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作品:《盘点皇帝相似度,李二朱棣破大防》 【那一年,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将其重创,但未灭国!】
【而且唐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死了不少士卒。】
【此刻高句丽的寒风卷着战旗,太宗皇帝站在城下,望着唐军将士的尸首。】
【突然想起了魏征这个诤臣,临终前的谏言。】
【陛下若是念及民生,便莫贪边功。】
【当时被他认为扫兴的话,如今却成为了现实,伫立在了自己的眼前】
【此刻魏征的功德残碑还在荒草之中,碑里的民本二字也早已被泥土掩了一半,这像极了魏征临终前欲言又止的神情 】
【班师回朝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久后就下令修复了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他在用这种方式向世人说他错了,他后悔了!】
【工匠们只用了三日便将其复原,重新立碑。】
【假日长安城飘起了绵绵细雪,就如同魏征离世时的景象那般。】
【暮年的太宗皇帝常常对着魏征的铜镜出神,看着镜中的自己,他突然想起了魏征曾说过的一句话。】
【君臣相知,如镜映形,镜碎则形隐。】
【如今镜虽重原,映出的却是已经两鬓斑白的自己。】
李世民望着魏征功德碑所在的方向,久久出神。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走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
“想不到魏征这种性格,除了李世民以外,还有哪个皇帝能容得了他?”
“魏征和李世民算得上是互相成全了!”
“古今往来,谁能做到李世民和魏征这样君臣典范的?”
“非要远征高句丽,最后败了,如果魏征在的话,肯定会进行阻止!”
“魏征难得,但是贤明的君王更是难得!”
“魏征是唐代首位获谥文贞的文臣,自他之后,文贞成为唐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谥号。”
“魏征就像李世民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他身上的不足之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真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夜深人静之时,李世民应该也经常会想起魏征吧?”
……………………………………………
汉朝
“这李世民晚年多疑归多疑,但好在最后还是醒了过来!”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皇帝,这天底下也没有几个!”
“皇帝犯错容易,可是认错是难上加难啊!”
“不一般,这李世民确实是不一般啊!”
看完天幕上的内容后,刘邦他自然知晓李世民为何要推魏征墓碑的原因。
就是因为这李世民太过多疑了,他担心这魏征也牵扯进太子谋反之事上。
事实证明这魏征就是一大忠臣,他先前面的那些担忧是多虑。
可这也正是李世民的难得可贵之处,李世民在得知自己所做之事的错后,直接就派人将魏征的功德碑又重新立了起来。
他这一举动,无异于就跟向世人认错一样。
知错能改,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都是一件难事,更何况是对李世民这样的皇帝?
即便让刘邦来,想要让他跟世人认错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皇帝颜面就摆在那里,一旦认错就等于颜面尽失了。
刘邦他对李世民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想知道对方还做了那些事情来?
…………
唐朝
“寻常百姓以铜为镜,而朕则是以魏征为镜!”
“朕在天幕上所犯之错,不会再犯第二次了!”
“天幕内容,百官共鉴!”
李世民看完天幕内容后,就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缓缓起身,朝跪在殿内的魏征走去。
走到魏征面前,伸手将魏征扶了起来,并且紧紧握住了魏征的手!
自己在未来所犯的错,那自然是要由自己来进行弥补。
而且李世民他刚刚所说的话,也正是李世民内心的真实感受。
那魏征,就是自己的一面铜镜。
自己可以通过魏征的谏言来弥补不足,来进行改进。
若是朝堂上没有一个人敢直言上谏了,那这王朝也就距离灭亡之日真的不远了。
未来所犯的那些错,有了如今的天幕内容在,李世民觉得自己不会再犯了。
若是再犯的话,那自己确实应该要遭受世人的唾弃和不耻!
…………
明朝
“何为忠臣?这天幕上的魏征就是大忠臣!”
“直言上谏,不畏强权 这才是一等一的好官啊!”
“你们可要好好跟这魏征学,学这魏征的直言上谏!”
“唐太宗能创下贞观之治,咱也能创下洪武之治!”
朱元璋注视着天幕内容,言语中则毫不吝啬对魏征的赞赏
在朱元璋的心中何为忠臣,这魏征就是一等一的忠臣。
敢于直言上谏,不畏惧任何的强权和生死。
而且这魏征也不贪任何东西,完全是一个一等一的大清官。
朱元璋他理想中的臣子模样,就是要跟着天幕上的魏征一样。
他指着天幕上的画面,让殿内的文武百官好好跟魏征学一学。
若是文武百官都能这样,那大明变成一片盛世又有什么难?
可殿内的文武百官面对朱元璋这番话,一个个面面相觑起来,没有人敢说上一句话。
魏征为何能成为千古铮臣,是因为他遇到的皇帝叫李世民。
就算是李世民这种旁人无法触及的惊人胸怀,到晚年之时,还是因为多疑把魏征的墓碑给推了。
而他们的皇帝不叫李世民,而是朱元璋啊!
就算是他们这些人敢直言上谏,那前提也要朱元璋你会听啊。
以朱元璋的残暴脾气,他们只要有一句话说的不对,或者触碰朱元璋的逆鳞了,那下场不知道会有多惨。
自己要是真的敢学魏征,那第二天自己怕是就会人头落地了!
…………
清朝
“那魏征确确实实是一代谏臣!”
“这天幕内容说的也没错,这魏征幸亏是遇到了李世民!”
“若是换成了其他的皇帝,魏征说不定直接就被人给砍了!”
“李世民那宽阔的心胸,可不是一般皇帝能有的,朕怕是也没有!”
乾隆注视着后世之人的那些评论,在看到其中一句时,认可般的点了点头。
那魏征确实是一代铮臣,一代忠义之臣!
可是那位魏征成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方遇到的皇帝是李世民。
若是换成其他的皇帝了,以魏征那直言上谏的脾气。
说不定第一天上谏,第二天就被砍了。
可以上谏,但不能一直上谏,还不给皇帝留一点名字啊!
李珍和李世民之间的那些事情,乾隆他也曾在史书上看到过。
其中有一些上谏之事,莫要说别人了,哪怕是乾隆他看了都会控制不住。
李世民他被逼急了的次数也不是一次两次,甚至都开始动刀了。
所以乾隆他认为魏征的第一大幸事,就是遇到了李世民这样一个皇帝 。
君臣之间互帮互助,才会形成一段所谓的美谈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