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谁来背黑锅?
作品:《不一样的大唐,我李恪最逍遥》 “二郎。”
她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惊与担忧,“这...这上面统计的数据,案例,可曾验证了真假?此事关乎伦理纲常,更关乎无数家庭,事关重大,当慎之又慎......”
话未说完,她自己也反应了过来。
若是假的,或是未经核实的流言,以李二的性子,绝不会特意拿到她面前,更不会说是来商量。
那么,此事若为真,朝廷必然要有所行动,而一旦行动,岂不是说......
她猛地想到了自己的嫡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与兄长长孙无忌的嫡长子长孙冲,那桩几乎已经定下,只待公布天下的婚约!
她的心,瞬间沉了下去。
李二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既是安慰,也是确认,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朕已让魏征明日于朝会提出,交由百官商议,若此事为真...长乐与冲儿的婚事,怕是不成了。”
尽管已有预感,亲耳听到李二说出这句话,长孙皇后还是陷入了沉默。
脑海中,兄长长孙无忌幼时对自己的百般呵护、兄妹相依为命的情景,与女儿长乐那银铃般的笑声、娇憨可爱的模样交替闪现。
一边是血浓于水的兄长及其家族荣誉,一边是亲生女儿的终身幸福与可能面临的风险......
最终,所有的画面都定格在身边这个给予她无限信任与尊重的男人身上。
她是皇后,母仪天下,更是李二的妻子。
几乎没有过多的犹豫,长孙皇后深吸一口气,再抬眼时,目光已是一片清明与坚定,她轻声道:“二郎,你不必为难,你直接告诉兄长,便说是我的意思——长乐与冲儿的婚事,我不同意。”
兹事体大,关乎国本民心,转瞬间,她便已做了决断。
她深知,此事一旦证实,必须公告天下,以正视听。
皇室,更当为天下表率,岂能因一己私情,明知其害而为之,再行近亲结合之事?
此例,绝不可开!
李恪确实对长孙皇后很了解,但是,他却或多或少忽视了长孙皇后对李二那近乎毫无保留的感情与支持。
在她心中,李二的意志,李二想要的一切,才是她最优先考虑的。
在李二面前,一切都可以让道,包括与她相依为命、感情深厚的兄长长孙无忌。
只是,若非到了类似今日这般,需要在皇室表率、国家大义与私人亲情之间做抉择的绝境,她也不会如此干脆利落地做出决定。
李二看着长孙皇后,眼中流露出真切的柔情。
他不用猜都知道,他的观音婢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笑了笑,“无忌那边,朕会亲自与他分说,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对你我的了解,定然会理解,不会因此生出芥蒂。”
他顿了顿,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又好笑的神情,话锋一转,“不过,我要与你商量的是另一件事,需要你给出出主意,或者说道说道。”
“嗯?何事?”
长孙皇后一脸疑惑。
“你的好三儿!”
李二带着几分牙痒痒,“一回长安就不消停!朕琢磨着,眼前这件搅动风云的大事,恐怕...就是他在背后捣鼓出来的手笔!”
他意味深长道:“你说,这小子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掀起这般波及朝野、牵连世家的风浪,其最终目的,会不会...就是为了逼朕收回长乐与冲儿婚约的成命?”
长孙皇后闻言,彻底愣住了。
护子心切的本能让她下意识地为李恪辩解,“二郎,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三儿...三儿应该不会如此...胆大妄为才是,他不是与冲儿关系还挺好的吗?”
这话说到后面,她自己都有些底气不足。
想起李恪以往的丰功伟绩,再加上对长乐的疼爱,她忽然有些觉得,李二的猜测,绝非空穴来风,极有可能就是事实。
李二摇头道:“目前尚无确凿证据,只是朕的一种猜想,一种直觉,朕也懒得立刻让百骑司去深入查探,省得......”
他哼了一声,“省得查清楚了,朕不得不出手料理他,到时候大家脸上都不好看,等着瞧吧,时候一到,自会有个分晓。”
长孙皇后默然,她明白李二的意思。
若真让百骑司查实是李恪在幕后主导这一切,那就是赤裸裸的算计君父,逼迫一位雄主在大义下退让。
这种事,万万不能开了先河!
