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大结局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随即,齐逾爆发出一阵朗声大笑。


    他抱着儿子,站起身来,龙袍上的金龙在日光的映照下,仿佛活了过来。


    他的笑声敛去,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费尔南惊愕的脸上。


    “特使听见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威严。


    “朕的太子说得对。”


    “我大安的货物,想卖去哪里,想卖什么价钱,是我大安自己的事。”


    “商贸往来,本就是你情我愿。你觉得贵,可以不买。我觉得便宜,那是朕让利天下。何时轮到一个外邦使臣,在朕的朝堂之上,指手画脚?”


    “至于你说的公平……”


    齐逾轻抚着儿子抓在手里的那方小玉玺,唇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当你们的战舰,用炮火轰开别国港口,强买强卖的时候,可曾想过公平?”


    “朕告诉你,什么是天理。”


    他一字一顿,声音响彻大殿。


    “货通天下,万国来朝,此乃天理!”


    费尔南彻底呆住了。


    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或是大安皇帝的震怒,或是臣子的妥协,却唯独没有想过,会是这样一种近乎羞辱的、全然的漠视。


    对方根本没有把他,没有把他的王国,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


    “你……你们会后悔的!”他色厉内荏地吼道。


    “是吗?”齐逾抱着儿子,重新坐回龙椅,神情悠然,“鸿胪寺卿,替朕送客。告诉这位特使,我大安的海贸司,随时欢迎所有遵守规矩的商人。至于不守规矩的……我大安的炮,比他们的船跑得快。”


    这句话,正是当初林江在黑水沟海战时说过的。


    如今从皇帝口中说出,分量已截然不同。


    费尔南被半拖半拽地带离了太和殿,满朝文武,看着龙椅上那对父子,心中只剩下无尽的震撼与臣服。


    退朝后,齐逾抱着儿子回了凤仪宫。


    李知安已经等候多时,她接过被齐逾一番言论搅得兴奋不已,还在挥舞着小拳头的承安。


    “陛下今天,可是把弗朗机人得罪狠了。”她笑着给儿子擦了擦脸上的口水。


    “一群认不清自己位置的蛮夷罢了。”齐逾脱下龙袍,换上常服,眉宇间的锐气柔和下来,“苏迪娜的地图到了,我们该进行下一步了。”


    李知安将一份刚刚整理好的卷宗递给他。


    “我让万宝商行的人,接触了热那亚的死对头,威尼斯人。”


    齐逾挑眉:“哦?结果如何?”


    李知安的笑容里,多了一丝狡黠。


    “他们对我们廉价的丝绸很感兴趣,对我们能打击他们的敌人,更感兴趣。”


    她凑到齐逾耳边,轻声说了一句。


    “他们问,大安的‘神威’炮,卖不卖?”


    ……


    三年后。


    京郊,官道旁的一处凉茶棚。


    一名农夫因天气炎热,劳作过度,直挺挺地倒了下去,面色发白,嘴唇干裂。


    周围的人顿时乱作一团,有的掐人中,有的要灌水。


    “都让开!让开!”


    一声清喝,几个身穿青布学子服的少年挤了进来。


    为首的少年不过十五六岁,他先是摸了摸农夫的额头,又翻开他的眼皮看了看,立刻对同伴喊道:“是中暑!快,把他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领!”


    几个少年配合默契,有人立刻从随身的药囊里取出一小包东西。


    “藿香正气散,快,用温水化开给他灌下去!”


    “没有温水!”


    “笨啊!用凉茶也行!先救命要紧!”


    另一个少年则飞快地跑到路边,摘了几片薄荷叶,在手里揉碎了,凑到农夫的鼻下。


    他嘴里还念念有词,唱着一种奇怪的歌谣:


    “小薄荷,绿油油,闻一闻,醒脑筋。中暑头晕不要怕,一片叶子解忧愁。”


    歌谣的调子简单上口,周围的农人听着,都觉得新奇。


    不远处的华盖马车里,李知安抱着已经五岁的齐承安,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齐承安指着那个唱歌的少年,好奇地问:“母后,他唱的,是您教我的那个‘呱呱’吗?”


