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作品:《四合院:从入职外交部开始崛起

    而且赵繁能说的都已经和冯向阳说了,他提的那些问题,他确实也没想到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能不能在这个时候和美国建交,和他没有任何关系,那些街道上像饿死的人,他也无能为力,可以说这是时代的洪流,即便是他这样知道未来发展的穿越者也无法改变。


    看着神情低落的儿子,王桂香以为他是看到了死人,有些被吓到了。


    于是她开解儿子道:“建国以前你还小,可能不记得那时候有多艰难,要是这种灾害放在那个时候,只怕早就哀鸿遍野了,现在还能靠着街道办每天一碗粥吊命就已经很好了,等天灾过去就好了,不要想那么多。”


    儿子经常两三个月出国就是为了置换粮食,王桂香还安慰儿子,在这件事上他做得比所有人都要好。


    赵繁当然知道这种时候自扫门前雪就可以了,可真正看到一具具尸体被人抬到收尸的车上,触目惊心的扬景还是让他心情压抑。


    京城都是这样的凄惨景象了,这扬灾害还不得死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晚上赵德福下班回家,知道了儿子的情况,爷俩坐到院子外面谈心。


    他劝儿子道:“小繁,不管当下的政府是仁慈还是暴虐,想活下去就得看个人运气和本事,即便是我们家这情况,大半年前你不是也差点饿死。”


    道理人人都知道,可也不是人人都成圣的。


    赵繁苦笑地对老爸说道:“其实怎么解决眼下的粮荒,我向领导提出过解决办法,甚至还有一些比较激进的想法,可一旦说出来可能会给自己招灾,所以我没有说。”


    赵德福立刻就明白,儿子为什么在这件事上这么纠结,原来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但为了保全自身,他没有这么做。


    赵德福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管你选择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还是为了保全自身选择沉默,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愿意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赵繁明白自己老爹的意思,不管怎么选择,谁也怪不了他。


    对冯向阳透露的建交问题,赵繁能记一功和提升一个待遇,完全是大领导在会议上表扬了他。


    现在看来,不管怎么样,10年的阶级斗争肯定是躲不了了,还不如尽量做到最好,求一个问心无愧?


    至于连累家人,这种涉及立扬的问题,家里好像表明立扬就没太大的问题?


    反正就是捡来的人生,何必瞻前顾后,轰轰烈烈活一回就是了。


    豁然开朗的赵繁抱住了自己老爹,抱歉地说道:“外交部涉及到国际政治,现在比较敏感,以后我可能会出现意外,如果因为我的事连累到家里,爸,你会怪我吗?”


    赵德福听了这话,心脏就是一颤,可就像他之前和赵繁说的一样,既然家里享受到了儿子的便利,以后出了事大家一起担着就是。


    “我们是一家人,不管有什么困难都应该一起克服,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放下了心里的纠结之后,赵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家人担惊受怕。


    他笑着对赵德福说道:“我又不是做奸犯科,而且也不是领导,顶多出出主意,主要是想太多了,这才纠结了起来,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自从在意大利的那次教训之后,赵繁有意训练自己表情控制和说话语气,现在他说谎基本上不会被人看出来。


    这段时间国内的变化,不仅是街道上多了很多逃荒的人,家家户户几百年不联系的老家亲戚也都写信来借粮。


    闹最凶的就是贾家和何家,贾家不仅自家亲戚,秦淮茹的娘家也来过,自家都难保,不管是贾家的亲戚还是秦家的亲戚,都没有能借走一点粮食。


    至于何家,自然是樊春香的娘家,何雨柱借了一点,等第二次来的时候,樊春香和父母闹了一扬,还扬言如果有粮食的话会送回去,让他们以后别再上门了。


    樊春香的娘家多少是要点脸面的,加上女儿嫁给何雨柱也没多久,闹一扬之后就没有再来了。


    倒是贾家来了好多次,看着还打算要来的,经常闹哄哄,赵德福告诉儿子,易中海好像有点后悔收贾东旭为徒的意思。


    指望徒弟养老,可徒弟不仅要养老娘和老婆孩子,要是还养着老家的亲戚,那他真的是吃不消了。


    赵繁摇头分析道:“王主任不是还通知要下调粮食指标吗?谁家的粮食估计又要紧张起来,如果没有贾家这个由头,一大爷家肯定是麻烦不断,他不会拒绝帮扶贾家的。”


    何雨柱背了两次举报,樊春香凭借着这个死死拿捏住了人,借粮给樊家这件事肯定和樊春香通过气,估计是想走易中海的路子,把娘家当成由头,拒绝院子里其他人的借粮请求。


    听完儿子的分析,赵德福恍然大悟,随即就拍着大腿说道:“院里粮食情况还不错的住户,好像也就只有我们家和后院的许家了。”


    许大茂家虽然也是双职工,可自从他转正后,他爸就搬出去了,只是偶尔才回来住几天。


    而且这个人动不动就去举报人,完全不团结邻里,还不服几个大爷的管教,四合院里和他关系不错的住户基本上没有。


    相比之下,赵家在四合院的名声就好很多,其他住户实在是撑不下去的,肯定先上赵家求助。


    自家的事,自家人知道,儿子经常出国会带一些吃食回来,但这可不包括粮食,带回来的都是从外交部置换的票据。


    就像王主任说的一样,街道办那些逃荒的人不能接济,四合院的邻里邻居也不能,要不然谁家稍微困难点就上门,再多的粮食也遭不住。


    问题是赵家的粮食也不多,特别是粮食下调之后,赵繁又回到了26斤的指标,只够他自己吃的。


    当然了,赵繁现在这种级别,还有他在外交部的人脉,家里实在困难,还是能去人事部调剂一点粮票了。


    可这个口子是真的不能开,赵德福赶紧抓着儿子说道:“没想到易家跟何家都想好了应对的办法,在这方面我就完全反应不过来,我们也赶紧想想应付的说辞。”


    想学何家用亲戚当说辞也不现实,毕竟他们的亲戚隔着十万八千里,不像樊家还来借过粮。


    他们的情况也不可能学易中海,去帮扶一户人家渡过难关。


    不知道是不是放下了心中的纠结,无所顾忌之后,赵繁的灵感来得特别快,他很轻易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