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置地、经商计划
作品:《当兵,我被迫娶了36个老婆》 “夫君意思是,30亩地,预计每亩产量一年300斤,那就是9000斤。”
“除去一半是给佃户,我们还有4500斤收货,加上自家现有的3亩地产量,合计5300斤。”
“每人每天一斤麦米,一月则需要30斤,一年则需要360斤。那么我们姐妹四人则需要1440斤”。
“除去赋税和小麦去麦麸,至少还有3000斤精细小麦米。足够一家人吃还有一半的存余,就是再添4人都不成问题。”
其他三女都望着陈沁。
内心佩服不已。这心算还是厉害啊。
“真厉害。”
柳嫣夸道,我就算不来。
王胜开心的笑道:“到底是从小耳濡目染,家里经商的算数就是好。”
陈沁心中暗自欢喜,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人如此认可和夸赞她了。
回想起之前,只有她的夫君曾夸赞过她的胸部丰满。
一想到这里,她的脸颊瞬间泛起一片绯红,仿佛熟透的苹果一般。
“关于购买土地这件事,我会与老村长商议一下。”
“他可以作为中间人牵线搭桥,而清萍你则负责购买土地并妥善收好地契。”
王胜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李清萍也乖巧地点头表示明白。
接着,王胜将目光转向了陈沁,继续说道:
“第二个方法是经商。”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
“我这里还有十两银子,再加上清萍购买土地后剩余的十几两,这样我们就有二十几两的存款了。”
陈沁稍稍思考了一下,然后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我打算在县城开一家豆腐店。首先,我们需要花费大约十两银子购买一个小铺子,然后开始制作豆腐并进行售卖。”
听到“豆腐”这个词,陈沁不禁露出疑惑的神情,她好奇地问道:
“豆腐?那是什么东西啊?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要知道,陈沁的家族曾经是富商,经营的商品和货物可谓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但她却对“豆腐”这个词感到十分陌生,这让她不禁心生好奇。
王胜看他们都很新奇,就知道这个时代的大晋朝还没有这个物品。
“豆浆你们喝过吗?”
四女都点头,特别是李清萍、李清玉、陈沁,
他们这官宦子弟,富商子女对豆浆是再熟悉不过了。
以前在家是天天有的喝的饮品。
就连柳嫣都知道制作。
王胜接着说:
“就是豆浆制作出来后,在进行加工处理,凝固成块的物品。”
“也就是黄豆制作出来的。过程不复杂,只是要有点小技巧。下午再教你们,我先去村长那联系买地的事情,然后弄些准备材料回来。”
“你们先把我买回的黄豆一下,挑选颗粒饱满、无霉变的黄豆,去除杂质和破碎豆粒,用清水淘洗 2-3 次,洗去表面灰尘。
然后泡豆:将黄豆放入容器中,加入足量清水,水面高出豆子2寸( 5-10 厘米),浸泡 ,至黄豆吸饱水分膨胀,用手指能轻松捏碎即可。”
于是他独自一人走出家门,手上提着一斤肉,缓缓地朝着村长家走去。
“嘿,村长!”他到了村长家门口,高声喊道。
“哟,王胜来了啊!”村长听到声音,从屋里迎了出来,满脸笑容地回应道。
“村长,您身体可好?”王胜礼貌地问候道。
“好着呢,好着呢!宝儿跟我说你在军营里当官啦?”村长笑着问道。
“什么官啊,那也就是个兵,一个小小的什长而已,就管十个人。”
王胜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至少要是个副曲正才算是个官呢!”
村长笑着说。
“是啊,王宝和我讲了,说你在军营里可是力大无穷,箭术也非常厉害呢!”
村长接着说道,
“王迟都当上伍长啦!”
“以后王宝还得靠您多照顾照顾呢,他这个愣头青,我就是有点担心他。”
村长一边说着,一边热情地招呼王胜进屋坐下,嘴里的话却像连珠炮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王胜感受到了村长王强对小儿子王宝的深深关爱,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让他不禁为之动容。
如今他也算是有了精神寄托,毕竟家里有四位心念他的娘子在等着他。
“这是给您的,村长,这两个月我不在家,多亏了您对我家的关怀和照顾,家里一切都还安好。”
说着,他将手中提着的一斤猪肉荷叶包递了过去。
村长见状,连忙说道:
“哎呀,来就来嘛,还带什么东西呀!我也是你的族叔,大家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讲究啦。”
然而,他的手却很诚实地接过了那包猪肉。
这次王宝从外面回来,不仅用军饷带回了一些麦米和粟米,
昨晚家里还像过年一样,全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
而且,家里的麦地也准备在这两天收割了,这样一来,暂时就可以缓解一下饥荒的问题。
此时村长看到王胜手中的猪肉时,心里可真是乐开了花。
要知道,他上一次吃到野猪肉还是在王胜家里呢,而且这都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他都好久没有尝过荤腥了。
“村长,我今天过来呢,其实是有件事情想请您帮忙。”
王胜接着说道,
“您看啊,我现在在军营里也算是有了个安稳的着落,但是家里的地实在是不够养活我那四个娘子啊。”
“所以呢,我在军队里找领导借支了一些军饷银钱,想着能不能再买些地回来。”
“还请你牵线,届时由我大夫人李清萍来结算。”
他小心翼翼地说道,心中暗自祈祷着对方能够相信自己的说辞。
毕竟,突然之间拥有如此巨额的资金来购买土地,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怀疑,他只得编造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军队领导看中了他的潜力,
认为他是个大力士和神箭手,将来必定有所作为,因此愿意借钱给他。
这个借口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他在军营中的表现确实有目共睹。
村里一同去当兵的其他十人都可以为他作证,这也让他的借口显得更加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