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云里雾里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第三日清晨,当春夏代表李知安前去探望时,看到的是一个双眼布满血丝,却精神亢奋的苏迪娜。


    她的面前,铺满了写满了字的纸张。


    有涂改的痕迹,有增补的段落,还有一些模仿着皇庄布局画出的简易图纸。


    “公主,您这是……”春夏有些担忧。


    “我没事。”苏迪娜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我把之前写的策论,全部推翻重写了。”


    她将一份重新誊写好的文稿递给春夏。


    “请帮我转交给太子妃。”


    李知安拿到这份新的策论时,也有些意外。


    她展开文稿,仔细阅读起来。


    和上一份相比,这一份策论,少了很多空泛的议论和华丽的辞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详实而具体的内容。


    苏迪娜不再仅仅局限于“互市”本身。


    她提出,西昭可以向大安出口的,不应该只有牛羊和皮毛。


    她根据在皇庄所见的堆肥技术,提出可以在边境地区,组织牧民收集牛羊粪便,进行初步发酵处理后,卖给大安的边民作为肥料。


    她还根据仓储和加工的启发,提出可以将西昭盛产的一些瓜果制成干果,将多余的奶水制成奶酪,这样不仅便于运输和保存,更能大大提升其价值。


    甚至,她还画出了一个简易的交易市场规划图,将活畜交易区、皮毛制品区、农产品加工区都做了明确的划分,以防止疫病传播和交叉污染。


    这份策论,已经不再是一份纸上谈兵的计划,而是一份具备了极强可操作性的商业方案。


    李知安看完,久久没有说话。


    苏迪娜的天赋和学习能力,远超她的预期。


    她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窗口。


    而京郊皇庄之行,恰好就打开了这扇窗。


    当晚,李知安再次召见了苏迪娜。


    “你的策论,我看了。”李知安将文稿放在桌上,“写得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得到肯定的苏迪娜,脸上露出了难掩的喜悦。


    “不过,”李知安话锋一转,“你只看到了生产和加工,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


    “还请太子妃指教。”苏迪娜立刻正色道。


    李知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春夏抱来了一摞账本。


    “这是我名下一间小布庄去年的账目,你看看。”


    苏迪娜疑惑地接过账本,翻了开来。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字和条目。


    “……三月初七,入上等云锦二十匹,每匹十二两,共计二百四十两……”


    “……三月初九,出细棉布五十匹,售于城南张记,得银一百两……”


    她看得云里雾里,完全不明白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


    李知安拿起其中一本,指着上面的条目解释道:“你看,这一笔是‘入’,也就是成本。那一笔是‘出’,也就是销售。两者相减,得出的才是‘利’。”


    “但‘利’,又分为‘毛利’和‘纯利’。除去布料本身的成本,你还要计算店铺的租金、伙计的工钱、运输的损耗、官府的税金……将这些全部刨除之后,剩下的,才是你真正赚到的钱。”


    李知安的声音很平静,却像一把钥匙,为苏迪娜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她忽然明白了李知安的意思。


    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物易物。


    账本里那些枯燥的数字,代表着货物的流转,资金的进出,以及……利益的分配。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商行。


    想要富强,不仅要会生产,更要会算账。


    “我明白了。”苏迪娜的呼吸有些急促,“太子妃是想告诉我,商业的本质,是计算和流通。”


    “不止。”李知安看着她,神情严肃,“账本里,藏着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人心,有规则,甚至有千军万马。”


    “一个精明的商人,能从一本小小的账册里,看出一地的经济荣枯,百姓的消费喜好,甚至官府的政策走向。”


    “苏迪娜,你想为西昭寻找出路,就必须学会看懂它,掌握它。”


    苏迪娜捧着那几本账册,如同捧着千钧重担。


    她一连几日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除了吃饭,便是对着那些枯燥的数字发呆。


    春夏奉了李知安的命令,每日都去探望,却也不多打扰,只是默默地为她添上茶水,换上新的烛火。


    起初,苏迪娜看得头昏脑涨,那些“入”、“出”、“存”、“耗”的字眼,在她眼里就像是一群跳动的蚂蚁,毫无章法。


    她试着像李知安教的那样,去计算“利”,可算来算去,总是一笔糊涂账。


    直到第三天夜里,她熬得双眼通红,几乎要将账本撕碎时,脑中忽然闪过李知安的话。


    “账本里,藏着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人心,有规则……”


    人心?规则?


    她猛地坐直了身子,重新拿起一本账册,不再去纠结那些具体的数字,而是开始寻找规律。


    三月初七,入上等云锦。


    三月初九,城南张记买了五十匹细棉布。


    三月十五,绣坊的王娘子定了三十匹素色绸缎。


    ……


    她将这些条目一条条地抄录下来,不再看银钱,只看货品、买家和时间。


    渐渐地,一张无形的网在她的脑海中铺展开来。


    这家布庄的客户,有富贵人家的管事,有小商贩,也有自己开绣坊的妇人。


    云锦这样的贵重料子,总是在月初入货,说明这是为了应对京中大户人家的采买周期。


    而细棉布和素色绸缎这样的大路货,则是流水般地进出,说明需求量极大,是布庄的根本。


    她甚至发现,每逢年节前一个月,布庄入货量会陡然增大,而且会购入大量颜色喜庆的布料。


    原来……这就是百姓的消费喜好。


    原来……这就是市场的规律。


    苏迪娜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亮。


    她不再满足于只看一本账,而是将所有账本都铺在地上,开始对比分析。


    她发现,有一年的夏秋之交,棉布的价格突然上涨了三成,而且持续了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