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期待落空

作品:《不一样的大唐,我李恪最逍遥

    贞观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一支风尘仆仆却气势不凡的队伍,抵达了长安城外。


    为首的是几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虽面带旅途劳顿,却掩不住那份跃马长安的意气风发,眼神中充满了久别重逢的兴奋与一丝...嗯,迫不及待想要搞事的跃跃欲试。


    正是离开长安已经六年的蜀王李恪,河间王府的小郡王李崇义、卢国公府的小公爷程处默等八人。


    队伍中间,还有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里面坐着的是已然亭亭玉立的武媚娘。


    自从那日收到襄城公主的来信后,李恪立即决定返回长安,然后只用了半日功夫就准备好了所有行囊,差不多有十七八辆马车,全是益州土特产。


    武媚娘是益州第一学院的学子,还有学业,原本是不打算跟着李恪来长安,这让墨家三脉族老松了一口气,生怕武媚娘来长安后就学到了殿下那股惫懒劲。


    但李恪的理由也很充分,作为他认下的妹妹,怎么能不跟着他回家?


    墨家三脉族老幽怨地看了李恪好久,这份大义压下来,他们还能怎么说,总不能让他们视若珍宝的武媚娘担上不孝之名吧!


    李恪拍了拍坐骑,示意停下,望着眼前这座比记忆中更加繁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巨大城池,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他清了清嗓子,酝酿了一下情绪,用一种故作深沉的语调吟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房遗直、杜构眼前一亮,好诗!


    他们正期待后面的诗句,李恪却已经闭上了嘴,满怀深情又似感慨地望着城门。


    “噗哧!”


    旁边的程处默没忍住,直接笑喷起来,“小三,差不多得了啊,还鬓毛衰?你吖这一路从益州骚包到长安还没够?这都到城门口了,还装呢?”


    尉迟宝琳附和道:“就是!这一路就看你嘚瑟了,非要骑个熊招摇过市!”


    李崇义笑道:“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鼻孔里插大葱......”


    李景恒接道:“装象!”


    李恪被怼得老脸一红,悻悻地摸了摸鼻子。


    明明可以请一些老前辈出手,带他们快速回长安,他偏偏要自己走,晃晃悠悠,足足走了快半个月。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真的有点骚包了,非要骑着他那头意外而得的,极其别致的食铁兽显摆。


    这头食铁兽和它的同类画风截然不同。


    正常的食铁兽是黑眼圈白脸颊,憨态可掬。


    李恪胯下这头,却是黑脸白眼圈,配上那壮硕得超出常规的体格,看起来不像萌物,倒像是个不好惹的打手。


    此刻它正懒洋洋地啃着怀里抱着的嫩竹,对周围好奇又惊恐的目光视若无睹。


    这家伙块头大,饭量也大,光是给它准备的口粮,就额外占用了两辆马车。


    李恪再次发挥了他起名字的敷衍作风——黑仔。


    按理说,食铁兽这玩意儿,骨子里傲得很,极难驯化,但架不住李恪壕无人性,用无限量供应的优质竹子和窝窝头,成功腐蚀了黑仔的意志。


    食铁兽确实永不为奴,除非包吃包住!


    结果就是黑仔不仅心甘情愿地成为坐骑,还在某次回去省亲的时候,拖家带口,呼朋引伴,拐带了一大票同乡食铁兽,浩浩荡荡地跟着回了益州。


    李恪满脸欣喜,这玩意,哪里有不喜爱的?自然是越多越好,看着就喜庆!


    他特意在益州第一学院后山划出了一大片地,取名“食铁兽生态园”,美其名曰,保护珍稀异兽,实则是为自己打造一个新去处。


    为此,他没少被高士廉、权万纪说教,玩物丧志。


    但李恪也是振振有词,劳逸结合,万一以后还能训练出来一支食铁兽大军呢?


    虽然得了食铁兽,但李恪还是心有遗憾。


    当初峨眉深处“开放三日,分文不取”还是太草率了,简直是亏大了!


    听说有个游方的僧人进去,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竟然找到了一头通体金毛、眼睛赤红的小猴,灵性十足,极为神异,一看便知不是凡品。


    那金毛小猴被带走的那天,整个峨眉山老表都疯了,哀嚎遍野,叫声那是一个悲惨凄凉,远远就能听到。


    杨开心差点没忍住,就要带开皇卫再屠一遍峨眉,宰了那群吵翻天的猴子!


