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目标李二
作品:《不一样的大唐,我李恪最逍遥》 从盒伙人酒楼的雅间离开,李恪骑着他的宝贝黑仔,晃晃悠悠地回到了蜀王府。
一头身上毛发与正常食铁兽相反的异兽,在长安也是不多见,百姓们纷纷侧目,尤其是认出李恪身份的百姓,还大胆上前,摸了摸黑仔。
他们都知道,这位曾经的小县太爷,平易近人得很,远没有那些纨绔习性。
李恪也是一路乐呵,和谁都能闲扯几句,那架势不像是一位亲王,倒像是邻家小兄弟。
毕竟吃人嘴短,曾经收的那堆年货,李恪记得,那可是他的政绩!
相比于益州那座被他经营得如同铁桶般且充满烟火气的王府,长安这座蜀王府就略显冷清,总透着一股子拘谨和疏离感。
刚踏进正厅,一道略显单薄却站得笔直的身影便映入眼帘。
那是个年轻人,穿着国子监生常见的青衿,相貌普通,气质...更普通,往人堆里一扔,保管找不出来那种。
他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看不出丝毫波澜,整个人透着一股子与年龄不符的木讷和沉稳。
看到这张几乎没什么变化的脸,李恪无声地笑了,心底那点因长孙冲而起的郁气都散了不少。
他大步流星地走过去,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一拳,结结实实地捶在木讷青年的胸口,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好你个裴行俭!你小子眼里还有没有本王了?”
李恪佯怒道,但语气中却带着熟稔的调侃,“以盒伙人商行的情报,你明明知道本王回长安,不说出城十里相迎,连个影子都见不着!还得本王让小高去国子监请你,你才肯挪窝?”
没错,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木讷青年,正是河东裴氏中眷房的唯一继承人,被裴寂那老狐狸亲自带在身边抚养长大的裴行俭。
他是被小高找来王府的,是李恪计划中的关键人物。
李恪在盒伙人酒楼敲定计划后,算来算去,还差一位操盘手,而人选,左思右想后,选定了他在长安的第三任大管家。
倒不是说他怕被发现什么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查到他的身上,而是单纯的因为懒!
他懒得去分析什么时候放出什么饵,煽动民意,引导民心,也懒得把控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他只适合做一个大方向的战略部署,至于具体的战术细节,还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以前是马周,现在则是裴行俭。
老老实实挨了李恪这势大力沉的一拳,裴行俭的身体连晃都没晃一下,只是嘴角极其轻微地扯动了一下,露出一个堪称憨厚的笑容,缓缓抱拳,声音平稳无波。
“殿下。”
看着他这标志性的,仿佛天生就慢半拍的反应和笑容,李恪气不打一处来,又觉得好笑。
“你小子,这么多年了,还是这副德行!能不能有点年轻人的朝气?”
裴行俭只是又笑了笑,没接话。
说起来,裴行俭这人,在长安的勋贵圈子里,绝对是个异类。
出身顶级门阀河东裴氏,还是中眷房的正根独苗,又被裴寂那般人物悉心栽培,照理说,早就该是名动长安、锋芒毕露的天之骄子了。
可偏偏除了他那显赫的出身让人无法忽视之外,他本人几乎没有任何光芒。
在国子监读书,成绩不拔尖也不垫底;参加聚会,永远是角落里最安静的那个;论骑射武功,也是平平无奇。
总之,就是一个完美的背景板,或者说是透明人,不显山不露水,极易被人忽略。
但李恪是谁?
剧透怕不怕?
他太清楚“裴行俭”这三个字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代表着什么——那可是未来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替大唐经营西域的一代名臣!
这等人物,怎么可能真是个木讷平庸之辈,是随处可见的路人甲?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小子太能藏了,低调得有点不像话!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李恪在偷偷发育麾下势力时,就把主意打到了潜力无限的裴行俭身上。
任凭裴行俭如何想低调,也架不住李恪死皮赖脸,威逼利诱的一顿顿忽悠,硬是把当时年纪相仿的裴行俭拉上了贼船。
用李恪的话说便是,你裴行俭想扮猪吃虎,也不看看我李小三慧眼识“猪”!
这也就导致裴行俭成为李恪蓝图的板块之一,在马周进入朝堂后,他成为了李恪在长安的第三任大管家。
事实证明,裴行俭确实可怕,年纪轻轻,不仅能掌握盒伙人商行这么一大股势力,还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下面的人挑不出一丁点儿的毛病。
李恪随意找了张椅子瘫坐下去,毫无王爷形象地翘起二郎腿,然后用眼神示意裴行俭也坐。
他懒得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道:“大概的计划,小高应该已经跟你透过气了吧?”
