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不谋而合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一个被埋没在草原深处的,璞玉般的人才。
李知安拿着那份课业,快步走向齐逾的书房。
此刻,钱侍郎已经领命离去,书房内的紧张气氛稍有缓和。
“你快看看这个。”李知安将手里的纸张递给齐逾。
齐逾有些疲惫地接过来,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
随即,他的动作也停住了。
他看得比李知安更快,也更深入。
“互市,马政,边境贸易……”他从苏迪娜稚嫩的文字中,提炼出了几个关键的词。
“她的想法,与朝中一些有识之士不谋而合。但那些大臣是从国家财政和边防的角度看,而她,是从一个牧民的生存角度看。”齐逾放下课业,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视角不同,但结论却惊人地一致。”
“她有治国之才。”李知安下了定论,“如果我们能好好引导,将来她回到西昭,或许真的能成为我们和西昭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
齐逾沉吟不语。
他比李知安想得更多。
一个聪明、有远见、并且对大安朝抱有好感的西昭未来掌权者,其价值,无可估量。
但同样的,风险也很大。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他谨慎地开口,“或许,这只是西昭王教给她的一套说辞,用来博取我们的信任。”
“不像。”李知安摇头,“你看她提出的问题,‘为何南方的水稻一年可以种两次’,‘如何防止土地过度耕种而失去肥力’,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如果是死记硬背,她不会有这样的好奇心。”
齐逾点了点头,认可了李知安的判断。
“那你想怎么做?”
“赏!”李知安的眼睛亮晶晶的,“重赏!但不是赏金银珠宝,而是赏她最需要的东西。”
她转身回到自己的偏殿,亲自挑选了一套上好的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又从自己的书架上,抽了几本更深奥的农政的节选本。
做完这一切,她又取过一张精致的笺纸,在上面写下了几个问题。
“若要在农耕与游牧交界之地推行互市,如何划定区域,才能避免两族争端?”
“若以铁器换马匹,如何定价,才能保证公平,又不会让过多的铁器流入草原,被用于制造兵器?”
她将问题写好,连同那些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并交给了春夏。
“把这些送去四方馆,亲手交给西昭公主。”
四方馆内,苏迪娜正因为自己写出了平生第一篇文章而感到小小的兴奋和不安。
当春夏带着丰厚的赏赐和太子妃亲笔写下的新“课业”来到她面前时,苏迪娜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光滑如玉的宣纸,闻着那清雅的墨香,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动。
这不是赏赐,这是认可!
是那位尊贵的太子妃,在认真地对待她的想法,在与她进行一场跨越身份和国界的交流。
她展开那张写着问题的笺纸,脸上的喜悦慢慢变成了专注和思索。
新的挑战,让她浑身的血液都开始沸腾。
苏迪娜立刻将那套珍贵的文房四宝铺在桌上,握住那支崭新的毛笔,她的目光坚定而明亮,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着答案的框架。
东宫的暖阁里,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初冬的最后一丝寒意。
李知安将最后一笔落下,轻轻吹干墨迹,才将厚厚一叠书稿整理整齐。
这是她耗费数月心血,结合前人医案与自己的经验,编撰的《外伤急救及防疫简册》初稿。
“殿下,我想将此书,先送去太医院,请院使和几位院判过目指正。”李知安捧着书稿,走到正在批阅奏折的齐逾身边。
齐逾放下朱笔,接过那尚带着墨香的书稿。
书稿的纸张并非名贵的澄心堂纸,而是最普通的竹纸,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道,一笔一划都透着用心。
他翻开几页,里面不仅有文字,还配有许多简单易懂的图样,比如如何辨认不同类型的伤口,如何进行初步的清创和包扎,甚至还有几幅人体骨骼和经脉的简图。
“你想得很周全。”齐逾的赞许发自内心。
李知安的医书很快在太医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几位上了年纪的院判,起初还带着几分审视,觉得太子妃一个年轻女子,能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
可当他们看到书中关于“清创消毒”、“骨折固定”、“疫病隔离”等详尽又极具操作性的论述时,脸上的轻慢变成了凝重,最后化为惊叹。
这些法子,有些是他们闻所未闻的,有些虽有涉猎,却远不及书中总结得这般系统和简明。
太医院院使亲自上了一封奏疏,盛赞此书“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有了太医院的背书,李知安顺势向齐逾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殿下,妾身以为,与其指望军中将士人人都去读懂这本册子,不如我们主动培养一批人出来。”
“哦?”齐逾来了兴致。
“我们可以在军中,挑选一批识字、手脚麻利的年轻军士,由太医院的太医们进行统一的培训。”李知安的思路愈发清晰,“教他们如何处理最常见的外伤,如何辨别疫病的初期症状,如何配制简单的防疫汤药。学成之后,再让他们回到各自的营中,担任‘医兵’。”
“医兵?”齐逾咀嚼着这个新颖的词汇。
“对,他们不必精通多么高深的医理,但他们是离将士们最近的人。”李知安往前一步,声音里透着一股力量,“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等到后方的军医赶到,许多人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但如果每个营队里,都有几个这样的医兵,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齐逾的指节在桌案上轻轻叩击,发出规律的声响。
这个想法,与他之前的一些构思不谋而合,却又更加具体,更加可行。
他当即下令,召兵部尚书及左右侍郎,连同京营的几位主要将领,入东宫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