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李渊最大的贡献,就是生了个好儿子!

作品:《盘点皇帝相似度,李二朱棣破大防

    唐朝


    “若是没有父皇的话,朕如何能有如今?”


    “大唐建立,靠的是李家历代先祖才来的!”


    “至于窦建德,王世充等人,不堪一击罢了!”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的内容,整个人难得的开始谦虚起来。


    大唐能够建立,自己自然是功不可没。


    可若是没有父皇,没有历代先祖,没有李建成他们的话


    自己就算是有通天本领在,也不一定能够有如今。


    王朝建立,哪里是光靠一个人就行的。


    在李世民的内心,对于兄长李建成的本领还是认可的。


    至于李元吉,那才是死不足惜!


    另外在李渊的天幕内容结束后,李世民的脸上开始出现几分慌张。


    自家父皇的天幕内容结束了,那就应该要轮到自己了。


    即便李世民通过先前那些天幕内容,已经了解了大概。


    但是该紧张的地方,李世民难免还是会有担忧在。


    生怕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出现。


    …………


    明朝


    永乐年间


    “唐高宗李渊的天幕内容结束。”


    “那接下来……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幕内容了吧?”


    “也不知道上天对于太宗皇帝的评价,又会是什么?”


    朱棣望着天幕方向,一个人喃喃自语着。


    那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朱棣他最为崇拜和向往的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从始至终的向往,就是想要成为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君王!


    即便已经知道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各种事情,但朱棣心中还是会有好奇和期待存在。


    或许有什么不知道事情,会出现在天幕上?


    ……………………………………………


    【第二位———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6年,十九岁的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


    【这位通过政变登基的皇帝,后来却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明君典范。】


    【李世民在登基以后便以“励精图治”为标准,开启了华夏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


    【在用人之上,李世民打破了门第偏见,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贤才。】


    【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二人并称房谋杜断!】


    【在历史众多文臣中,房谋杜断是少数能够比肩张良萧何的能臣!】


    【魏征原是李建成部下,曾劝李建成杀李世民,却被李世民破格重用!】


    【魏征一生进谏200余次,哪怕触怒龙颜,也毫不退缩。】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魏征就是他最为珍贵的人镜,可以改正身上所有的不足。】


    【治国之上,李世民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让农民有地可种,租庸调制减轻百姓负担。】


    【重视法治,修订的唐律疏议成为后世法典的典范。】


    【强调德主刑辅,死刑判决需经过三次复奏,避免冤假错案!】


    【他还改革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入朝为官。】


    【他的这一举动,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场的垄断。】


    …………


    汉朝


    “这李世民倒也是一善待臣子之人啊!”


    “若是这样一来的话,这李世民倒是跟乃公有几分相似!”


    “为君者,当是如此!”


    看到李世民善待臣子,还有宽容功臣的内容时。


    刘邦连连点头,眼中满是对李世民这一举动的赞赏。


    在刘邦心中,为君者就应该要如此。


    知人善用,这样才是皇帝应该做的事情。


    至于那魏征的内容,刘邦他则摇了摇头。


    若是有人每天都来纠错,跟一个苍蝇一样没完没了的话。


    那刘邦自诩自己不一定能够忍受,最起码要把他赶出朝堂去再说。


    而当刘邦全身心投入于天幕内容的时候。


    一旁的张良,萧何二人的注意力,也聚焦在了天幕中。


    他们所好奇的是那房谋杜断,想知道那二人的功绩是什么?


    竟然在老天爷的口中,能够与他们二人进行比较?


    好奇和比较的心情,涌到张良和萧何二人的心中。


    …………


    隋朝


    “来人,给朕将天幕上的内容记录下来!”


    “那李世民可以做到的事情,朕也同样可以做到!”


    “而且能够出现在天幕上,就意味着这些事情都是对的!”


    随着李世民的天幕内容出现,隋文帝杨坚就连忙示意让人将天幕内容记下来。


    那李世民所行政事,那自己也可以在大隋用啊!