    故意在城门口装深沉,摆了一会儿造型的李恪,隐隐在等什么,那双桃花眼四处乱瞟,一点也不急着进城。


    看了半天,也没看到预想中该出现的身影,他忍不住皱了皱眉,朝旁边招了招手。


    一直充当马夫的杨岌,从武媚娘乘坐的马车上跳下,小跑过来,“殿下,咋了?”


    李恪压低声音,鬼鬼崇崇地问道:“你确定通知朱二牛他们了?本王回长安这么大的事,万年县那群混蛋不来迎接一下?心里还有没有本王这个老领导了?”


    杨岌一脸郑重地点头,“殿下放心,消息肯定是送到了,许是...许是朱二牛他们公务繁忙,一时耽搁了?”


    李恪摸着下巴,深以为然道:“有道理!毕竟本王离开多年,长安发展日新月异,万年县公务定然更加繁重,可以理解,那我们再等等!”


    然而,他并不知道,此刻的万年县衙内,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县尉朱二牛正带着一大帮子衙役、书吏,一脸为难地看着站在县衙门口的那道身影。


    朱二牛收到杨岌传来的消息后,每日都会安排人手把万年县衙打扫得干干净净,就等着大伙儿一起把殿下接回来看看。


    左等右等,终于等到殿下回长安,正是满脸兴奋,要带齐人马去迎接殿下,却没想到还没出县衙,就被拦住了。


    那人约莫二十五六岁,身着青色官袍,面容俊朗,气质沉稳,带着一股书卷气,正是如今的万年县县令——颜昭甫!


    颜昭甫出身书香门第,乃是颜师古的侄孙,学问、人品、能力都是一流。


    当初李恪离京,万年县令空缺,李二一道圣旨,直接将这位颜家年轻一代的佼佼者按在了这个位置上。


    以他的年纪资历,本不足以担任京畿重地的县令,但颜家的底蕴和陛下的力挺,让所有质疑的声音都闭上了嘴。


    毕竟他姓颜,颜家可不止有一位学问大家颜师古,还有一位真正是活化石级别的老祖宗坐镇。


    虽然已经许久未曾露面,但是谁敢忽视?


    想用年龄资质攻击颜昭甫,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学问够不够那位老祖宗一根手指头敲打的。


    甚至,都不需要那位老祖宗出手,那些执弟子礼的大佬发起火来,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况且,连李恪那种惫懒货色,小小年纪都能担任万年县代县令,以颜昭甫的才学品德,为何不能?


    只是谁都没想到,陛下这一按,就是好几年,颜昭甫愣是在万年县县令的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毫无升迁迹象。


    此刻,朱二牛硬着头皮道:“县尊,殿下回来了,杨县尉特意派人来通知,让我们去迎接一下啊......”


    颜昭甫缓缓摇头,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本官知晓,但家祖有令,颜氏子弟,不得以公职之便,迎奉亲王,尤其是...小师叔。”


    颜师古是李恪的先生,他称其为小师叔,再正常不过。


    朱二牛一听是颜师古老夫子的命令,顿时冷汗就下来了,再也不敢提迎接之事,心里却为李恪默哀了一把:殿下啊,不是兄弟们不够意思,是上头有令啊!


    在读书人眼中,作为复圣后裔的颜家,某些时候,说起话来比圣旨还好使。


    朱二牛再蠢,也知道得罪他家殿下顶多就是挨一顿骂,要是敢公然违背颜昭甫,那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了。


    城门口,李恪等了又等,耐心终于耗尽了,脸色渐渐变得难看起来。


    娘的,本王不要面子的吗?


    好歹也是个亲王,回京居然连个迎接的人都没有,朱二牛那帮家伙反了天了!


    他身后,催促声也越来越密集。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长安,作为大唐帝都,经过这些年飞速发展,俨然已是世界的中心,至少在大唐周边诸国看来是如此。


    每日进出城门的人流车马络绎不绝,堪称车水马龙。


    李恪他们这一行人,光是拉着益州土特产,准备送礼的马车就有十七八辆,这么一大坨堵在城门通道口,时间一长,后面很快就排起了长龙,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抱怨声、催促声此起彼伏


    一名值守城门的金吾卫士卒皱了皱眉,准备上前提醒一下这群没眼力见的家伙。


    看这阵仗,估计是哪个外地来的土财主家的少爷,被长安的繁华吓傻了,连路都不会走了。


    那士卒刚往前走了两步,仔细一瞧那几位骑马的少年,顿时觉得有点眼熟。再定睛一看,嘴张得老大,能塞进去一个鸡蛋!


    “我...我的娘诶...这几位小祖宗怎么回来了?”


    还不等他上前行礼,李恪等人队伍的后方,突然传来一阵嚣张的呼喝声和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