    李知安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不是,那个是金银花,这个是薄荷。他们都是民学监医学堂的学生。”


    三年的时间,在齐逾毫无保留的财力支持下,依托于民学监建立的医学启蒙学堂,已经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三百余所。


    李知安亲自编写的《草药歌谣》、《简易急救手册》,成了这些学堂的启蒙读物。


    曾经只属于太医院和少数世家的医术,正通过这种方式,一点一滴地流向民间。


    那名中暑的农夫,在少年们的救治下,悠悠转醒。


    他挣扎着要起身道谢,被为首的少年按住了。


    “老伯,您先别动。我们是民学监的学生,救死扶伤,是皇后娘娘教我们的本分。”


    “皇后娘娘……”农夫喃喃念着,眼中充满了感激。


    车帘放下,隔绝了外面的景象。


    李知安的心中,却比看到了万贯家财还要满足。


    “走吧,回宫。”她轻声吩咐。


    马车缓缓启动,齐承安靠在她的怀里,手里摆弄着一套可以拆卸组装的战舰模型,那是工部为民学监的孩子们新做的“玩具”。


    “母后,长大了,我也要去救人。”小太子仰着脸,认真地说道。


    李知安笑了:“好,承安长大了,要做一个比母后还厉害的医者。”


    而镇国公柳慎元送来的军报中,也不再是冷冰冰的伤亡数字。


    他用一种近乎激动的笔触写道:“……自林祝御医团队推广缝合术以来,我北疆大营,重伤士卒存活率,由不足一成,提升至七成以上!此乃三军之幸,国朝之幸!一针一线,胜过十万雄兵!”


    医道与兵道,文治与武功,在这一刻,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颐和园内,太上皇正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地翻看着一部书的样稿。


    书页是用最好的宣纸,字迹是雕版印刷,清晰工整,旁边还配有逼真的草药插图。


    书的封面上,是齐逾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万民医典》。


    这部由李知安牵头,整合了太医院、民间验方、军中金疮术,历时三年编撰而成的医学巨著,终于即将完工。


    它用最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上千种草药的性状、数百种常见病的诊治方法,以及各种急救、防疫的知识。


    太上皇看得极为仔细,他那双曾阅尽天下奏章的眼睛,此刻却因为书里一幅“接生消毒法”的插图,而微微湿润。


    他想起了自己的元后,想起了那些因难产而逝的嫔妃。


    若是……若是在当年,就有这样的书,该多好。


    太上皇看着李知安,又看了看旁边好奇探头的小承安,苍老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开疆拓土,功在当代。而此书,此医道,功在千秋。丫头,你做了一件比朕当年平定天下,还要了不起的大事。”


    齐承安五岁生辰这天,恰逢大朝会。


    整个京城,都洋溢在一种喜庆而又庄严的氛围中。


    三喜临门。


    第一喜,远航泰西的“安”字号二号舰“平远”号,满载而归。


    随船回来的,不仅有堆积如山的财富,还有一份国书。


    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贸易战和代理人冲突后,弗朗机人终于认清了现实。


    这份国书,措辞谦卑,请求与大安王朝正式建立平等通商关系,并希望“租借”几门“神威”炮,用于“维护航线安全”。


    第二喜,西昭女王苏迪娜的特使团抵达京城,献上了由两国君主共同用印的《陆海盟约》正本。


    这份盟约,正式确立了大安与西昭在军事、商业、情报上的全面同盟关系。


    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自此连为一体。


    而第三喜,便是《万民医典》的正式颁行天下。


    太和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齐逾一身十二章纹的衮服,牵着同样身穿亲王规制礼服的齐承安,一步步走上丹陛。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齐逾将那部沉甸甸的《万民医典》和那份《陆海盟约》,郑重地交到了年仅五岁的太子手中。


    然后,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举动。


    他将齐承安高高举起,让他坐在了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诸位爱卿。”齐逾的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中,“朕自登基以来,内修文德,外拓海疆,幸得祖宗庇佑,国泰民安。”


    “然,天下之大,非一人之天下。盛世之业,需代代传承。”


    “太子承安,虽年仅五岁,然天性仁厚,聪慧好学。朕意,自今日起,凡军国大事,皆由太子旁听,参与议政。待其及冠,朕将禅位于太子,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禅位!


    陛下春秋鼎盛,太子尚在垂髫,怎能说出这样的话!


    以柳慎元和几位老臣为首,立刻跪倒一片。


    “陛下,万万不可!国本不可轻动啊!”


    齐逾看着跪倒的群臣,脸上并无波澜。


    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转身,对坐在龙椅上有些不知所措的儿子,温和一笑。


    然后,他从内侍手中,接过了一道早已拟好的圣旨。


    “传朕旨意。”


    他的声音盖过了所有的嘈杂。


    “于渤海之滨,建‘大安皇家水师学堂’,集天下良师,纳四方英才,研习航海、炮术、舆图、万国之学。太子齐承安,为学堂首任山长!”


    这位年仅五岁的太子山长,将与他父皇开创的海洋时代,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