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擎天柱”
作品:《大秦:我的卦象能改国运》 一个月后。
咸阳城西,渭水之畔。
时值寒冬,北风呼啸。
可这一片工地却温暖如春,甚至有些匠人干得热了,还脱掉了外层的厚袄,只穿着单衣。
工地的正中央,一张黄色的符篆插在一根木杆上,无火自燃,散发着融融暖意。
“哼,装神弄鬼。”
一名身材魁梧的秦墨匠人,一边扛着巨大的木料,一边朝那符篆的方向啐了一口。
他叫相里凛,是秦墨中数一数二的好手,向来只信手中的锤子和尺矩。
“钜子,那姓秦的小白脸,除了会用这些符篆显摆他仙人的身份,还会干什么?这通天的柱子,还不是靠我们兄弟们一锤一锤给敲出来的?”
云阑正在核对最后一道工序的图纸,闻言抬起了头。
她的脸上沾了些许灰尘,但精神却很饱满。
“相里,话不能这么说。”
“你以为,没有国师大人的法子,我们真能把这东西造起来?”
云阑指了指那已经初具雏形的庞然大物。
“你再看看我们脚下,看看这四周的木架。以木为骨,层层搭台,逐层建造,再用绞盘将材料吊运上去。这个法子,你想得出来吗?”
相里凛被问得哑口无言。
他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法,简直是天才之想。
在秦越提出这个方案之前,所有秦墨的工匠都认为,要建造六十六丈高的建筑,必须先堆一个同样高的土坡,再从上往下建。
光是堆那个土坡,十年都未必够。
而秦越的“脚手架”方案,直接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
“若无国师,这东西,就是一张废纸。”云阑下了定论。
就在这时,秦越的身影出现在工地的入口。
他走到云阑面前。
“收尾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回国师大人,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只剩下最后的盖顶和拆除外围的木架。”云阑恭敬地回答。
“加快速度。”
秦越说道。
“两个时辰后,陛下亲临。”
云阑楞了一下,随后大喊。
“所有人都动起来!”
“盖顶!拆木架!快!快!快!”
……
两个时辰后。
嬴政的六马大车,在百官的簇拥下,缓缓驶来。
车队在距离工地尚有里许的地方停下。
当嬴政走下马车,当随行的文武百官抬起头时。
所有人都停住了呼吸。
远方的地平线上,一根巨大无比的铁灰色圆柱,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它的表面包裹着一层层青砖,但在阳光下,依旧能感受到那钢铁骨架所带来的冰冷和坚硬。
“这是何物?”
兵部尚书蒙武,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声音里充满了震撼。
“擎天之柱!”
“仙人,国师大人,果然是仙人啊!”
有臣子已经忍不住跪地膜拜。
也有人小声嘀咕。
“秦墨一脉,何时有了这等通天彻地的本事?”
“哼,怕不是把国库都搬空了,才堆出这么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嬴政没有说话。
他只是安静地走到秦越前面。
“朕未在腊祭上见到你。”
这是一种敲打。大秦的年节,你这国师竟敢缺席。
“回陛下,此物赶工,片刻不敢耽误。”秦越躬身一礼,不卑不亢,“于大秦有大用。”
“哦?大用?”嬴政的眉毛动了一下,“是何用处,现在可说?”
“政兄稍后便知。”秦越卖了个关子。
“开始吧。”
“喏。”
秦越转身,走向巨柱的底部。那里有一个半人高的洞口,旁边堆满了黑色的石块和赭红色的矿石。
他从袖中取出一张黄色的符纸,口中念念有词,屈指一弹。
“厉火符,着!”
符纸无风自燃,化作一道火龙,径直钻入了洞口之内。
一股灼人的热浪从洞口喷薄而出,卷起漫天尘土。
他对着不远处的云阑点了点头。
云阑立刻指挥着秦墨的匠人开始忙碌。
“加石炭!鼓风!”
几名赤着上身的壮汉,合力推动一个巨大的木制风箱,发出“呼哧呼哧”的沉闷声响。狂风被灌入炉膛,里面的火焰瞬间窜高了数尺,发出骇人的咆哮。
炉边的温度急剧攀升。
百官们再次后退,一直退到数十步开外,才感觉那股几乎要将人烤熟的热度稍减。
唯有嬴政,依旧站在原地,纹丝不动。
“起!”
