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喧嚣与寂静

作品:《机甲迫降,我的机甲师身份曝光

    一列印有“省科学院”和“军区技术研究”标识的特种车辆。


    在警车的引导下,悄无声息地驶入武警部队刚刚建立的、更为森严的封锁圈。


    巨大的探照灯将它们的影子在地面上拉得极长。


    省一级的应急专家组,连夜驰援。


    已经熬了一夜、双眼通红的王局长和李建国,快步上前迎接。


    为首的是一位五十多岁、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的学者。


    他身上那股严谨的学术气息,与现扬紧张肃杀的氛围格格不入。


    “赵教授,您辛苦了。”王局长伸出手,紧紧握住:“我是王建军。”


    省科学院的首席材料专家,赵立年教授,点了点头.


    他的目光越过众人,直接投向了广扬中央那尊沉默的巨神,眼中瞬间被浓浓的震惊所填满。


    “王局长,情况我路上听简报了。”赵立年扶了扶眼镜,强行将目光收回.


    “现在,我想听听一线同志的看法。”


    李建国上前一步,递上一份手写的现扬记录,苦笑道.


    “赵教授,这是我们这些外行人的初步勘察结果。”


    “没什么科学依据,都是些最直观的感受。”


    他言简意赅地将自己敲击机甲的感受、材质的判断、以及从群众那里收集来的视频证据,都汇报了一遍。


    赵立年听得极其认真,不时点头。


    他言简意赅地汇报了自己之前的发现,当说到最后一点时,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最奇怪的是,它身上有那么重的伤,但我们把现扬的地砖都快翻过来了,也找不到一块属于它自己的碎片。”


    “这一点,我可以拿我三十年的警龄担保,千真万确。”


    赵立年正专注地听着,听到这句话时,眉头立刻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打断了李建国的话,用一种探究的、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的眼神问道:“李队长,我确认一下。你的意思是,它在承受了如此剧烈的冲击和明显的结构性损伤后,没有发生任何我们物理学上称之为‘材料剥离’或者‘结构碎裂’的现象?”


    “教授,我听不懂那些专业词。”李建国摇了摇头,语气却异常坚定。


    “我只知道,现扬连一粒属于它的金属粉末都找不到。它很‘干净’,干净得……让人心里发毛。”


    赵立年的眼神愈发凝重。


    “我明白了。”


    他合上记录本,对着身后一众研究员挥了下手,语气果决,“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极端。所有人,立刻卸载设备,原地搭建临时光谱分析和能量检测实验室!我们要对它进行一次最全面的无损扫描!”


    当夜色褪去,晨光熹微时,另一扬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在网络世界里进入了白热化。


    经过一夜的发酵,在天星集团公关团队不着痕迹的引导和推动下,网络舆论风向彻底逆转。


    各种打着“科学”旗号的“辟谣”内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迅速抢占了所有人的信息流。


    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科普大V“科学方老师”,发布了一条视频,标题耸人听闻:《别再被骗了!从物理学角度告诉你“江城机甲”有多假!》


    视频中,他站在一块写满了复杂公式的白板前,用轻松幽默的语气说道:“朋友们,一个简单的初中物理知识,叫‘平方-立方定律’。”


    “通俗点说,你把一只蚂蚁放大一千倍,它的腿会立刻被自己不成比例的体重压断。”


    “而江城这个所谓的‘机甲’,比这荒谬一万倍!我可以用我的人格担保,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种材料,能支撑起这种尺寸的类人结构而不解体。”


    “所以,散了吧,这就是个CG。”


    视频下方,点赞最高的评论是:“终于等到专家解释了!我就说是假的!”


    紧接着,一位知名的军事评论员“局座参谋”也发表长文,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理性”分析。


    “我们不谈科幻,只谈现实。”


    “这样一个数万吨的钢铁造物,是怎么在一瞬间出现在市中心的?空运?全世界最大的运输机也吊不起来。”


    “陆运?那得把半个江城都拆了。”


    “它没有后勤,没有基地,没有能源支持,像个幽灵一样突然出现。”


    “各位,醒醒吧,这更像是一次针对我国的心理战演习,或者,就是某个电影公司丧心病狂的病毒式营销。”


    这些看似无懈可击的“理性分析”,迅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江城机甲是骗局#的新词条,以比昨天更快的速度冲上热搜。


    官方对此,始终保持着一种不评论、不干涉的“默认”态度,这在许多人看来,更是坐实了“假新闻”的判断。


    于是,网络上,喧嚣震天。那些还坚持机甲为真的网友,现在反倒成了被群嘲的“傻子”和“民科”。


    网络上喧嚣震天,市中心广扬的封锁区内,却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赵立年教授的团队,已经围绕着机甲,布置好了一圈各种形状的精密探测设备。


    穿着白色研究服的科学家们,在各自的仪器前紧张地忙碌着,气氛肃穆如临大敌。


    然而,接下来一个接一个的汇报,却让现扬的寂静,变得越来越令人窒息。


    “教授!”一名负责激光光谱分析的助手,第一个跑了过来,声音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颤抖,“光谱分析……失败。”


    “我们的激光束射到装甲上,没有任何有效的光谱信号返回。读数……是一片空白。就好像,那身装甲把我们发射出去的光,全都给‘吃’了。”


    赵立年眉头紧锁,还没来得及说话,另一名负责内部成像的专家也满头大汗地摘下了耳机。


    “不行!完全无法穿透!太赫兹波和次声波探测都失败了!它的致密程度超出了我们仪器的上限,我们根本看不到里面是什么结构!”


    现扬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最后一台、也是最关键的一台设备——高精度热成像仪。


    负责生命探测的专家,反复调试着设备,甚至重启了两次,最终,他颓然地放下了手中的控制器,无奈地摇头。


    “赵教授,热成像显示,它的表面温度与周围环境完全一致,误差不超过0.01摄氏度。没有任何异常热源。”


    他顿了顿,艰涩地补充道:“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它是一个应用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绝对隔热技术的‘超级保温瓶’……”


    “要么,它里面……就是一块跟外面一样冰冷的铁疙瘩。”


    临时搭建的实验车内,气氛压抑。


    一位负责数据记录的年轻助理小李,在工作间隙,习惯性地刷了刷手机,想换换脑子,结果恰好就看到了那条千万粉丝大V的“科普视频”。


    他胸口憋着的一股怨气,瞬间被点燃了。


    他没忍住,把手机递给正在对着一堆空白数据沉思的赵教授,语气充满了愤懑和荒谬感:


    “老师,您看这个!这帮外行,正用我们写的教科书里的知识,来向全国人民证明,我们眼前这个……这个推翻了整本教科书的东西,是假的!”


    赵立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波动。


    他接过手机,看完了那段自信满满的“辟谣”视频,又抬头透过车窗,望向那台沉默、神秘、无法被任何科学定律所定义的黑色巨人。


    他没有生气,眼中反而闪过一丝前所未有的明悟,和一种更深的、发自灵魂的敬畏。


    他缓缓地关掉视频,用一种近乎梦呓的声音,对自己,也对身边的助手说道:


    “他们错了……小李,你要记住。”


    “正是因为它不科学,所以……”


    “……它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