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孙思邈参观医院

作品:《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

    一踏入医院门诊大厅,孙思邈便被眼前人山人海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区的座椅上也坐满了人,空气中混杂着消毒水的气味和低声的交谈。


    “这…如此多人?!”孙思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此地每日竟有如此多的病患?”


    苏寅在一旁解释道:“这里是本地区最大的一家综合医院,每日接诊量极大,人自然就多了。”


    “如此多人,皆是来求医问药的?”孙思邈仍觉难以置信。


    “大部分都是。”苏寅指着人群中穿梭的身影,“您看,那些身着白大褂的是医生,那些头戴护士帽、步履匆匆的是护理人员,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


    孙思邈依言环视四周,看着人们或焦急、或平静地等待,不禁感慨万千:


    “老朽行医数十载,自认见过不少世面,却也是头一遭见到比那繁华集市还要热闹的医馆。”


    苏寅笑了笑:“在这里,看病就医相对便捷,民众也已养成习惯,但凡身体有所不适,便会主动前来寻医。因此,每日人流量如此巨大,也是常态。”


    孙思邈闻言,眼中流露出由衷的赞叹与向往:“人人皆看得起病,遇疾便可求医。此真乃大同之世,若我大唐百姓亦能如此,该有多好…”


    “大唐那边,想必是良医难寻,故而看病艰难吧?”苏寅推测道。


    “正是如此!”孙思邈叹道,“医者本就稀少,精于术业者更是凤毛麟角。且多集中于州府郡县,乡野百姓求医难于登天。此地…此地竟有如此多的医者?”


    苏寅点点头,拿出手机边查边说:“嗯,这是有官方统计的。目前全国注册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的总数,接近五百万人。若按人口平均计算,大致是每万人中拥有约三十四位医生。这个比例,确实不低。”


    “五百万人?!每万人便有三十四位医者?!”孙思邈被这个数字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喃喃道,


    “唉…大唐的医者数目从未有过计算,但以老朽粗略估计,莫说万里挑一,便是十万人中,能有一两位真正通晓医理的郎中,便已是万幸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然则,即便医者数量足够,若黎民百姓囊中羞涩,无力支付诊金药费,空有医者,亦是徒然啊。多,亦是无益。”


    “我们这里情况有所不同。”苏寅解释道,“绝大多数民众都有医保,看病的大部分费用可以由医保基金来支付,个人只需承担一小部分。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看得起病。”


    孙思邈敏锐地捕捉到“医保”这个全然陌生的词汇,白眉微蹙,眼中闪着疑问:“这‘医保’究竟是何等事物?竟有此神力,可解万民就医之资?”


    苏寅知道他难以理解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便用最浅显的方式解释道:“‘医保’,是‘医疗保险’的简称。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众人合力、互帮互助的保障手段。”


    “平日里,我们每个人都会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一小笔钱进入一个庞大的公共基金池,这个池子便是‘医保基金’。当有人不幸生病,需要去医院诊治时,医保便会根据规则,从这个基金池中拨出款项,替患者支付掉大部分的医药费用。”


    他举了个例子:“譬如,某人患了一场病,需花费十万钱。经过医保结算后,可能只需自己承担两万钱,其余八万均由医保基金支付。如此一来,看病的重负便被大大减轻了,寻常人家也不至于因一场大病而倾家荡产。”


    孙思邈听罢,抚掌赞叹:“妙啊!平时交点小钱,病时可解大难,这样好。”


    但他沉思片刻,又透出一丝疑惑,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苏寅啊,此法虽妙,然我有一事不明。这医保基金,何以能如此充盈,竟可为万民支付如此巨款?难不成有取之不尽的财富?”


    苏寅笑了笑,赞赏于他的深思,进一步解释道:


    “您问到关键了。其实,这个制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互助本质。并非医保本身有无尽财富,而是我们所有人,都在为可能需要帮助的他人,同时也为未来的自己,预先存下一份保障。”


    “您想,并非每个人在同一时刻都会生病。每天、每个月,总是健康无恙的人居多,生病需要花大钱的人是少数。因此,绝大多数人每月缴纳的费用,在当时并未动用,而是汇入基金池中,正好用于帮助那个时段内真正需要看病用钱的人。”


    “更宏观来看,由于年轻人身体强健,生病概率相对较低,而老年人则更需医疗照护。因此,这套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年轻力壮、收入稳定的一代,在帮助支撑年长体弱、更需要医疗资源的一代。这是一种跨越时间和人群的社会共济与风险分担。”


    孙思邈听完这番解释,脸上的疑惑尽消,取而代之的是豁然开朗的喜悦和由衷的敬佩。


    他连连赞叹:“妙!妙哉!妙不可言!平日出小钱,犹如积德行善;病时得大助,方显众人情深。”


    “这医保之制,非恃国力之无穷,而赖万民之互助、社会之共济。其设计之精巧,蕴含仁德之深远,实乃老朽平生未见之良法。”


    “善!大善!”


    苏寅道:“叔公啊,你就另研究这医保了,赶紧看看医院是怎么运作的吧。不然天黑了都看不完。”


    “哦哦,说得是,咱们走。”


    两人穿过熙攘的人群,苏寅引着老人在挂号处前站定。


    他指着井然有序的队伍,仔细解释道:“叔公您看,这是看病的第一步,叫作挂号。病人得先在这儿登记,说清楚自个儿要挂哪一科,工作人员就会给排进对应医生的候诊队列里。”


    孙思邈抚着长须,若有所思地点头:“倒是与老朽在长安城坐堂时相似,病家也要排队候诊。只是这''挂哪一科''...究竟是何讲究?”


    他微微侧头,眼中透着几分不解。


    苏寅见状便耐心解释:“就是说身子哪里不舒服,就专门去找治这个病的科室。比方说牙疼得厉害,就找口腔科;染了风寒咳嗽,就挂内科;若是受了伤,那得去外科瞧瞧。”


    孙思邈闻言一怔,苍老的眼睛不由得睁大了几分:“竟分得这般细致?难道这里的医者都不能通晓各科病症了?”


    他下意识地捻着胡须,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置信,“在大唐,但凡是个称职的郎中,都得能治百病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