息往莽山村赶,只因外头都传,这儿只要守规矩、肯出力,不仅管饱饭,还能领工钱。


    对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救命的稻草。


    村外的山坡上,草棚子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只要听说作坊招人,立马排起长队,哪怕是最累、工钱最少的盖房活计,也抢着报名。


    短短两个月,莽山村好几户人家加盖了土砖房,几乎家家每月都能吃上两三顿肉,有些家庭甚至全家换上了新衣裳 —— 这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陈粟的铁匠棚也扩了两间,带了五个徒弟,有2个还是流民中自愿报名的就为了一口饭吃,而且有力气。


    慢慢的村民对流民也开始有了态度变化,村里现在家家户户都没有闲人,都在作坊找了工作,


    因为只要流民不闹事,遵守村规,入了作坊,就让他们在村里扎根下来,找个空地可以自己建房子。


    村里人心里都亮堂,这日子能有这般光景,全赖王胜一家带的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