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千古谏臣魏征!

作品:《盘点皇帝相似度,李二朱棣破大防

    汉朝


    “郭昕,这郭昕了不起啊!”


    “竟然能够守城守到头发花白,这确实是个忠义之臣。”


    “可这吐蕃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哪来的胆子欺负汉人?”


    “吐蕃,朕还是头一次听这名字!”


    目睹那郭昕之举时,汉武帝刘彻他的脸上就出现了几分对其的钦佩。


    光凭对方身上的那份毅力,也值得刘彻对他的钦佩。


    不过此刻刘彻他的注意力,明显还是更在那吐蕃的身上。


    刘彻他想知道那吐蕃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那吐蕃一族的名字?


    如此欺负汉人,那他自然想帮忙报上一仇。


    …………


    唐朝


    “孤守孤城二十多年?”


    “这……这竟然发生在大唐的身上!”


    “那李隆基是干什么吃的,他是干什么的昂!”


    “这种事情发生在大唐的身上……”


    李世民他在目睹天幕内容时,眼中闪过了几分不敢相信。


    在这一刻,李世民他才明白孤军是什么意思。


    让军队独守孤城几十年时间,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大唐的身上?


    那些士卒还在不管不顾的守着城,而大唐却将他们给忘了?


    若不是天幕内容的话,李世民他估计做梦也想不到这种事情。


    完全不敢相信这种事情,竟然会发生在大唐的身上。


    那李隆基是什么吃的,数万人就这样被他给活生生忘了?


    那士卒要是知道这事,那他们是会有多么的绝望。


    ……………………………………………


    【数年间,吐蕃的围攻就像潮水般从未断绝。】


    【吐蕃使者曾这样对他说过,龟兹早晚必失,将军又何必让这些兄弟陪葬呢?】


    【对这真实却又刺骨的言论,郭昕他的回答。】


    【“我等身为唐臣,死为唐鬼,纵然令骨化为尘,也要让吐蕃知道大唐的土地没有一寸是可以跪让的。”】


    【岁月在箭簇与弯刀的碰撞中碎成齑粉,城墙上的郭昕也早已满头白发,兵卒们的甲胄更是破烂不堪。】


    【这一年,吐蕃发起了最后一次的总攻。】


    【但此时的安西守军早已不足千人,其中,士兵们的平均年龄更是超过了60岁。】


    【哪怕是最年轻的士卒,也已经年过五旬。】


    【他们终究还是没有守住,望着那冲杀过来的士兵,郭昕突然回想起了母亲临终前的话。】


    【“吾儿若战死,当以马革裹尸还!”】


    【此时的郭昕喃喃自语道:“母亲恕儿子不孝了”】


    【那一天,龟兹城在火光冲天中最后一次点红了天际!】


    【安西,北庭将士四万众固守飞地,历四十余载,大小数百战,存者不过百,皆白发老卒,无归者!】


    …………


    【你说是太阳远还是长安远,当然是长安远!】


    【李家皇帝对不起这些大唐的将士们!】


    【安史之乱爆发,朝廷都以为这龟兹早就沦陷了,再加上没有书信往来,一直都不知道!】


    【都是因为一场安史之乱,酿下的如此大不幸!】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扛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此战之后,西域就与中原王朝断了一千多年联系,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被收复,这算是清朝为数不多的好事了!】


    【唐朝一个强大的帝国,没有人能击败大唐,只有大唐自己打败了自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安西军,死战不退!】


    ……………………………………………


    唐朝


    “不怪你们啊,不怪你们!”


    “是朕对不起你们,是朕的大唐对不起你们啊!”


    “你们才是大唐真正的忠臣,大唐有愧你们啊!”


    “都是好样的,你们都是好样的士卒!”


    李世民他看到那安西军众士卒的结局时,那注视天幕的眼睛已流下了愧疚的泪。


    在李世民眼中,这些安西军士卒都是好样的,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得起大唐!


    独守孤城四十多年,即便他们选择逃了,那又会有谁怪他们?


    大唐都已经将他们忘了,可是他们却没有忘!


    他们没有对不起大唐,是大唐对不起他们!


    是自己的子孙后代太过于无能了,才会酿下如此的大祸来!


    将四万人都忘记了?这可真的是好大的手笔啊!


    擦掉眼中的泪后,李世民转身看向文武百官。


    那文武百官脸上的唏嘘和悲悯,没有比李世民少一点。


    “朕欲灭吐蕃!”


    “那天幕之乱,绝对不能再发生在大唐士卒身上了!”


    “后代子孙无能,那朕就替他们弥补!”


