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商丘发大水,修大坝

作品:《大明:打造三十万反叛军,被朱元璋模拟曝光了

    时间来到了五月份,此时的朱榑等人却是在行进路途当中遇到了难题。


    他们已经走到了河南境内,并且已经经过了商丘,现在正在前往宁陵驿的路上。


    “还真是够倒霉的,遇上塌方了。”


    再官道上,一大堆黄土、石块挡住了行军的路线。


    左侧的山像是被削了一半,黄土都是从这土坡上面流失下来的。


    “咱们这么多人,能把这里挖干净继续行路吗?”


    朱标向朱榑问道。


    “怕是不能,前面还有大面积的塌方,而且像是刚塌不久,可能还会继续塌。”


    “咱们最好是绕路。”


    朱榑捏了捏这湿润的黄土,皱眉道。


    梅雨季后,山体滑坡这种事实在太常见了,但是这样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朱榑还是有些胆战心惊。


    从凤阳一路向北,富饶的景象开始便很少再见,荒芜的农田、人烟稀少的村落……


    很多地方都彰显着元末的战乱对明初的影响,村中十室九空,农田无人耕种。


    到了河南境内,便如同彻底到了两个世界。


    “那只能先回商丘县了。”


    现在朱榑他们的路程才刚刚完成三分之一,大概还需要二十天左右才能到西安。


    “只能如此了。”


    朱榑也做好了打道回府的准备。


    说实话,从离开凤阳开始,他们一路上都极为顺畅,无论是天气还是行军,都毫无阻碍。


    比起朱榑预计的速度,至少还要快上三四天。


    商丘县,新上任的知县王镛还在庆幸三位皇子经过他们商丘的时候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他一切安排妥当,挑不出什么毛病。


    临走时还送了些粮食、特产给随军的将士,可谓是做到面面俱到。


    “王大人,三位皇子又折返回来了……”


    当王镛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唰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可有查明是何原因?”


    王镛紧张地问道。


    “大人,去往宁陵驿的那条路塌了,过不去人,所以太子殿下他们只能回商丘,然后再绕路。”


    手下如实汇报道。


    “原来是这样,那边什么时候塌的?居然没人报上来?”


    王镛心情有些不悦。


    “这要是怪罪下来,本官的帽子可就不保了。”


    都说太子的脾气很好,宽厚仁慈,但是随行的那燕王和越王却不像什么好相与的角色。


    只求他们能不放在心上吧。


    很快,朱榑等人将兵马都安置在了商丘县城外的兵营当中,只带百名护卫入城。


    “拜见太子!”


    王镛很快就出城来迎接了。


    “听闻官道倒塌,下官已经派人立即去清理了,近来梅雨不断,这坍塌之事常有发生。”


    “下官失职,没能及时清查,耽误了殿下的行程。”


    王镛第一时间就是认罪。


    “没事,派人清理了就好,若是官道堵塞多时,那影响百姓们交通,实在是不方便。”


    朱标的这方说辞,充分展现了一个爱民亲仁的太子形象。


    众人在一番客气之后,王镛便安排了最高规格的待客酒楼给朱标三人居住。


    “大哥,我看,我们在商丘恐怕要待个十天半个月了。”


    三人在客厅里,朱榑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朱标和朱棣觉得莫名所以。


    “七弟何出此言?”


    朱标问道。


    “我琢磨了一下那处官道坍塌,黄土湿润,前方更是泥泞不已,再观黄河水势,这商丘会有一场大水患。”


    “我们本就是来治理黄河水患的,这任务我们摆不脱。”


    朱榑一眼便看出了商丘现在面临的危机。


    商丘是连接安徽和北方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处于黄河的下游南岸,水势凶猛。


    “倘若不治理商丘这一段黄河,不出十年,黄河将会直接淹没整个商丘。”


    朱榑掷地有声道。


    这话可是将朱标和朱棣两人吓得不清。


    “竟然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朱标有些不敢置信。


    “大哥,你要相信我的治水经验。”


    与其说是经验,倒不如说是朱榑后世的学识发力了,商丘、开封,以及整个苏北地带都是黄河水患的重要受灾区。


    现在黄河还没真的到无从治理的地步,等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以后,那才真的叫黄河泛滥。


    朱元璋足足调集了17个亲军卫参与修河,调动百万民众,可见水灾之严重。


    而现在,黄河还没有那么凶,工事还没有荒废,治理还来得及。


    “七弟你是这方面的行家,大哥就跟着你学习学习,看看这治水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标也知道水患不容小觑,于是同意了朱榑要停留商丘的想法。


    不过他还得跟朱元璋写信说明。


    “那就有劳大哥了,此次治水,还得麻烦大哥一件事,那就是让陛下调集苏北、安徽各地的治水官员前来商丘,学习治水之法。”


    “最好有笔官进行记录,以供之后治水所用。”


    朱榑又交代道。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还是朱榑懒得动手编书了,编书的话还得交给那些当官的去做。


    “七弟放心。”


    朱标也给了朱榑一个肯定的答复。


    第二天,朱榑就带着人前往了商丘县北部,流经这里的黄河一段叫做贾鲁河。


    洪武二十四年,水灾频繁,治理途中,只能将贾鲁河进行改道,改道后的贾鲁河分为不同的两条支流,以此绕开商丘,汇入淮河。


    朱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绘制河域图,这事不用他出马,他带着专门的老师傅,从北自南一路画下来。


    贾鲁河本来是有流域图的,但是冲击严重,河流变化,距今时间太长,知县根本拿出的流域图和现在相差甚远。


    所以朱榑只能亲自躬行。


    撸起膀子就是干,真正的下入基层,开展基层调研,全面了解贾鲁河的一切。


    “李大叔,你看这一段,常年冲刷,之前这里本是一条小路,现在却泥沙堆积,成了浅滩。”


    “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若不治理,不出五年,这里将会撕开河岸,冲毁村庄。”


    朱榑赤着脚走在河滩上,拿着之前的流域图和现在的作对比。


    “越王所言极是,但年年治,年年都无用,修了也被冲毁,毫无效果。”


    李金平抹了一把自己的胡子,无奈道。


    “修坝,此处应当修一处大坝,这坝一路修到县里,巩固河道。”


    朱榑大手一挥,指着这一段河流说道。


    他的脑子里想到了后世修大坝的方式,采用 “石质护坡 + 混凝土防渗墙” 的技术,提升抗冲刷能力。


    只要大坝够结实,管他黄河有多凶都冲不破。


    “唉,越王殿下,这大坝哪是这么好修的,早些年也修过,你看那边。”


    “那坝建了不到三年就被冲烂了,拦不住的。”


    李金平摇摇头道。


    他觉得朱榑虽然是王爷,有些治水方面的见解,但终究还是太年轻,太想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