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一目了然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传统的查账方式,是从账面对账面,很容易被假账迷惑。”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我们换个思路,不查账,查‘物’。”


    她在纸上画了一个代表“粮仓”的方框,又画了一个代表“官船”的图形。


    “漕运的核心,是粮食和货物的运输。账可以作假,但几万石粮食、几百艘船的调度,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


    “第一,查入库和出库。官粮从各地粮仓运到淮安码头,入库时是否有真实的记录?有没有官员签字画押的凭证?这些原始凭证,比账本更难伪造。”


    “第二,查船只的吃水线。”李知安的笔尖在“官船”图形上点了点,“一艘船装了多少货,吃水多深,这是有定数的。我们可以派人核对漕运司记录的船只载货量,和有经验的老船工估算的实际载货量,两者一对比,亏空的部分去哪了,一目了然。”


    “第三,查流向。”她又在纸上画了几个代表“米行”的圈,“福源米行突然多出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从何而来?它的销售记录是什么?卖给了谁?有没有大宗的、非正常的交易?顺着这些交易记录反向追查,就能找到其他的窝点和买家。”


    “这叫‘物流审计’。”李知安做出了总结,“以实物的流动轨迹,来反推资金和信息的流向。就算他有十本假账,也掩盖不了粮食被搬空的事实。”


    齐逾听得入了神。


    李知安提出的这套方法,完全跳出了传统官僚查案的窠臼,直指核心,简单粗暴,却又无比有效。


    “妙,实在是妙!”他忍不住赞叹道,“知安,你真是孤的贤内助。”


    “先别急着夸我。”李知安白了他一眼,“这些都需要大量可靠、专业的人手去执行。你派去的皇城司,擅长抓人杀人,可不擅长算账和盘点货物。”


    “这个孤早有准备。”齐逾微微一笑,“钱侍郎已经在路上了。户部有专门稽查各地钱粮的官员,他们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孤会让他立刻抽调一个最精干的队伍,与皇城司一同南下。”


    就在此时,凌风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殿下,户部钱侍郎到了。”


    “让他进来。”


    一个身形微胖、面容方正的中年官员快步走了进来,正是户部左侍郎钱敏德。


    “微臣参见殿下,参见太子妃。”钱敏德躬身行礼。


    “钱爱卿免礼。”齐逾将那份密折递了过去,“你先看看这个。”


    钱敏德接过密折,只看了几行,脸色就变得铁青。


    作为掌管国家钱袋子的大员,他最恨的就是这种蛀空国库的硕鼠。


    “岂有此理!简直是无法无天!”他气得浑身发抖,“殿下,臣请旨,彻查漕运司!不把这些蠹虫挖出来,我大安的江山,早晚要被他们蛀空!”


    “孤已经决定了。”齐逾的语气平静却坚定,“钱爱卿,孤需要你从户部挑选最得力的人手,组成一个稽查小组,即刻随皇城司南下淮安。方才太子妃提出了一套新的查账方法,你来听听……”


    齐逾将李知安的“物流审计”法,简明扼要地复述了一遍。


    钱敏德越听,眼睛越亮。


    他一拍大腿:“太子妃此法,真是神来之笔!对,就这么查!实物对实物,看他们怎么作假!殿下放心,臣今晚就回去点齐人马,天亮之前,一定出发!”


    看着斗志昂扬的钱敏德,齐逾和李知安相视一笑。


    一张针对漕运贪腐集团的天罗地网,就在这个深夜,悄然张开。


    而此时的京城,几座深宅大院之内,尚在睡梦中的高官们,还不知道一场足以掀翻朝堂的风暴,已经开始酝酿。


    东宫的另一角,相较于书房的紧张肃杀,李知安处理日常事务的偏殿则显得宁静许多。


    春夏抱着一叠文书,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娘娘,这是四方馆那边呈上来的,说是西昭公主的课业。”


    李知安从一堆关于民学监的报告中抬起头,接过那几张纸。


    自从上次和苏迪娜谈过之后,她便安排了女官教她汉字和经史,又给了一些基础的农学书籍,想看看这个西昭公主到底有几分悟性。


    纸张是普通的竹纸,上面的字迹还带着几分孩童般的稚嫩和歪斜,但一笔一划都写得很认真。


    文章的标题是《论游牧与农耕互补之浅见》。


    李知安的眉梢微微挑了一下。


    这个题目,有些意思。


    她耐着性子读了下去。


    开篇,苏迪娜用她刚刚学会的有限词汇,描述了西昭草原的生活。逐水草而居,看似自由,实则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场白灾(暴风雪),就可能让一个部落失去所有的牛羊,陷入绝境。


    接着,她又写了她从书上看到的农耕文明。春种秋收,稳定富足,但也受制于土地和气候,一旦遭遇大旱或洪涝,同样会面临饥荒。


    李知安的表情渐渐变得认真起来。


    这篇课业,并非只是简单地复述书本内容。


    苏迪娜在用她自己的眼睛和经历,去理解和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最让李知安感到惊讶的,是文章的后半部分。


    苏迪娜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草原上的部落,能用他们富余的牛羊、马匹、皮毛,来换取中原的粮食、布匹和铁器,是不是就能抵御天灾?


    反过来,中原如果能得到草原的优良战马和肉食补充,是不是也能让国家更强盛,百姓生活得更好?


    她甚至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具体的细节:西昭的羊毛粗硬,不适合做衣服,但非常耐磨,或许可以用来制作毡毯或者军用帐篷。


    读到这里,李知安的呼吸都停顿了一下。


    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公主的见识了。


    这是一个站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思考互利共存的战略眼光。


    虽然她的想法还很稚嫩,论证也有些想当然,但其中闪烁的智慧火花,却无法掩盖。


    这个苏迪娜,是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