哪怕李二的退让是符合民心利益的,但其背后被儿子算计的性质极其恶劣。
到时候,李二再喜爱李恪,也必须出手惩戒,以儆效尤,维护皇权的绝对威严。
回想当初,李恪虽然一直与李二斗智斗勇,耍小聪明,但在李二心中,那更多是父子间一种独特的相处模式,他甚至乐在其中,对这个聪慧机变,像极了自己的老三喜爱得紧。
然而,当李恪在甘露殿,一而再再而三的逼李二收回成命,不要将武德殿赐给李泰时,那份喜爱也无法阻止李二让他去益州就藩。
这一次,李二虽然没有十成十的把握,但敢保证,八九不离十,肯定与李恪脱不了干系!
他现在好奇的是,这小子到底布下了多少棋子,动用了多少资源,才能如此迅猛地将这件事推动到眼前这个地步?
看着丈夫揉额头的动作,长孙皇后心中微软,伸出手,温柔地替他揉着太阳穴,轻声细语道:“三儿他...说到底,也是为了妹妹着想,怕丽质将来受苦,你这做父皇的,可不许再像上次那样,将他逼走了,他在益州一待数年,我这心里......”
李二享受着妻子的按摩,哼了一声,语气却缓和了不少,“要不是朕知道这小兔崽子动的是什么脑筋,清楚他此举虽有私心,却也歪打正着,契合了国策民心,朕岂会这么轻易放过他,容他在背后搅风搅雨?”
他目光变得深远起来,带着一丝凝重,“观音婢,你可知,推动此事,若能成功革除陋习,乃是泽被苍生、功德无量的善政,但这滔天的功德和民望,他李恪...承受不住!当他民望高涨到一定程度,某些人不该有的心思,恐怕就会滋生,有些事,到时候也就由不得他,也由不得朕了。”
长孙皇后闻言,心中一惊,随即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
她的三儿,从出生起,身上流淌着两朝血脉,就注定要面对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复杂局面和无形枷锁。
她这个做母后的,除了在深宫中尽力护着他,还能做什么呢?
李二看出妻子眉宇间化不开的忧愁,轻轻将她揽入怀中,下巴抵着她的秀发,柔声道:“放心,有朕在,这小兔崽子就算闹出再大的幺蛾子,朕也能给他兜住,翻不了天!”
接着,他笑道:“不过,看他精力如此旺盛,到处惹事,朕觉得,是时候该给他找点正经事做了,免得他总是闲着,尽琢磨些奇奇怪怪的事来给朕添堵。”
长孙皇后还是心疼李恪,没好气地轻轻捶了李二一下,“三儿才十六岁,说到底还是个半大孩子,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别给他太多压力,让他松快些时日又何妨?”
孩子?
李二嘴角狠狠一抽。
万年县小县太爷政绩可查!
如果不够,将益州经营的滴水不漏,率领人马攻破峨眉深处的蜀王,名声够不够响亮?
他几乎是从牙齿缝里把话挤出来,“朕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跟着父皇,率兵出征,在战场上搏杀,建功立业了!”
长孙皇后被丈夫这一连串的反问噎了一下,随即,思绪不由得飘远,瞬间想到了自己初嫁之时,看到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带着千军万马般的自信与光芒。
她的脸颊不由得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声音也轻柔了下来,细语道:“也...也是,那时二郎你,确是英雄了得。”
她顿了顿,找补似的说道:“等三儿成了婚,有了家室,想必就是个真正的大人了,应该就能稳重些了。”
李二听到“成婚”二字,脸上露出了笑容,带着几分满意道:“放心,弘农杨氏那闺女,朕见过了,是个知书达理、性子沉稳的好丫头,年纪比恪儿稍长一些,正好能管管他,收收他那跳脱的性子。”
“你们父子啊,我才懒得管你们斗法。”
长孙皇后无奈地摇摇头,将头靠在丈夫坚实的胸膛上,享受着这难得的,没有政务打扰的温馨宁静。
李二轻轻抱着妻子,感受着这份寻常百姓家的温情。
然而,他的脑海中,依旧在飞速思考着关于李恪和眼前这场风波的问题。
这小兔崽子,搞出这么大阵仗,最后这份足以名留青史的功绩和民望,他肯定不会,也不敢自己全盘接下。
那他会让给谁?
或者说,谁能有资格,又愿意来帮他背这个可能会得罪无数世家大族的黑锅?
李二眯起双眼,很好奇李恪下一步,会走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