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城中之村

作品:《潮汕三姐妹

    跟黄佩珊一样渴望机会的,


    还有许曼卿。


    大东村。


    昨天还是在咸腥海风里摇摇晃晃的小渔村,


    木船的橹声还黏在礁石上,


    今天就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变了模样。


    成了那座要长出高楼的城市里,


    一块挤挤挨挨的“城中村”。


    低矮的旧瓦房、


    渔民祖辈传下的土坯屋,


    被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握手楼”圈在中间,


    楼与楼的缝隙窄得能夹住阳光,


    空气里还飘着海的味道,


    却混进了水泥、汗味和陌生的方言。


    许曼卿端着个掉了瓷的搪瓷盆,


    走到自家小院的水龙头前。


    盆里是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裳,


    皂角的淡香浸在布纹里,


    像她从汕头带来的香味。


    水龙头拧开,


    细弱的水流带着铁锈的微红,


    哗啦啦砸在盆底,


    溅起的水珠跳在她暗绿色的旧式旗袍下摆上,


    映出星星点点的湿痕。


    她抬头望瞭望,


    头顶的天空被杂乱的电线割成碎块,


    阳光费了老大劲才挤过楼宇的缝,


    落在院子里那棵半枯的榕树上,


    也落在她脸上,


    暖得有气无力,


    像被稀释过的糖水。


    她是地地道道的汕头姑娘,


    今年二十三岁。


    身量高挑,


    旗袍的领口扣得严实,


    衬得脖颈细白。


    眉眼是南粤水土养出的样子,


    眼尾微微上挑,


    像被韩江的雾润过,


    总蒙着层朦胧的光;


    笑起来时,


    眼尾会堆起细碎的纹路,


    像撒了把细沙;


    鼻梁不算高,


    鼻尖却带点圆润的弧度,


    透着股讨喜的憨气,


    瞧着竟有几分像年轻时候的张曼玉。


    当年嫁来皇岗,


    是爹娘看中了陈敬棠在海关的“铁饭碗”——


    体面,


    稳当,


    在那个年月,


    抵得过三亩好田。


    那时的大东村,


    只有潮声和渔网的腥气,


    谁能想到,


    不过几年,


    风就变得比海浪还猛。


    一夜之间,


    泥瓦匠扛着工具来了,


    铁皮棚子像蘑菇似的冒出来,


    老屋被隔成一间间鸽子笼,


    挂上歪歪扭扭的“有房出租”木牌,


    陈家竟也成了旁人眼里的“包租公”。


    水声停了。


    许曼卿拧紧水龙头,


    老旧的铁阀“吱呀”一声,


    像老爷子咳嗽。


    她端起盆,


    水纹晃悠悠的,


    映出她眼底一点说不清的倦意。


    公公婆婆坐在堂屋门口的竹椅上,


    蒲扇摇得慢悠悠。


    婆婆陈美凤眼皮都没抬,


    声音像碎石子滚过石板路:


    “敬棠那份工体面是体面……”


    “可如今这形势,靠他那点死工资,有鬼用咩?”


    “要不是祖宗保佑,留下这几间破屋收租,这日子……”


    “哪里过得如此潇洒又自在哦……”


    陈美凤的尾音里藏不住的凡尔赛,


    像晒在竹竿上的棉被,


    蓬松地飘着。


    许曼卿家世不错,


    父亲许宗庆是汕头商行的账房先生。


    虽算不上大富大贵,


    也算得上小康之家。


    如今,


    婆婆话里话外那意思,


    反倒像她高攀了陈家。


    许曼卿垂着眼,


    没接话,


    端着盆走向晾衣绳。


    铁丝绳绷得紧紧的,


    挂满了租客和自家的衣裳,


    风一吹,


    像挂满了小旗子。


    她一件件抖开、抚平、挂上,


    动作麻利,


    带着被日子磨出来的利落。


    “曼卿啊,”


    公公陈水生咳了两声,


    声音沙地像砂纸,


    “村委那边,今日要核上季度的账吧?”


    “别去迟了。书记昨天还夸你呢。”


    “说你打得一手好算盘,是个算账的能手。”


    “知道了,爸………晒完衣服就过去。”


    许曼卿应着,


    声音温顺。


    大东村,


    紧邻着车水马龙的罗湖口岸,


    大东村的农村集体经济,


    借着深圳特区发展的东风,


    开始了从萌芽到逐步壮大的历程。


    村支书陈东雷集体敏锐地察觉到,


    单靠种地很难抓住时代的机遇。


    他意识到,


    要让村民富起来,


    不能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得把大家的力量拧在一起,


    搞集体经济。


    于是,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


    大东村没有简单地将土地全部分包到户,


    而是留足了集体发展的空间,


    这成了集体经济起步的关键一步。


    那会儿的集体经济,


    起点并不高。


    村集体先是利用有限的资金,


    办起了一些小作坊、小加工厂。


    比如,


    借着深圳吸引外资、


    搞“三来一补”的热潮,


    村里盖起了几排简易的厂房,


    租给外来的小老板,


    搞服装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