“嗯。”
裴行俭依言坐下,姿势端正,点了点头,言简意赅。
“好!”
李恪打了个响指,“长安这边,盒伙人商行都在你手上,你可以任意调遣。长安之外,通过商行遍布各道的暗线,也归你指挥。小舅舅那边不用担心,他会全力配合。有任何的问题,你都可以提,我只要一个效果......”
他顿了顿,强调道:“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两三日之内,我要让整个大唐,从长安到岭南,从陇右到江南,街头巷尾,茶楼酒肆,都能听到关于‘近亲结合有违天和,容易生出不健康后裔’的流言!”
李恪盯着裴行俭的眼眸,郑重道:“要快,要广,要让人感觉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议论,要把这股风,给我吹起来!”
裴行俭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眼神微动,似乎在快速计算着什么。
片刻后,他淡然开口道:“此事不难,盒伙人商行的渠道足够高效隐蔽。”
接着,他开始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法子,“流言的源头会分散在数百个点,通过行商、说书人、甚至乞丐之口散播,内容会进行模糊化和戏剧化处理,避免直接指向具体家族。”
“陛下即便动用百骑司彻查,所有明面上的线头,都会在流言达到顶峰时自动断掉,无从查起,最终只会归结为‘民智渐开,偶发议论’。”
李恪满意地点点头,这就是专业!
他李恪就需要裴行俭这种心思缜密的人才,懂得具体执行,又知道该怎么规避风险。
裴行俭话锋一转,平静地看向李恪,”只不过,殿下,以势压人,最终要压的,恐怕不是长孙冲,更非赵国公,而是...陛下吧?”
李恪眉梢一挑,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哦?看出来了?”
房遗直、李崇义他们或许只以为是要用舆论压力让长孙家知难而退,但裴行俭却一眼看穿了本质。
裴行俭语气依旧平稳,却一针见血,“殿下欲借民意,借诸子百家复兴之势,形成一股连陛下也无法忽视的滔天洪流,逼迫陛下收回成命,此举,实则是...逼宫于无形。”
真正能拍板李丽质婚事的人,只有两个,李二和长孙皇后。
这些年来,长孙皇后一直刻意疏远与长孙家的关系,其中缘由,是防范外戚,也是挽救长孙家。
毕竟,外戚独大的例子不在少数,李二不是那种心慈手软之辈,他在位时,能掌控长孙无忌,不代表李承乾也能拿捏这位舅舅,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不言而喻。
这些,李恪知晓。
但长孙无忌毕竟是长孙皇后的兄长,二人从小便相依为命,寄居篱下,感情远超一般兄妹。
面对兄长的请求,尤其是这种“亲上加亲”看似美满的提议,长孙皇后即便心有顾虑,也很难强硬拒绝。
哪怕她相信亲近结合有害,在长乐与长孙无忌之间,她也会偏向于长孙无忌。
因为,她更了解李二的手段,若是答应这桩婚事,李二自有手段避免近亲结合的恶果出现在女儿与侄儿身上。
此环,近乎无解。
而李二,他会拒绝年少便与他相交莫逆,一直走到今日的长孙无忌?
答案是不会!
不过,却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
李恪很清楚李二的脾性,更了解他真正在意什么东西!
他要做的,就是制造一场无法忽视的滔天舆论大势,调动民心,让李二不能忽视,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如果皇室在这种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近亲通婚,将会严重损害皇室的声誉和威信,甚至,失去民心!
还是那句话,李二是英明神武到近乎非人的雄主!
他要做千古一帝,他要证明给李渊看,要证明给天下人看,乃至要证明给后世看,他才是最合适的大唐之主。
他不会让自己的身上再有任何的污点,面对滔滔大势,逆势而为,不符合他的政治智慧,长孙冲,或者说是长孙无忌,不值得他去挑战民心向背。
因此,权衡利弊后,为了大局,李二很大概率会主动放弃这桩亲上加亲的婚事。
当然,他会给长孙家其它的补偿。
说到底,李恪掀起的这场风波,根本目的只是不愿自家妹妹有任何可能卷入悲剧中,他不允许李丽质踏入原有的轨迹,他要杜绝掉一切的风险。
至于什么引领思想变革,造福苍生,那只是他达成目的而顺带的效果,绝非他的本意。
咸鱼李恪,动机向来纯粹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