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谁为母亲点了灯?

作品:《娇娇女重生,王爷撑腰我乱杀

    几人结伴而行,沿着山径往京华寺走去。


    姜明欢侧首问,“你们今日怎在此处?”


    谢洛嘉笑道,“母亲近来觉得心绪不宁,想来礼佛静静心,硬拉着我们兄妹一起。方才她正在殿内听法师讲经,我们觉着有些沉闷,便下山来走走,透透气,谁知竟恰好遇上了你。”


    谢闻钦走得稍前一步,闻言回头,神色认真。


    “明欢,日后你若再出门,尤其是来这偏远之地,最好邀上几家相熟的同行,再多带些身手好的,要么便与父兄一起,也好有个照应……”


    他话语微顿,似乎意识到失言,眉头蹙了一下。


    他想起,姜明欢并无同胞兄弟,府中又全靠她父亲支撑,难得陪她出来,何来照应依仗?


    过去,明欢还曾说,要认了自己做兄长。


    谢闻钦眼中不由掠过一丝复杂与心疼,放缓了声音道,“方才是我失言了。”


    姜明欢却并未在意,只摇了摇头,转而问道,“无妨。谢大哥,洛嘉姐姐,你们可知方才那伙人,究竟是什么来路?”


    谢洛嘉压低声音,“听闻是这村中近来才有的勾当。他们专盯从京城来的、落单的马车,事先在路上撒满碎石,逼得车马不得不在半山腰停歇。然后便遣出年迈的老人上前乞讨或碰瓷,甚至……直接寻死,其后便有儿孙冲出来勒索钱财。”


    姜明欢瞬间了然。


    一来,京中贵人至寺中礼佛,为表诚心,通常不会带太多随从,免得扰了佛门清净。


    落单的车驾虽不多,但只要能成功讹上一票,便足够那一家子快活许久。


    二来,即便能勉强脱身,若无旁人为证,这些村汉去报官纠缠,难免影响声誉。


    京中贵人最是看重这些,倒宁愿拿钱消灾了。


    姜明欢蹙眉又问,“此地隶属京华寺地界,寺中竟不管束吗?”


    谢洛嘉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讳莫如深。


    “听父亲说,近来朝中对佛寺不如往日那般尊崇,反有压制的意思,连带着拨给的香火钱粮也削减了不少。


    听说一些寺庙已开始暗中抢夺附近村落的钱财……这京华寺,是大庙,虽不至于行那强盗之事,但对眼皮底下的这些龌龊,只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得他们‘上供’。”


    姜明欢心下黯然。


    总是如此。


    庙堂之上的风向转动,最终承受代价的,往往是这些无力挣扎的底层百姓。


    有些默默承受了,有些挣扎之下,刀刃反而转向了其他无辜人。


    可是他们这些官眷,又有多少是全然无辜的,有多少不是食了他人的血,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


    她仍存着一丝不忍,问道,“那些老人家……就心甘情愿如此吗?”


    这回是谢闻钦接过了话,他声音沉重。


    “此类事情,在军中扎营时也偶有发生。有些老人确是自愿,自觉年老体衰,时日无多,若能为儿孙换些银钱,也算值了。但更多的……”


    他微微叹息,“更多的是在家中早已遭人嫌弃,活得艰难,觉得不如一死了之,反倒干净。也是被逼无奈了。”


    姜明欢想到那老妪跳崖时的决绝身影,心中一阵酸楚难过。


    她恳求地看向谢闻钦,“谢大哥,能否请你派人去崖下找寻那老妪的遗体?她的儿子媳妇如今官司在身,若无人替她收殓,便只能横尸荒野了……寻到了,便好生安葬了吧。”


    谢闻钦点点头,“好,我也正有此意。”


    一行人上了山,自有知客僧引他们去了后间客房。姜明欢恰在谢家兄妹隔壁。


    经历了白日的惊魂之事,她身心俱疲,只想好生歇息。


    晚膳时分,姜明欢与谢家一同用了斋饭。


    谢夫人见到她,很是惊讶,拉着她的手细细端详,目光和煦又带着几分感慨。


    “真是许久未见欢儿了,出落得越发标致动人,我方才险些没认出来。”


    坐在一旁的谢闻钦,闻言亦忍不住抬眸望去。


    只见灯烛莹莹之下,她云鬓微松,肌肤胜雪,一双明眸犹带些许水色。


    竟与记忆中那个跟在他身后嬉闹的小姑娘有了天壤之别,自是别有一番动人之处。


    他不由得微微一怔,旋即迅速垂下眼帘,默然执起竹箸。


    众人不再言语,只安静用膳,唯有碗箸轻碰的细微之声。


    入夜,姜明欢独自前往往生堂,为母亲点灯。


    堂内并不昏暗,长明灯烛火跳跃,将四下映照得温暖而亮堂,莫名给人一种安心宁静之感。


    姜明欢虔心跪在蒲团之上,合十默祷,心中对母亲诉说了许多。


    良久,她起身准备奉灯,却愕然发现,母亲的牌位前,早有一盏新奉的长明灯在静静燃着。


    每年此时,都是她独自提前来点灯。


    父亲公务繁忙,总要等到忌日正日方能抽身前来。


    外祖父母年事已高,受不得京郊山路的颠簸,更是多年不曾亲至。


    那……这会是谁点的?


    她带着疑问,辗转反侧,许久才入睡。


    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姜明欢便去寻了知客僧询问。


    那僧人翻查了记录簿册,道是一位女施主所点,随后又应了姜明欢之请,引她至一处客房门外等候。


    等待许久,当里面的人推门而出时,姜明欢不由一怔。


    竟是三太太姚氏。


    三太太见到她,亦是面露讶异,但很快便反应过来,立刻热络地上前拉起她的手。


    “欢儿?你是来给你母亲点灯的吧?真是巧了,快,进来说话。”


    姜明欢随她进屋,迟疑着开口,“三婶婶,我母亲牌位前那盏长明灯,是您点的?”


    三太太眼神闪烁了一下,流露出几分不自然,笑道,“是啊……正巧来礼佛,想着你母亲忌日快到了,便顺手点了一盏灯,聊表心意。”


    姜明欢点了点头,“难为婶婶还记挂着母亲,欢儿在此谢过了。”


    三太太笑容略显尴尬,一时也不知再说什么好。


    屋内气氛顿时沉闷下来,两人相对无言。


    最终,还是三太太寻了个话头,邀她一同去用早膳,才打破了这安静。


    白日里,姜明欢依着寺中日程听了讲经,有些昏昏欲睡,便借着散步之名,在府中四处走动。


    实则,暗地里,她一直在留意三太太的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