    杨坚他不奢求全部都能用,只要有一两个可行就好了。


    另外杨坚他最关注的还是科举一事。


    这科举一事是杨坚创出的先例,但他没有想到这科举竟然真的能遏制世家。


    至于就这样明目张胆的抄李世民的功绩,杨坚会不会感到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是什么东西?压根就不存在的东西!


    那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未来,都将自己的大隋给推翻了。


    自己用一点他们的东西,那算什么啊?


    而且自己没有将李家族诛,只是将他们的圈禁起来,这已经很客气了好吧!


    光是这一点,他们李家人对自己感恩戴德还来不及!


    …………


    宋朝


    “唐太宗所行之事,也是朕想要做的!”


    “若是朕能治出一个盛世,那朕死都足矣!”


    “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又有几个唐太宗李世民的?”


    对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来说,李世民一直都是他心中的楷模。


    曾几何时,赵匡胤他也想要当一个跟李世民一样的皇帝。


    让自己的大宋变成大唐,让贞观之治出现在大宋。


    若真的能够实现这一点,赵匡胤他死都心满意足的了!


    可这种想法在天幕内容出现后,赵匡胤他就放弃了。


    因为这实在是太难了,那李世民可是千古一帝啊!


    历朝历代几百个皇帝,才出现了一个李世民!


    再加上那些宋朝内容的打击,赵匡胤他心中也没有太多的追求了。


    只要不被世人唾弃,不成为昏君就行了。


    其他的事情也就没有那么重要!


    ……………………………………………


    【在军事与外交上,李世民更是展现出天可汗的雄才大略!】


    【6630年,他派李靖,李绩率军出击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此举彻底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突厥各部尊称他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


    【公元641年,他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促进了汉藏民族的融合!】


    【至今那布达拉宫中,依旧是留存着二人的传说!】


    【后来玄奘主动西行取经,历经十七年从印地带回大量佛经。】


    【在翻译整理后,佛教在华夏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而且玄奘的取经故事,在日后被改编成了西游记家喻户晓。】


    【贞观年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粮食连年丰收。】


    【长安,洛阳等城市人口激增,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


    【享年52岁,在位二十三年!】


    【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不仅是唐朝盛世的起点,更成为后世帝王的治国标杆。】


    …………


    “李世民是少有的,不需要杀功臣的皇帝之一,毕竟大唐论起军功来,没有几个人能够跟李世民比!”


    “而且李世民他太年轻了,他死的时候那些开国功臣也没有几个活着了!”


    “唐朝在华夏众多王朝之中,绝对可以排得上前二的王朝!”


    “始以武功一统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亚洲州长!”


    “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但每一次看都会被李世民那些恐怖的功绩所震惊到!”


    “唐朝被李世民带到了一个极其恐怖的高度,如果没有李世民,唐朝不会有那样的口碑存在。”


    “跟李世民生在同一个时代的诸侯军阀,注定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光芒要被李世民所笼罩!”


    “秦始皇嬴政开创了皇帝这张试卷,在他之后,只有李世民给出了满分的答案!”


    ……………………………………………


    秦朝


    “这后世之人所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那李世民的功绩,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的?”


    “朕如今看来,还是不可思议啊!”


    “为君者,当是如此!”


    嬴政望着天幕上那些关于李世民的内容,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即便在此之前,嬴政他已经看过李世民所立下的那些功绩,也知道对方千古一帝的评价了。


    可如今再度看来,嬴政仍然会被李世民的功绩所震撼到!


    对方在有些事情上,做的甚至要比自己还要好。


    …………


    三国


    季汉


    “那后世之人所说的也不无道理,那李渊生出了一个好儿子啊!”


    “那李世民所做之事在我看来,可比肩高祖,武帝!”


    “那唐朝在其的治理下,赫然成为了盛世!”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有几个王朝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