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明实亡于朱元璋

作品:《大明:打造三十万反叛军,被朱元璋模拟曝光了

    “老臣认为陛下废除丞相弊远大于利。”


    李善长直言不讳道。


    如果放在之前,他绝对不会这么跟朱元璋说话,但现在他知道自己之后绝对无法再回到权力中心。


    自然对此再无顾忌。


    “你仔细说说,我听着。”


    朱元璋侧耳倾听。


    实际上,在朱元璋诸多的臣子当中,李善长是为数不多能和朱元璋说上几句真心话的。


    其实朱元璋也舍不得让李善长告老还乡。


    但前提是李善长没有犯下那些错误,没有和胡惟庸有半点关系。


    事情已经发生,谁也改变不了什么。


    “自秦一来,皇权、相权都是相互制约的关系,都说君权天授,臣子必须听天子的。”


    “但是皇相相争确实基本无法避免的,因为丞相也好,宰相也好,都是为了制约皇权而存在的。”


    “如果天子失去制约,哪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李善长突然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朱元璋下意识地就想到自己的几个子孙。


    一个嘉靖,一个万历,以及更后面的朱由校,这些皇帝炼丹的,修仙的,玩木匠的。


    为什么会这么做?


    会什么万历会摆烂?为什么没人管他们?


    朱元璋之前从未想过,但现在经过李善长这么一说,他也清楚了这就是废除丞相导致的后果。


    “天子的权力固然变大了,但政务呢?效率呢?”


    “天子若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指挥,偌大一个王朝该如何运转?”


    李善长一字一句,每一句都在反映着大明后期的种种状态。


    朱元璋越听,心里越惊骇。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元璋发觉自己被自己蒙骗了许久。


    他开元洪武,勘定南北,定国大明,重新建立一个汉人王朝,这一块他功绩斐然。


    但通过模拟后世的朱家子孙和皇帝来看,看来看去,朱元璋发现了端倪。


    国策从根本上似乎就出了问题。


    思来想去之后他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


    大明实亡,亡于朱元璋。


    “所以,咱不该废除丞相吗?”


    “可是你也看到了,这一个胡惟庸就能骗到咱,那咱以后的皇帝呢?也被丞相耍得团团转怎么办?”


    朱元璋觉得,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看,他废掉丞相是没有问题的。


    皇帝要集权,丞相妨碍了他集权,那他就废除丞相,天经地义。


    “陛下你说的也有道理。”


    “但是目光需要更长远一些,君臣相斗,有了斗争,政策才会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与其一刀切,不如再细化其职责,再强化其监督,确保再出现胡惟庸那般逆臣。”


    李善长先认可了朱元璋,随后又像是谏言一番,语重心长道。


    朱元璋长叹一口气。


    “好了,咱知道了,你先走吧。”


    朱元璋没有再让李善长说下去,很多道理他都懂,但具体怎么做,怎么落实却还得靠他自己琢磨。


    其实本来朱元璋的确已经动了杀意,甚至准备在李善长告老还乡的路上让人将他解决了。


    但现在,他决定放过李善长一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忠心谏言,把他老朱点醒了过来。


    于是,在朱元璋的目送下,李善长离开了居住了十年的宅子,带着妻儿离开了南京。


    夜晚,朱元璋一个人躺在床上,他突然想到了朱祁镇,想到了土木堡之变。


    “如果当时有个像样的丞相,也许朱祁镇也不会被王振忽悠去御驾亲征。”


    “没有土木堡之变,大明或许也不会一蹶不振。”


    接着他又想到了万历,想到了崇祯。


    “大明的时候,咱朱家的子孙后代对咱基本都是夸赞,评价咱也大多不是真话。”


    “咱要去一趟清朝,看看他们的国家制度如何运行,看看他们怎么评价前朝。”


    朱元璋慢慢睡去,进入了模拟器当中。


    【剃发令下的龙椅】这个副本显示已经解锁,可以进行模拟。


    朱元璋深呼了一口气。


    【副本已开启模拟!】


    【时间:1644 年(顺治元年)】


    【地点:盛京】


    【模拟人物:福临】


    【你被摄政王多尔衮抱上了龙椅,辫子还系着红绳。山海关的风卷着血腥味进来】


    【他说:“坐稳,汉人的头发,得换成咱们的样式。”】


    【1645 年(顺治二年),江南的奏折堆成山。“留发不留头” 的朱批刚发下去,南京城就传来哭喊声。】


    【索尼跪在殿外:“陛下,江阴已死十万人。” 你摸着自己的辫根,指尖发颤 ——】


    这一次的模拟真实感更加强烈,朱元璋的视角彻底锁定在这个名叫福临的小皇帝身上。


    他不由觉得这后金刚起家的时候似乎也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完美,这个小皇帝要面临的责任太过庞大。


    但是无论如何,剃发令都是对他们汉人的侮辱和践踏,朱元璋决不允许这事发生。


    【选项一:继续推行,让天下人都认这根辫子】


    【选项二:暂停剃发令,先稳住江南民心】


    【选项三:让汉臣与宗室商议,再做决定】


    【请做出选择】


    和李定国那个副本一样,这是一个代入感十足,并且能亲身参与其中的副本。


    朱元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选项二。


    【1645 年(顺治二年)深秋,你顶着宗室的咆哮下了暂停剃发令的旨意。】


    【索尼捧着圣旨手抖得像秋风里的枯叶,而江南传来的捷报却比往年早了半月 —— 江阴城的火灭了,苏州的士绅开始交粮,有汉臣在奏折里写 “百姓焚香迎旨,称陛下圣明”。】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鳌拜把朝珠一摔:“此令一停,满人在江南如何立足?太祖太宗的规矩,陛下要改吗?”】


    【多尔衮的眼神像冰锥扎过来:“陛下别忘了,这天下是骑射得来的,不是靠一句‘圣明’。”


    【1647 年(顺治四年),江南税银翻了一倍,可北京城里的满汉官员快成了死对头。】


    【汉臣说“该让百姓留发以示宽仁”,旗人骂 “忘了扬州十日是谁保的江山”。你在南书房翻着《论语》,忽然发现 “夷狄之有君” 那页被人用朱笔圈了又圈。】


    【1650 年(顺治七年),多尔衮猝死于喀喇城。你亲政那天,索尼捧来一份密折:江南士绅联名请求 “永废剃发令”,而宗室诸王正磨着刀,说要 “肃清汉臣里的贰臣”。】


    朱元璋看着剧情的进行。


    “有点意思,本以为小皇帝的话不管用,没想到得得到了汉人官员的支持,还真停下来了。”


    朱元璋在其中也见到了清朝这些官员的斗争和态度,而且他发觉大清的皇权集中似乎比他大明还要更厉害。


    小皇帝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天下大部分人的生死。


    【此刻案头摆着两份奏疏:】


    【借亲政之势,正式废除剃发令,彻底拉拢江南】


    【恢复剃发令,但只针对官吏,百姓可暂缓】


    【不理会双方,先推行 “满汉通婚” 缓和矛盾】


    关键时刻,选项又蹦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