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治水之策,初现

作品:《穿成书中小奶团,心声都被偷听啦

    片刻后,他直起身子,缓缓说道。


    “殿下,此计却在书中写过,可书中与现实稍有差距。


    治国定策万万不可纸上谈兵。


    确然,从长远来看,若能成功施行,对国家和百姓确实大有裨益。


    只是,这其中得困难,不可小觑。


    若是未处理好,便是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


    太子连忙问道:“太傅,都有哪些困难,还望您明示。”


    太傅坐了下来,拿起桌上的茶盏,轻抿一口。


    “殿下,新修河道,首当其冲便是资金问题。


    国库本就不丰,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银两绝非小数目,这钱从何处来?


    其二,工程涉及沿线诸多州县,地形复杂,需要精准的勘测和规划,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诸多问题。


    其三,新修河道必然,会影响周边百姓的生活,如土地被占、房屋拆迁等,如何妥善安置他们,也是一大难题。


    最后,若是能有解决的良策,可朝中贪腐之风渐起,如何保证,确能落实?”


    太子认真听着,不住点头。


    “太傅所言极是,学生也深知这些困难。


    只是,如今靠天吃饭,收成不稳,百姓受苦,恐生大乱。


    学生想听听太傅的意见,如何能克服这些困难,让此计得以施行。”


    太傅神色凝重地望着太子,叹了口气,缓缓开口。


    “殿下,欲行此计,需多管齐下。


    先说这资金,国库虽不充盈,但可发动民间之力。


    江南一带富商云集,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捐资。


    朝廷可许以荣誉,如封赐匾额,或给予一定的商业特权,以作回报。


    再者,可向那些财力尚可的州县摊派部分费用,但需把握分寸,不可激起民怨。”


    太子微微点头:“太傅此计甚妙,与学生不谋而合。


    如此一来,资金或能有部分着落。


    只是,这民间捐资与州县摊派,又该如何监管,确保款项不被贪墨?”


    太傅赞许地看了太子一眼:孺子可教也。


    “殿下虑事周全。


    可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选派当地德高望重之人负责。


    每一笔款项的收支都需详细记录,定期公示,让百姓监督。


    同时,对于胆敢贪墨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太子思量片刻,内心的计划又凝实了几分。


    “学生明白了,定当如此。那关于地形勘测与规划,还请太傅指点。”


    太傅略微思考后,答到。


    “可召集天下知名的水利专家。


    也可在全国范围内张贴榜文,招募有识之士。


    这些专家需实地考察沿线地形,结合水文资料,制定出详细、科学的规划。


    不仅要考虑治水与调水需求,更要着眼长远,确保河道经久耐用。”


    太子若有所思:“可如此大规模的招募,需耗费不少时日。”


    太傅捋了捋胡须,“水务之事不可操之过急。”


    太子心道:不是我想急,是水患它逼着我急啊。


    “太傅大人,利民之事,自是越早越好。”


    太傅闻言,手指在地图上轻敲。


    “可先召集京中及附近州县的水利人才,让他们即刻着手初步勘测。


    同时,加紧招募天下贤能,待人员到齐,直接加入。”


    太子冲太傅真心实意的感谢。


    “谢太傅明示。至于百姓安置,还望太傅教我。”


    太傅叹气,“百姓安置,重中之重是安抚民心。


    可先派人深入沿线地区,向百姓散播朝廷有意修河道,让他们中的人争论,


    同时,派人在人群中把话题往的好的地方带,让百姓对于修河道没有排斥。


    开采后对于土地被占、房屋拆迁的百姓,要给予合理补偿。


    至于补偿,除了银两,还可分配新的土地,


    或安排他们参与河道修建,以工代赈,让他们能有收入维持生计。”


    太子认真记下太傅所言。


    “太傅考虑周全,学生受益匪浅。


    只是朝中贪腐之风盛行,即便有监管机构,恐怕也难以杜绝贪腐。”


    太傅长叹一声,无奈道:“殿下,贪腐之疾,非一朝一夕可除。


    但却也是个机会,


    对于涉及修河道的官员,严格筛选,一旦坐实贪腐,立即严查抄家充公。


    同时,鼓励官员相互监督,对于举报属实者,给予重赏。


    如此,或能起到震慑作用。”


    太子犹豫:“不知此举是否太过残忍?”


    太傅摇头:太子尚小,确实还不合适。


    “殿下本是仁厚之心。但治理天下,需知‘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若是连雷霆手段都不敢用,如何治贪腐?”


    太子朝太傅行礼:“太傅教训的是,是学生愚钝了,可现下学生尚未涉政。


    若学生向父皇推行此举,恐适得其反。”


    太傅微笑着扶起太子。


    “殿下聪慧,一点即通。当下局势艰难,殿下可待日后羽翼丰满,再行改革,必能事半功倍。”


    太子暗道:太傅不接我的话,他若不去朝堂提议,难道让我去父皇面前提吗?


    却也知太傅或许并不想插手。


    “学生听从太傅教导。”


    太傅摸摸胡须:今日确实说的太多了,太子尚且未执政,若是传出去恐有微词。


    “若是没有旁得事,为师便先回府了。”


    “是,学生恭送太傅。”


    送走太傅,太子一人在院中烦闷:做了如此多的努力,结局还是不可改变吗?


    但,聪慧地太子,这次猜错了。


    太子太傅是皇帝亲自挑选的心腹,只忠于皇上,并不惧丞相强权。


    太傅离开东宫后,并未直接离宫回府。


    而是以出恭后自行离开为由,挥退了带路的太监。


    东宫的太监对太子太傅很是尊重,并未多言。


    太子太傅自东宫外出后,便前往了皇宫一处隐蔽的宫殿。


    太傅入殿,同值守太监道:“臣,有事求见陛下。”


    值守太监见是太傅,不敢耽搁,忙走密道去通报。


    不多时,便出来引太傅入内。


    此道正通御书房偏殿后门,可避开宫人眼线入御书房,却不为外人道。


    皇帝正坐在殿中,见太傅进来,抬手示意他坐下。


    “爱卿,这么晚前来,可是有要事相商?”皇帝问道。


    太傅朝陛下行礼:“陛下,臣刚从东宫而来。”


    皇帝奇道:“朕没记错的话,今日休沐,是太傅不爱休息,还是太子甚是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