    原本在李世民心中,与吐蕃的外交自然是要以和为贵,尽量少发生冲突。


    如今在看到那天幕上的内容后,李世民他就改变了心中的想法。


    那吐蕃之人不配以和为贵,要血债血偿才能安慰那些安西军士卒的灵魂。


    …………


    所处另一时空的唐朝


    “这……这竟然是……”


    “不可能,朕绝对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在大唐身上!”


    “安西军不该如此,他们的结局不应该如此!”


    “原先的历史中朕没有办法救他们,可如今有天幕内容的出现,朕一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再发生!”


    李隆基在目睹了安西军的结局后,眼中出现了惊恐和慌张的神情。


    那惊恐的反应,完全不亚于他知道安禄山谋反时的样子。


    虽然那天幕内容中没有李隆基他的名字,更没有说他的任何不对。


    可天幕出现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跟李隆基他是脱不了干系的。


    慌张的情绪没有持续多久,李隆基就强行让那情绪安定下来。


    在天幕内容都是未来的事情,那自己如今就还有机会可以进行弥补!


    郭昕,安西军四万士卒他们的命运,不会再走向原来那悲惨的结局了。


    李隆基它不光是在拯救郭昕他们的命运,也是在拯救他自己的。


    他要阻止安史之乱,他要阻止那些因其而起的不幸之事。


    只有这样,李隆基他才不会成为那个被世人唾弃的昏君。


    …………


    北宋


    “虽然那天幕上只出现了郭昕的名字,可真正可敬的却是全部安西军士卒。”


    “苦守四十余载,所为之事就一气节!”


    “单凭此事,这安西军士卒就值得朕的敬意!”


    “只可惜朕无能,无力收复那西域之地,是朕有愧啊!”


    赵匡胤看完天幕内容后,对那些安西军士卒肃然起敬。


    那天幕虽然只出现了一个郭昕,可实际上那郭昕所以代表的是无数安西军士卒!


    在那无比艰苦,孤立无援的处境下,他们却能坚持四十载。


    一个个的从壮小伙子,熬到了满头白发的老翁,将一辈子都贡献给了这城!


    他们所坚持的什么?在赵匡胤看来就是气节二字!


    为了那气节,他们宁愿付出生命为代价也要守住。


    如此壮举,天下人中又有几个能够做到的赵匡胤,他想了一下他自己没有这把握能够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们全部都逃了也没有人会怪他们。


    朝廷都已经将他们给忘了,那还有什么关系?


    可他们没有,光凭这一点就值得赵匡胤对他们的敬意了。


    在感到钦佩的同时,赵匡胤还有几分自责。


    因为宋朝国力不盛,没有办法收复西域,没有办法让他们回家!


    若是大宋强大一些的话,那自己是否就能接他们这些人回家了?不用让他们再孤苦伶仃了!


    …………


    清朝


    “哼,那唐玄宗李隆基弄丢的西域,最后还不是让朕找回了?”


    “朕的大清也是有大功在的,并不是什么一无是处!”


    “若是没有朕的大清,这西域哪里还有回来的那一日!”


    “可就是西域,到头来……”


    乾隆在看到后世之人的评论时,脸上当场就出现了几分炫耀神色。


    毕竟这天幕内容中,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些关于清朝好的内容在。


    那乾隆他自然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好好的进行炫耀一番。


    他被唐朝所弄丢的西域千年来都没有一个汉人王朝能够将其找回,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的大清。


    光凭这一点,那些汉人王朝就不如自己的大清。


    这个乾隆他还没有得意多久,脸色又阴沉了下来。


    因为先前左宗棠的内容,告诉了乾隆未来发生的事。


    大清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西域,没过多久又被后世子孙给败光了。


    自己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那唐朝发生的事情,也一样发生在了清朝身上。


    甚至清朝要比唐朝更加的不堪和丢人。


    ……………………………………………


    【第五位:千古铮臣魏征!】


    天幕画面中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看着一步步离开大殿的魏征背影。


    “魏征!”


    “魏征!”


    魏征!!!


    李世民伸手想要让魏征留步,可无论李世民怎么喊,魏征他的步伐都没有停留。


    【魏征的墓碑立在昭陵西侧,石碣上的民本二字是太宗皇帝亲手所题。】


    【那时的太宗皇帝常对左右人说,人们虽说魏征举止粗疏,但朕确是视其如明珠在侧。】


    【像这样的君臣鱼水之情,当随着魏征的离去一直保持下去才对。】


    【直到贞观十七年春,太子李承乾谋反侯君集杜正伦等人牵扯而出。】


    【这两位被魏征所推荐的大臣,此刻正跪在太极殿上。】


    【面对此情此景,太宗皇帝陷入了深深的疑惑。】


    【难道魏征真的曾与太子有勾结吗?难道魏征的谏言真的不出于公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