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论唐朝二十一位皇帝!
作品:《盘点皇帝相似度,李二朱棣破大防》 唐朝
“以死殉国?”
“这朱由检倒也算有点骨气,没有给朱棣和朱元璋丢人!”
“仅凭这一点,这朱由检就不至于沦落到昏君的地步,最多就是庸君!”
在殉国的画面出现之前,朱由检在李世民的心中就是一介昏君。
明朝变成天幕上的那番模样,那朱由检自然也无法逃掉的责任。
无论是处死魏忠贤,还是对文武百官的任命,还是对待东林党。
这些事情都跟昏君脱离不了关系,特别是还成为了亡国之君。
可当朱由检殉国的那一幕出现时,李世民内心对其的评价瞬间就发生了变化。
无论那朱由检生前到底做了多大错事,这殉国仪式一出,那就与昏君无缘了。
对方好歹还有几分骨气在,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凭这一点,当个庸君也是绰绰有余了。
皇帝以死殉国,这有几人可以做到的?
要是可以的话,李世民他也希望唐朝如果要灭亡的话,结局跟着天幕上一样就行。
这样好歹能够给大唐留下几分尊严,不至于落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
明朝
“亡吧,大明也该完了!”
“晚年的大明都已经烂成这副模样了,要是再不灭亡才没有了天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根早就已经埋下了!”
“若是想要改变这一切,那必须要从头开始才行啊!”
看到明朝灭亡的内容时。
朱元璋他的反应并没有多么激动,反而甚至有几分释然在。
先前那些明朝皇帝所干的昏庸事,已经让朱元璋彻底失望了。
这样的王朝就算是再苟延残喘着,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只会让大明不断的进行丢脸,不断的让世人嘲笑。
而且朱元璋他也看出朱由检的尽力了,对方是想要让大明变得更好,可奈何能力确实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他还能多说什么。
特别是在看到他以死殉国的内容时,朱元璋更是说不了其他的不对了。
最起码朱由检用他的死,给大明争了口气出来。
朱元璋他唯一不满的一点,就是大明天下是让那些异族之人给夺了。
若是让李自成给夺了,也要比这好啊!
看完天幕后,朱元璋将目光再度看向文武百官。
既然要改,那就要从文武百官,从那海禁一事改!
……………………………………………
当明朝的天幕内容结束之后,新的天幕标题出现在天幕上。
【一口气为诸君细数唐朝二十一位帝王的功过与王朝兴衰!】
这一标题的出现。
让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松了一大口气,除了唐朝的皇帝以外。
…………
隋朝
“刚刚才走了一个明朝,如今又来了一个唐朝”
“还有这二十一帝,这可比明朝皇帝数多不少啊。”
“有意思,朕倒是想好好看看这唐朝的皇帝什么样,比朕的大隋好多少!”
杨坚看到这新的天幕标题时,脸上出现了几分掩饰不住的好奇和期待。
其实通过先前的天幕内容,杨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是亡在李渊,亡在自己的混账儿子杨广手中。
但杨坚他还是想知道唐朝的结局,想知道那唐朝的皇帝是什么样。
这天下落到那李唐手中之后,到底是变成了什么模样?
要是有丝毫不好的话,那杨坚他可不会有一点嘴下留情的想法。
…………
唐朝
“轮到朕的大唐了吗?”
“这………朕的后代子孙又会怎么样?”
“跟那明朝皇帝比起来的话,是好还是坏?”
“若是连明朝皇帝都不如的话,那朕还有什么颜面……”
李世民在看明朝的天幕内容时,有多么的放松。
那如今在看到这新的天幕标题时,就有多么的担忧和紧张。
先前那明朝的天幕内容,可算是将明朝的老底都给挖了个底掉。
如今这天幕内容的出现,估计也要将大唐的老底给挖个底掉。
李世民他生怕子孙后代做出什么混账的事情来,或者会出现什么昏君举动。
如果只出现一次两次的话,那李世民他还勉强能够接受。
可如果要是一直出现的话,大唐会被人怎么嘲笑?
明朝的那些事情如今还历历在目着,要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
李世民只能默默祈祷着,希望大唐的皇帝不要跟那明朝皇帝一样就行!
…………
明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一次终于是轮到那唐朝!”
“终于没有大明的内容了,这对咱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消息!”
“咱大明所出的糗已经够多了,现在也该让他们出一下!”
“而且那唐朝所发生的事情,一点也不比咱的大明少!”
见到天幕内容跟明朝没有关系,朱元璋当场就松了气。
只要这天幕内容跟大明没有关系,那朱元璋他就能结束。
朱元璋他的神色也终于缓和,没有了先前的咄咄逼人。
另外朱元璋也有几分好奇,想知道天幕内容会怎么评价唐朝历代皇帝。
对于唐朝的那些事情,朱元璋他自然是知道的,但他还是想看老天爷是怎么说的。
……………………………………………
【唐朝实际在位皇帝是二十一位!】
【因中宗李显,瑞宗李旦两度登临大位,所以讲完后成了二十三位!】
【第一位———唐高祖李渊!】
【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出生于五姓七望的陇西李氏。】
【与隋炀帝杨广是姨表兄弟,他的母亲是独孤皇后的亲姐姐,是皇亲国戚!】
【在七岁之时,李渊就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
【公元617年,隋末!】
【天下大乱,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隋炀帝杨广被困江都,关中兵力空虚。】
【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看着姨表兄弟杨广的江山摇摇欲坠,又深知自己因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遭受猜忌。】
【在次子李世民与谋士刘文静的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起兵反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