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眼见为实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苏迪娜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她还真没深入思考过。


    在她看来,基础不就是牛羊、勇士和广袤的草原吗?


    李知安看出了她的疑惑,微微一笑。


    “今天,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看完之后,你或许就会有答案。”


    一辆装饰朴素但极为宽敞舒适的马车,早已等候在宫门外。


    苏迪娜在李知安的邀请下,登上了马车。


    她注意到,随行的除了太子妃的侍女,还有十几名气息沉稳、眼神锐利的护卫,不远不近地跟随着。


    马车没有驶向繁华的街市,而是一路向着京城郊外行去。


    大约一个时辰后,马车停在了一处巨大的庄园门口。


    这里便是皇庄,但与苏迪娜想象中那种金碧辉煌的皇家别院完全不同。


    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规划得整整齐齐的田野。


    一道道沟渠纵横交错,如同人体的经脉,将远处河里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一块田地。


    田间,有许多她从未见过的农具,一些巨大的水车在河边缓缓转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自动将水提上高处。


    农人们正在田里忙碌着,他们的脸上虽然带着汗水,却没有苏迪娜在草原上常见的,那种因食不果腹而产生的麻木和愁苦。


    “这里……是做什么的?”苏迪娜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在她的认知里,土地就是长草的地方,用来放牧。


    她从未想过,土地可以被如此精细地“雕琢”和利用。


    “这里是皇庄,简单来说,就是陛下的农场。”李知安带着她走下马车,一名管事立刻迎了上来。


    这名管事很年轻,身上穿着干净的布衣,说话条理清晰,正是从李知安开办的民学监里出来的优秀学生。


    “参见太子妃殿下。”管事行礼后,便开始按照李知安的吩咐,向苏迪娜介绍起来。


    “公主请看,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共计八千亩。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通过修建水利、改良土壤和培育良种,我们现在一亩地的产量,是普通农田的一倍半。”


    管事指着远处一片金黄的麦田,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就拿这片麦田来说,再过半个月就可以收割。预计产量在三万石以上。”


    苏迪娜对“石”这个单位没什么概念,她直接问:“三万石,是多少?”


    管事笑了笑,用了一个她能听懂的换算方式。


    “如果全部换算成军粮,足够一万名最精锐的士兵,吃上整整一个月。”


    这个数字,像一道惊雷,在苏迪娜的脑海中炸开。


    仅仅是京郊的这一个庄子,一季的产出,就能支撑一万大军一个月的粮草!


    而在草原上,一万人的部落,为了过冬的口粮,往往需要奔波迁徙数百里,与天斗,与野兽斗,甚至与其他部落斗。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安的军队可以动辄数十万,可以支撑长达数年之久的战争。


    因为在他们身后,有无数个这样的“皇庄”,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最根本的保障。


    这是一种她从未理解过的,根植于土地深处的可怕力量。


    李知安没有打扰她的思绪,只是静静地带着她继续往前走。


    她们穿过田野,来到了一片巨大的工坊区。


    喧闹的敲打声、纺织机的嗡嗡声、窑炉的熊熊烈火,汇成了一曲让苏迪娜感到陌生的交响乐。


    在一个巨大的厂房里,数百名女工正坐在纺织机前,飞快地操作着。


    雪白的棉线从一端进去,很快就变成了一匹匹质地均匀的布料。


    管事介绍道:“这是我们新式的纺车,效率是旧式纺车的五倍。这里一天生产的布料,足够装备一个千人卫所的所有士兵。”


    苏迪娜抚摸着那光滑而结实的布料,心中再次掀起巨浪。


    她想起了草原上的牧民,为了换取一小块这样的布料,往往要用自己最肥美的羊去交换。


    而在另一个车间,她看到了烧制瓷器的窑炉。


    工匠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揉捏泥胎,有的负责绘制花纹,有的负责上釉,有的负责烧窑。


    一条完整的流水线,将一团团普通的泥土,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然后被装箱运走,销往大安各地,甚至更远的地方。


    苏迪娜彻底沉默了。


    她终于明白了李知安带她来这里的用意。


    她之前所构想的互市、贸易、利益交换,在眼前这股庞大的、系统化的生产力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草原部落引以为傲的骑兵和勇士,在这座战争机器的后勤基地面前,就像是孩童的玩具。


    战争,打的从来不仅仅是人,更是粮食、是钢铁、是布匹,是支撑这一切的生产体系。


    当她们准备离开,返回京城时,苏迪娜主动向李知安深深地鞠了一躬。


    “多谢太子妃殿下,今日一见,胜读十年书。”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那是震撼过后的清醒。


    从皇庄回来的路上,苏迪娜一直沉默着。


    她脑海中反复回响着管事那句平淡却又掷地有声的话:“足够一万名最精锐的士兵,吃上整整一个月。”


    这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大安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脉络之一。


    她看到了,所以她懂了。


    回到东宫后,苏迪娜没有再提任何关于互市和贸易细节的事情,而是向李知安郑重地请求,希望能得到一些关于大安农耕、水利和手工业的书籍。


    李知安欣然应允,并让春夏为她准备了一个小书房,里面堆满了相关的典籍和图册。


    苏迪娜的转变,齐逾看在眼里,他并未多言,只是在与李知安独处时,握着她的手,轻声说了一句:“知安,辛苦你了。”


    “这不算辛苦。”李知安摇摇头,她的思绪已经飘向了另一件事,“秋狩时我答应过的事情,也该提上日程了。”


    数日后,京营大营。


    往日里只有操练声和兵器碰撞声的校场,今日显得有些不同。


    校场一侧,临时搭建起了十几个巨大的帐篷,一排排崭新的木桌和长凳整齐地摆放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