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潮州出发

作品:《潮汕三姐妹

    锲子:


    潮汕。


    提到潮汕。


    你会想到什么?


    吃货们应该最先想到。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生腌海鲜,


    潮汕卤鹅,


    or各类小吃……


    旅游达人应该会想到,


    广济桥,开元寺,英歌舞……


    而真正让潮汕天下闻名的,


    是潮汕商人。


    潮汕商人,


    遍布世界各地。


    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知名的有……


    腾讯总裁马化腾,


    香港首富李嘉诚,


    港姐收割机刘銮雄,


    还有无数知名房地产商,


    家电大亨,电子商,饮料商,食品商……


    潮汕商人也以“团结互助,敢想敢干”的商业精神而闻名。


    我们听过太多潮汕男人的故事。


    他们从平凡到商业巨鳄的传说。


    而潮汕女人呢?


    她们是这些传奇背后的部分,


    是被冠予持家有道,贤良淑德的美德。


    她们,似乎与商业传奇没什么关系。


    然而,潮汕的红头船上不仅仅只有男人,


    我们的故事就从三个潮汕女人展开……


    1985年


    潮州


    晨雾渐渐散去,


    镇政府门口的大榕树还闪着露水。


    18岁的林秀珠,


    此时就站在这里等长途汽车。


    她160cm的个头,


    虽然不是很高,


    但是因为瘦,


    加上比例好,


    看着让人很有保护欲。


    皮肤算不上很白皙,


    但是眉眼间自带柔弱感,


    乌黑的长发被编成了两条麻花辫,


    散落在她纤瘦的锁骨上,


    很像80年代画报上的琼瑶女星。


    她拎着一个红蓝白格子相间的胶袋。


    里面装得满满当当都是她自己染的布。


    今天,


    她要从潮州出发到深圳。


    母亲张春兰站在她的身边,


    她身材瘦小,


    手里却拎着一个大大的竹筐。


    里面满满当当装着几十个鸡蛋,


    每一个都拿旧报纸包的。


    “秀珠呀,这些鸡蛋你都带着,给你堂姐……”


    张春兰口中的堂姐正是在深圳做生意的林红苑。


    林秀珠要去深圳做生意,


    人生地不熟的,


    肯定要找个熟人才行。


    这是潮汕人特有的传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亲戚。


    不管谁要出来闯,


    作为亲戚或者同乡都会拉一把。


    至于拉不拉得起来,


    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表姐林红苑是大伯林东耀的女儿。


    前些年嫁给了隔壁村的船员李晓勇。


    听大伯娘说,


    堂姐两夫妻这些年在深圳倒卖电子产品。


    赚了不少钱。


    很多人都说潮汕人不喜欢读书,不重视教育。


    很多小孩都是十来岁就出来打工或者做生意了。


    其实不然。


    潮汕地区向来重视教育。


    历史上就有不少文人雅士,


    比如明代思想家薛侃、


    清代诗人丘逢甲等,


    都是潮汕文化史上的代表人物。


    后来几个知名的企业家,


    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


    当然,潮汕地区商业氛围浓厚,


    可能让一些人觉得“重商轻读”,


    但这并不等于“不喜欢读书”。


    更多时候,潮汕人既重视传统教育,


    也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是“知”与“行”的结合,


    而非简单得排斥读书。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林秀珠自然也想考大学,


    奈何现在家里实在困难。


    确实拿不出钱继续供她读完高中了。


    在林秀珠所在塔仔村,


    她算是读书读到比较晚的了。


    很多村里的姑娘都是初中一毕业,


    就早早开始自寻出路了。


    有些是去了电子厂打工,


    有些是跟着亲戚做点小生意,


    还有些早早就嫁人了……


    堂姐林红苑就是最后一种,


    今年才21岁,


    但是女儿李小慧都已经5岁了。


    “阿妈,我知道了。”


    林秀珠接过母亲手中的鸡蛋,


    重重地点了点头,


    “去到深圳,我会听表姐的话,你放心……”


    这些话,这几天来,


    母亲总是念叨来念叨去,


    林秀珠都能背下来了。


    “阿爸身体不好,弟弟还小,”


    “你也要好好照顾你自己。”


    说到父亲林西耀的病,


    林秀珠的声音有些哽咽。


    母亲张春兰也红了眼眶:


    “难为你了……”


    就在两母女陷入沉默之际,


    一辆贴着“潮州—深圳”的长途汽车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


    像一头疲惫的老牛,


    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驶来。


    车身上蒙着厚厚的尘土,


    车窗玻璃模糊不清,


    隐约能看到里面晃动的人影。


    车顶行李架上绑着箩筐、麻袋,


    甚至还有两只扑腾的大公鸡和一只大白鹅。


    “车来了!”


