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职场的制胜秘诀

作品:《四合院:从入职外交部开始崛起

    不过伊拉克也不着急,毕竟石油这种东西不用考虑保质期,不像咖啡豆,要是过期了,绝对是卖不出去的。


    赵繁在与伊拉克方翻译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正为石油的销路发愁。


    华方三天前才和巴西签订了合约,而外交部组织去贩卖咖啡豆的访问团应该还没有出发。


    既然已经当了二道贩子,也不在乎商品里再多一个石油,至于丢不丢脸,既然都已经不在乎借钱和亏本,只要能买回粮食解决粮食供给问题,被人议论几句又有什么关系?


    赵繁立刻找到冯向阳,把这种情况说了一下。


    冯向阳震惊地看着他,不可置信地说道:“本来卖一个咖啡豆就已经够费劲了,你怎么还想帮伊拉克卖石油啊?”


    赵繁发现冯向阳没有转过弯来,急忙向他解释自己的意图。


    咖啡豆不像粮食这种消耗性物资,亏本卖咖啡豆都未必能换回多少粮食,但石油不一样,它是战略性物资。


    解释了这个缘由之后,赵繁又提醒他道:“咖啡豆怕是很难打开市扬,访问团完全可以用石油去打开局面,而且货物又不在我们手上,华方只是在中间牵线搭桥,确定了对方想买石油,只要把订单交给伊拉克就可以了。”


    赵繁的意思是在中间赚一笔差价,当然了,买主以后肯定会发现直接跟伊拉克下订单会便宜一些,但华方又不打算长期做这个生意,只要能度过这三年的灾荒就可以了。


    冯向阳听了之后,立刻拉着赵繁去打电话。


    这种利国利民的好事,电话那边直接就同意了,让他们尽管去谈,决定权直接下放到了冯向阳这里。


    既然有了这么大的操作空间,国内也需要石油,赵繁就建议不赚这个中间差价了,纯粹帮伊拉克谈订单。


    唯一的条件就是伊拉克给华方贷款,然后购买他们的石油,巴西的还款时间是五年,直接照搬这个合同即可。


    石油虽然不考虑保质期问题,但现在产油大国苏大哥还在和美国争夺世界老大的位置,而且还看不到分出胜负的迹象。


    虽然五年后才能拿到货款,但伊拉克相当于已经把石油卖出去了,还能赚一笔利率,这个合作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赵繁翻译的时候和伊拉克方说得天花乱坠,只说华夏现在只是一时困难,采购量才不会很大,但让他们想想华夏的体量有多大,发展起来的话,伊拉克的产油量,华夏一个国家就可以包圆了。


    在伊拉克离开的前一天,合同终于定好了。


    人家伊拉克也是要卖油吃饭的,不可能等五年后的货款,给华夏的贷款额度并不高,但冯向阳和赵繁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就目前华夏的情况来说,这真的是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回到国内的这一天,外交部组织了一些人很隆重地接了他们,搞得大家像是打了胜仗回来一样。


    连冯向阳都很受宠若惊,毕竟来的人是外交部的部长陈宏,人家上来就拥抱了他,紧接着又抓住了赵繁的手。


    陈宏激动地说道:“在国内听到了你们的捷报,我就兴奋得睡不着觉,不仅和巴西签订了那么大笔订单的粮食合作,在中转站伊拉克还能谈下一笔订单的石油,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赵繁这样的小卡拉米角色,自然是领导说什么,他就谦虚地跟着说什么,主打的就是傻笑应对。


    可再怎么自欺欺人,他也看得出来部长挺看重自己的。


    没有出乎他的意料,第二天在表彰大会上,作为工作突出的冯向阳,他的工资待遇被提升了1级。


    赵繁因为特别突出,直接给了两级提升,直接拿23级的行政待遇,工资一下子涨到了47块,不过粮食供给量还是26斤。


    虽然粮食供给没有涨,但发工资的时候是可以协调的,就像他入职冯向阳带他协调过,当时就发了10斤粮票,当然了,前提是单位的粮票充裕。


    整个表彰大会,赵繁一直处于飘飘然的状态,跟着冯向阳到了他的办公室后才清醒了几分。


    看着严肃的领导,他立刻表忠心道:“其实这次访问团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科长,可表彰大会却搞得我是最大的功臣,还给我提了两级待遇,是科长为我说话了,对不对?”


    不管对不对,把功劳往领导身上推,这是职扬的制胜秘诀。


    事实上,冯向阳确实为赵繁说话了,他才能提两级待遇。


    这个时候论资排辈的风气还是挺严重的,上面的意思是赵繁还年轻,1级1级慢慢来就可以,免得拔苗助长。


    但冯向阳却主动申请让赵繁提2级行政待遇,理由是他实在太瘦弱了,家庭条件肯定不好,和其他那些有海外关系的队员没法比。


    赵繁的资料早就被部里研究了好几遍,当然知道他们一家就靠5级锻工的赵德福,这个工种需要出大力,他的粮食配给量很难挤出多少分给家人。


    组织上还查到了赵繁差点饿死进医院的事,所以这个事情很快就通过了。


    冯向阳拍了拍赵繁的肩膀,鼓励地对他说道:“组织和我都非常看好你,你的困难大家都看在眼里,提高你的待遇是让你没有后顾之忧,以后好好为组织做事。”


    赵繁行了一个军礼,保证自己一定会为国家和组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表彰大会和总结大会开完之后,领导就给访问团所有人放假三天。


    不少人的家都安置在部里家属区,只有少数像赵繁这样的需要回家和家人团聚。


    今天正好是周一,赵繁稍微起晚了一些,特意错开上班高峰期,带着从巴西买回来的特产,大包小包地回到了四合院。


    因为他们家是在前院,刚进院门口,他就听到中院传来的凄厉哭声,现在还带着东西,他没有去看热闹,而是快步回到自己家。


    按照赵繁出国前的嘱咐,王桂香没有再带两个年幼的孩子出城去挖草根。


    这个时候,她正在门槛上纳鞋底,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就见到儿子大包小包地拎了一大堆东西回来。


    王桂香立刻就把鞋底放到了小竹筐里,起身去接儿子。


    一边接东西,她还一边低声埋怨他道:“这个时候怎么买这么多东西回来?被别人看到会怎么想?”


    中院的贾大妈还在为粮食呼天喊地,知道赵繁带这么多东西回来,只怕很快就来打饥荒了。


    在带东西回来的时候,赵繁就已经想好了应对的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