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心肝都颤抖了

作品:《四合院:从入职外交部开始崛起

    姜思齐听了赵繁的意思后,也觉得这位年轻的领导确实如传闻的那样思维敏捷。


    两个副手,虽然其中一个没动作,但这位才是聪明人,一看就知道要谋而后动,先观察情况再说而已。


    而另一个副手胆大心细,直接用后备人选试探前路。


    要是赵繁态度强硬,那姚镇远也只是提供候选人名单,并非要独断专权。


    如果赵繁软弱可欺,那他就会直接抢班夺权,即便没有正职的名分,干的也是主任的活,还因为抢占先机,能高于王斌一筹。


    赵繁就更绝了,直接拉上了整个沪市的单位参与进来,让人民理事工会直接与别人对立。


    这样一来,作为一把手的赵繁就站在了立场的高地,只会成为别人拉拢的对象。


    作为两个副手,如果想开展工作,只能与赵繁统一战线,争取他的支持恐怕是唯一的选择了。


    只能说赵繁很擅长借势,即便没有资源,为了达到目的,他甚至会给自己虚空造出几个资源出来。


    两人只是简单地合计了一下工作,就散了,毕竟赵繁坐了很久的火车,这会儿累得全身酸疼,反正才刚到沪市,时间还很多。


    陈宏并没有猜错,这个住处确实布置很细心,赵繁完全可以拎包入住。


    因为太累了,他连行李都没有打开,吃了点东西,洗洗就睡了。


    还以为住的地方就很不错了,没想到办公的总部也布置得十分豪华,连赵繁这个穿越人士看了都觉得不太合适。


    不过即便对方想给下马威,他也不可能在这种小事上做文章。


    其实这个办公室的布置也没有太过夸张,只是标准稍微高了一点而已。


    可能是赵繁的几次计策,让华夏在这个时候并没有真正被苏大哥和漂亮国封锁,还与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甚至与法兰西有实质上的同盟。


    首都去年就建了两座炼钢厂,其他厂也建得很多,特别是要出口到法兰西的产品,以及因工业技术转让需要建的工厂。


    单这些项目,国内就要增加无数工作岗位,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原有的历史高了一大截,这也是他敢过年带那么多物资回去的原因。


    人民都好过了,单位的标准自然也高一些。


    见赵繁在这些事上不动声色,姚镇远只能在其他地方图穷匕见。


    会议开始之前,他就把工会里缺的那些位置名单交给了赵繁,还提供了一份候选人的信息。


    “赵主任不是沪市本地人,王副主任也不是,这是我打听到的一些经验丰富的人才,适合补上没有就职的岗位,工会的任务期限已经定了,早点配齐人手,也能早点开展工作。”


    赵繁八点就来了,会议九点钟才开始,他把带来的资料复制了好几份。


    他把资料发了下去说道:“即便只有我们三位主任,工作也可以快速开展,先看看我准备的资料吧。”


    这个试点计划就是赵繁做的,在这之前他又和不少领导交流过意见,甚至是这些细则都给大领导看过,人家也给了肯定的答复。


    这份资料不管是姚镇远还是王斌,都挑不出一点问题。


    只能说王斌确实是个聪明人,看完之后,一直悬着的心就落回了肚子。


    看来跟着领导走没有错,即便这个领导过于年轻。


    调职之后,王斌打听过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履历。


    赵繁虽然一直在外交部打转,可参与过商业访问,后面又到了政治圈层,最后竟然总理全部门的事务。


    虽然不是决策者,可他是建议者,而且每个建议都被采用了。


    姚镇远之前还戏称赵繁是笔杆子主任,这话放到现在多少有点打脸,人家确实是靠笔杆子,可也是有实战经验的。


    这份计划涉及了方方面面,包括理论的构建、运动成员的结构,甚至细致到一个部门的斗争运动,要在保持这个部门运转的前提下完成阶级分析。


    就像赵繁之前说的,这个人民理事工会就相当于修剪树枝的剪刀手,修剪的目的是想让这棵树茁壮成长。


    在开始之前,是不是得先了解这棵树的全部信息,保证不会剪到大动脉,让整棵树失血而死?


    不同于王斌的了然,姚镇远越看脸色越凝重,他轻视了领导看重的人才,要不是有真本事,怎么可能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


    不过他也没太沮丧,在开展任务这个环节上,他确实插不上手,但做事总得有人吧?


    只要对方任命刚才那份名单上的人,权力还是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可惜连这一点,赵繁也杜绝了,他把昨天对姜思齐说的选调考试说了出来,在姚镇远提出反对之前,他就给出了无可反驳的理由。


    “我们的任务是在整个沪市实行阶级革命,刚才姚副主任也说了,我和王副主任都不是本地人,甚至在场的很多人也不是,想提前了解别人的信息,当然是本单位的人才更清楚。”


    不仅赵繁提早来单位,姜思齐也是。


    昨天他回家就把各单位的领导信息整理出来了,连模板的交涉函都写好了。


    一个人选出来的人才,和全沪市单位培养的重点人才,姚镇远再自负也知道比不过。


    王斌又很聪明地和赵繁统一了战线,会议室的风向完全就是一边倒了。


    开始之前,姚镇远还以为就算压制不了赵繁,怎么也能形成势均力敌的局势,没想到只是一个会议,人家就占据了上风。


    赵繁背后有大领导和整个京城的势力,姚镇远想作妖也没底气。


    接下来就是开始讨论赵繁带来的计划,就像他说的一样,即便是人员配备还不齐,被任命的这些人都是资历丰富的,可以暂时兼任其他小组的工作。


    这两年的任务是筹备工作,但上级也说要先进行试点,也就是说工作的内容还是有弹性控制的。


    既然是要拨乱反正,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赵繁选的试点单位就是工商。


    沪市这里的资本家比首都还多,情况也复杂许多,可以说工商是最难啃的骨头,但只要攻克这个难关,后面的工作就好展开了。


    首先就是赵繁之前说的,以产业升级的名义,对所有资本家的工厂和商业机构进行控股,先了解运行的模式,为以后平稳接收做准备。


    说白了,就是想让沪市所有的商业受到国家的管控,包括人和事。


    到底是人家的资产,反弹是肯定的。


    为了减少阻力,赵繁一开始就让法院和军队介入了,工会先定调阶级和立场,然后移交法院,最后让军队接管。


    王斌和姚镇远听完后,心肝都颤抖了几下,赵繁这一手实在太雷厉风行了。


    而且还把阻力分摊到了三级,即便是反抗,也得看看面对的是什么体系。


    历史的经验证明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改革,反抗都是一定的。


    不过才两个月,赵繁的名字就全国皆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