    张春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她赶紧把一个布包往女儿手里塞了塞,


    “拿好拿好,鸡蛋放稳当些,别磕碰了。”


    林秀珠点点头,深吸了一口气,


    混杂着尘土、汽油和路边野草味道的空气涌入肺腑。


    她拎着沉甸甸的鸡蛋筐,


    和那个装满了自己心血的胶袋,


    里面装满了染得或靛蓝、


    或赭红、或鹅黄布匹的布匹,


    明显有些吃力。


    母亲张春兰想帮忙托一把,


    却被她轻轻避开了。


    “阿妈,我行的。”


    林秀珠的声音不大,


    却透着股倔强。


    她看着母亲眼角细密的皱纹和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的手,


    心里一阵发酸。


    阿爸林西耀的病像个无底洞,


    弟弟林秀杰才刚上小学,


    家里那几亩薄田的收成,


    还有母亲日夜赶工绣花的微薄收入,


    全都填了进去。


    她作为家中长女,


    读书读到高中已是奢侈,


    不能再成为家里的负担。


    车门“哐当”一声打开,


    售票员探出半个身子,


    用带浓重潮州口音的普通话吆喝着:


    “潮州去深圳的上车了!快!快!”


    人群立刻骚动起来,


    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往上挤。


    张春兰用力推了女儿一把:


    “快上去,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到了就给家里打电话,号码记牢了没?”


    “记牢了,阿妈你回去吧!”


    林秀珠被推着往前,


    只能匆匆回头喊了一句。


    她挤在带着各种气味和体温的人堆里,


    艰难地挪上车。


    车厢里弥漫着汗味、烟味、食物的味道,


    还有人晕车呕吐后的酸腐气。


    座位几乎都满了,


    她只能把胶袋塞在脚下,


    紧紧抱着那筐鸡蛋,


    在一个靠过道的位置勉强站定。


    车子猛地一发动,


    巨大的惯性让她踉跄了一下,


    怀里的鸡蛋筐剧烈一晃,


    她吓得赶紧死死抱住,


    心提到了嗓子眼。


    车子渐渐驶出,


    卷起漫天黄尘。


    林秀珠努力从拥挤的人缝里向外望去,


    母亲张春兰瘦小的身影还站在原地,


    一只手抬着,


    似乎在挥动,


    又似乎只是遮挡阳光。


    那身影越来越小,


    越来越模糊,


    最终被飞扬的尘土彻底吞没。


    林秀珠鼻子一酸,


    赶紧把头低下去,


    把脸深深地埋向怀里的鸡蛋筐。


    清新的竹子味道扑鼻而来,


    还带着的鸡蛋特有的腥气味。


    她想起母亲天不亮就起来,


    从鸡窝里一个个摸出还带着体温的鸡蛋,


    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


    拿旧报纸包好,


    再一个个码进垫着稻草的筐里。


    这哪里是鸡蛋,


    分明是沉甸甸的、滚烫的牵挂。


    车子在土路上剧烈颠簸,


    每一次大的震动都让林秀珠心惊肉跳,


    生怕筐里的鸡蛋碎了。


    旁边座位上,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被颠得面色发白,


    哇的一声吐了出来,


    秽物的气味瞬间弥漫开。


    有人抱怨,


    有人皱眉捂鼻,


    车厢里更显压抑。


    林秀珠默默地把身体侧了侧,


    尽量避开。


    她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村庄、低矮的山丘。


    那些熟悉的景象正飞快地倒退,


    离她远去。


    前方是陌生的深圳,


    是传说中遍地黄金也充满未知的“大地方”。


    她要去投奔那个印象里很爽利却也透着精明的堂姐林红苑。


    堂姐林红苑,


    在林秀珠模糊的记忆里,


    她总是风风火火的,


    说话语速快,


    笑声也响亮。


    村里人都说,


    红苑这丫头有本事,


    跟着老公在深圳“搞电子”,


    赚了大钱。


    每次大伯娘提起这个女儿,


    脸上都带着光,


    说他们在深圳住楼房,


    家里有电话,


    还有那种叫“彩电”的稀罕物。


    潮汕姑娘,


    似乎只有两条路摆在眼前:


    早早嫁人,


    生儿育女,


    像母亲张春兰一样操持一个家;


    或者,


    像许多同村的姐妹一样,


    年纪轻轻就出去“闯”,


    进厂打工,


    又或者跟着亲戚学做点小生意。


    林秀珠捏了捏胶袋里厚实而柔软的布匹,


    指尖传来熟悉的触感。


    这是她的路吗?


    用自己染的布,


    在堂姐的指引下,


    在深圳那个光怪陆离的地方,


    找到一条缝隙,


    钻进去,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