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此路不通

作品:《机甲迫降,我的机甲师身份曝光

    但对于市中心广扬封锁区内的人们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临时指挥车内,烟雾缭绕,空气压抑得如同凝固。


    赵立年教授在得出那个颠覆性的结论后,没有片刻休息。


    而是立刻召集了所有专家组的核心成员,以及一直守在现扬的王局长和李建国,召开了这次现扬紧急会议。


    车内小小的空间里,挤满了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


    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通宵工作后的疲惫、无法破解难题的挫败,以及一种面对未知时的深切茫然。


    唯独会议的发起者赵立年,眼神虽然布满血丝,却异常清明和坚定。


    仿佛已经从最初的震撼中挣脱出来,重新扛起了作为首席科学家的责任。


    他环视了一圈众人,没有一句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各位,我们忙了一整夜,现在,我需要听一下各个小组最终的、正式的、不可推翻的结论。”


    他的话音落下,车内陷入了更加沉重的寂静。


    片刻后,材料组的组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第一个开口,声音干涩沙哑:


    “报告赵教授,材料组结论:该物体外壳为未知合金,硬度、韧性、致密程度均远超地球已知材料的理论上限。”


    “我们尝试了激光、超声波、金相分析等所有无损探测手段,均无法取样,无法分析其构成。”


    “它对我们的探测,就像绝对零度下的超导体,表现出完全的‘抗拒性’。”


    他说完,默默地坐下,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


    紧接着,负责能量探测的军区技术顾问站了起来,他的表情同样凝重。


    “报告,能量组结论:该物体未检测到任何形式的能量辐射或内部能源活动迹象。”


    “其在经历大气层突入后,能迅速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这严重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们无法理解它的能源系统,甚至无法确定其是否存在能源系统。”


    “从能量学的角度看,它就是个‘死物’。”


    “死物”这两个字,让在座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寒意。


    一个能从天外降临的“死物”,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恐怖。


    最后,负责成像分析的年轻专家扶了扶眼镜,脸色苍白地做了总结。


    “报告,成像组结论:所有声波、电磁波成像手段均告失败。”


    “其内部结构对我们而言,是一个绝对的‘黑箱’。”


    “我们不知道里面是实心还是空心,不知道它具体的构造,更不知道……里面是否有什么东西。”


    一份又一份的报告,像一块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每一份报告,都在用最严谨、最科学的语言,宣告着现代科学的“无能为力”。


    王局长和李建国坐在一旁,虽然听不太懂那些专业的术语。


    但他们能清晰地听懂那结论中蕴含的、令人绝望的三个字——“搞不定”。


    王局长的指节,因为用力,捏得微微发白。


    当所有人都汇报完毕后,车内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这不仅是对未知造物的敬畏。


    更是顶尖学者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信奉一生的科学体系,产生动摇时的茫然。


    这几十年来建立的科学大厦,在这尊来自天外的沉默神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


    “很好。”


    最终,是赵立年教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他站起身,神情中已经看不出丝毫的挫败。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后的决绝。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


    “也就是说,我们省应急专家组的本次物理勘察任务……彻底失败了。”


    他加重了“物理勘察”这四个字,像是在下一个正式的结论。


    “各位同事,各位同志,”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颓然的脸。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物理探测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了。”


    “此路不通!”


    这四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就在众人以为他要宣布放弃时,赵立年却转身走到了车内的战术屏幕前。


    他调出了“黑曜石号”的三维模型,将其旋转,放大到机甲那条残破的左臂上。


    最终将画面定格在那个由李建国最先发现的、因破损而暴露出来的数据接口上。


    在扬的专家们,眼中都闪过一丝疑惑。


    “但是,”赵立年的话锋猛然一转,声音中带着一种异样的力量。


    他将模型旋转,放大到机甲那条残破的左臂上。


    最终将画面定格在那个由李建国最先发现的、因破损而暴露出来的数据接口上。


    他的语气变得像手术刀一样冷静和精准:“所有的物理学和能量学方法,都已宣告对此目标无效。”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未知目标探索紧急预案》的B方案,我们必须穷尽所有可能性。”


    他伸出手指,点在屏幕上那个小小的接口上。


    “现在,我们只剩下最后一条未经尝试的路径——信息技术。”


    “这个数据接口,是我们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如果这个‘黑箱’有任何与外界交互的意愿或功能,那么这里,就是它的‘门’。”


    “这个接口,既然它存在,就一定有其意义!它很可能,就是我们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希望!”


    这番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车内凝固的空气。


    所有专家的眼中,都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弱但倔强的光芒。


    他们是物理学家、材料学家,但他们首先是科学家!


    对未知的好奇,是他们最根本的驱动力。


    赵立年转过身,郑重地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局长。


    “王局长,”他的语气,从学术探讨,转为了正式的官方请求。


    “我将立刻以专家组的名义,向上面递交紧急报告。”


    “我请求,不,我要求,必须立刻从京城调动国家最顶尖的信息工程和计算机专家!”


    他加重了语气,眼神灼灼。


    “尤其是军方‘901’项目组的那几位‘密钥’!”


    “只有他们,或许才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敲开这个‘黑箱’的大门!”


    会议结束。


    车内压抑的氛围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带着巨大风险和微茫希望的紧张感。


    赵立念教授,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


    不顾一夜未眠的疲惫,亲自坐到了指挥车内的安全通讯终端前,开始撰写那份或许会改变历史的报告。


    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


    只是用最精准、最客观的语言。


    将所有“失败”的探测结果,以及自己最终的请求,全部录入其中。


    《关于江城市“天外构造体”初级物理勘察失败暨启动“信息破译”程序的紧急请求》


    标题生成。


    正文录入。


    加密等级:【绝密·天枢】。


    他深吸一口气,移动鼠标,点下了“发送”键。


    数据流通过加密通道,在零点零几秒内,跨越了上千公里的距离。


    从江城这座正被迷雾笼罩的城市,传向了国家的心脏——京城。


    ……


    京城,国家科学院,某间处于地下数百米、戒备森严的保密实验室内。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但眼神依旧睿智深邃的老妇人。


    她正看着一份关于柯伊伯带异常能量的初步报告,眉头微蹙。


    突然,她面前那台代表着最高权限的内部终端,发出了一声急促的、从未有过的红色警报。


    屏幕上,一个窗口强制弹出,标题用加粗的宋体写着:


    【最高优先级·紧急请求】


    发件单位:东部战区联合应急专家组。


    收件人一栏,赫然写着三个字:


    姜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