随着云阑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另一组匠人,开始奋力拉动一套复杂的滑轮组。
一个巨大的铁斗,装着满满的赭红色铁矿石和黑色焦炭,被缓缓吊起,升到巨柱的中段,然后猛地倾斜。
无数矿石和焦炭,顺着一个预留的通道,倾泻进巨柱的腹中。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时间一点点过去。
巨柱的内部,传来一阵阵闷雷般的滚动声。
炉口的火光,由最初的橘红色,渐渐变成了刺目的白。
就连巨柱的青砖外壳,似乎都透着一股暗红。
“国师大人,可以了!”云阑的声音充满激动。
秦越走到炉前,拿起一根长长的铁钎,捅向炉底一个被泥土封住的小孔。
泥封破开。
起初,只是一点火星溅出。
下一息,一道亮得让人无法直视的白金色洪流,裹挟着万钧之势,从出铁口狂喷而出!
炽热的铁水,如一条发怒的火龙,沿着预先挖好的沟渠,奔腾流淌,最终汇入一个个用湿沙压实的模具之中。
“滋啦——”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硫磺和金属混合的灼热气味。
所有人都被这壮丽而又狂暴的景象震慑住了,一时间竟无人出声。
“铁水!这是铁水!”
最先打破沉默的,是云阑。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甚至带上了哭腔。
“祖师在上!墨子祖师曾有猜想,若炉温足够,便可使铁石化水,涤荡糟粕,今日……今日竟亲眼得见!此乃奇迹!奇迹啊!”
这位秦墨的钜子,竟对着那奔流的铁水,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嬴政快步上前,不顾那逼人的热浪,站到沟渠边,俯身下望。
那流淌的,真的是铁!
是支撑起大秦军队骨架的铁!是铸造兵戈、打造农具的铁!
现在,它像水一样,温顺地在他脚下流淌。
他终于明白,这根所谓的“擎天柱”,是一座炉!
一座能将铁石融化成水的,通天彻地的大高炉!
“国师,”嬴政缓缓转身,看向秦越,“此炉,一日可得铁几多?”
秦越伸出五根手指。
“五百石。”
“什么?”蒙武失声叫了出来,“一日?五百石?”
整个官僚队伍,瞬间炸开了锅。
“国师……此言当真?”蒙武的声音都在发抖。
“基操,勿六。”秦越吐出几个众人听不懂的音节,表情淡然。
这事,嬴政突然仰天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畅快。
“好!好一个‘于大秦有大用’!”
嬴政一把抓住秦越的手臂,双目放光:“此炉,可能多建?”
“自然。”秦越点头,“技术要点,云阑钜子已尽数掌握。只要材料足够,她便可率秦墨弟子,在咸阳城外,再造十座,百座。”
十座?百座?
嬴政的呼吸都急促起来。
他仿佛已经看到,大秦的军队,从将官到士卒,人人都换上了精良的铁甲,手持锋利的铁制兵刃。
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的铜钱被从兵器中解放出来,重新变为流通的货币,让大秦的市场空前繁荣。
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将不再是梦想。
“赵拓!”嬴政高声喊道。
“臣在!”少府令赵拓连忙出列。
“待其冷却,立刻查验成色!”
“喏!”
铁水很快灌满了所有的模具,匠人们泼水降温后,渐渐凝固成一块块铁锭。
赵拓戴上厚厚的手套,拿起其中一块,仔细端详。
他用小锤敲了敲,听着那清脆的回响,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陛下!”赵拓激动地禀报,“此铁,质地均匀,几无杂质,其品相堪比军中校尉所配的百炼精铁!可直接用于打造兵刃!”
嬴政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然而,秦越却在这时摇了摇头。
他走到赵拓面前,拿起那块铁锭掂了掂。
“此乃生铁,碳量过高,质地发脆,韧性不足。”
“用来铸造铁锅农具尚可,若是用来打造士卒用的兵刃,上了战场,一碰就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