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年期限

作品:《大秦:我的卦象能改国运

    另一件大事?


    御书房内,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了。


    “蒙毅。”


    嬴政的声音传来。


    “臣在。”


    “将那份图,呈给诸位爱卿一观。”


    蒙毅应声出列,他从怀中,郑重地取出一卷白绢。


    他走到大殿中央,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将白绢缓缓展开。


    白绢之上,九条粗犷的黑线,从中心一点辐射而出,如利剑般,刺向图上标注的六国故地。


    线条简单,却透着一股霸道至极的气魄。


    “此为何物?”


    丞相王绾先开了口,他有些不解。


    嬴政没有回答,他只是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蒙毅讲解。


    蒙毅清了清嗓子,将秦越所说的那套理论,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一遍。


    “此图,名为‘驰道’。”


    “其法,先以人力夯实路基,使其坚如磐石。”


    “而后,于路基之上,平行铺设两条坚木,此为‘轨’。”


    “与之配套的,车轮亦需改造,外包铁皮,上刻凹槽,使其能稳稳嵌入木轨之中。”


    蒙毅的声音,在安静的御书房里回响。


    他越说,情绪越高涨。


    “此道若成,车行其上,再无泥泞坎坷之忧,一日千里,并非虚言!”


    “届时,大秦的政令兵锋,可于最短时日内,抵达帝国任何一处疆域!”


    “六国余孽,将无所遁形!”


    所有的大臣,都被这个宏伟得有些不切实际的构想,给震住了。


    以天下为棋盘,山河作棋子。


    这是人能想出来的东西?


    “荒唐!”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出声的是御史大夫颜正初,一个以节俭和固执著称的老臣。


    他躬身出列,面色涨红。


    “陛下,此等工程,遍及天下,所需人力物力,何止千万!”


    “如今百越未平,北疆匈奴环伺,国库本就不丰,若再行此举,岂不是要动摇国本!”


    “请陛下三思啊!”


    他这一番话,说出了不少文臣的心声。


    想法是好,可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颜大夫此言差矣!”


    不等嬴政开口,上将军杨端和就站了出来。


    他是个纯粹的武将,嗓门洪亮。


    “国本是什么?是兵强马壮,是天下安定!”


    “有了此道,粮草转运之耗损,能节省多少?大军调动之神速,又能提升几何?”


    “一时的耗费,换来的是千秋万代的稳固,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臣以为,此法大善!必须修!”


    杨端和的态度,代表了所有军方将领。


    他们只恨不得这路明天就能铺到自己防区的门口。


    一时间,文武两派,泾渭分明。


    嬴政没有表态,他将视线投向了廷尉李斯。


    “李斯,你怎么看?”


    李斯出列,先是对着嬴政躬身一拜。


    “陛下圣明,臣,亦有此想。”


    他一开口,就让众人吃了一惊。


    你也有此想?我怎么不知道。


    李斯面不改色,继续说道:“臣为廷尉,日夜思虑的,便是如何将大秦律法,真正推行至天下每一寸土地。”


    “交通之不便,是最大的阻碍。”


    “臣也曾想过,修一条贯通天下之大道,只是臣所想,远不及此‘驰道’之法精妙绝伦。”


    “此法,不仅解了交通之困,更暗合五行生克之理,能镇国运,安民心。”


    “臣,附议!”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表明了自己早有远见,又恰到好处地吹捧了这驰道之法,最后顺理成章地表示了支持。


    高,实在是高。


    连嬴政都多看了他两眼。


    有了李斯这个法家代表人物的支持,天平开始倾斜。


    丞相王绾也出列道:“驰道一成,天下再无偏远之地,商贾往来,黔首出行,皆便利百倍。此乃固我大秦根基之万世之策,臣,亦附议。”


    好嘛,三公之中,两个都同意了。


    剩下的颜正初,脸憋得通红,却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嬴政很满意。


    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好!”


    他从主位上站起,声音传遍了整个御书房。


    “既然诸卿无异议,那此事,就这么定了!”


    “传朕旨意!”


    所有大臣,全部躬身肃立。


    “命将作少府,即刻成立驰道司,由左中候章邯统筹此事!”


    一个身形挺拔,面容坚毅的武将出列,单膝跪地。


    “臣,章邯,领旨!”


    “朕听闻,墨家最善机关营造之术。命你于秦地,寻访秦墨门徒,破解其中关窍。钱粮器物,国库之内,任你支取!”


    章邯的身体,微微一震。


    “臣,遵旨!”


    “再征发徭役三十万,其中骊山陵工,可调拨十万。”


    殿中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三十万徭役!


    这可是个大手笔。


    “朕给你们三年时间。”


    嬴政伸出三根手指。


    “三年之内,朕要看到九条驰道,初具雏形!”


    “若有懈怠,提头来见!”


    冰冷的话语,让章邯的额头渗出了冷汗。


    “臣,定不辱使命!”


    嬴政的安排,还没有结束。


    他坐回主位,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


    “此事,乃我大秦最高机密,今日议事内容,若有半句泄露于外……”


    他没有说下去,但那股森然的杀意,让所有人都打了个寒颤。


    “臣等,遵旨!”


    ……


    议事结束,群臣鱼贯而出。


    李斯的脚步,比往常慢了一些。


    他走在宫道上,夜风吹过,让他那因为激动而有些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不少。


    回到相府,他没有立刻去休息,而是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对着一盏孤灯。


    管家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为他添上热茶。


    “老爷,宫里传来消息,陛下今夜大动干戈,调了五万大军入城,将咸阳围得跟铁桶一样。”


    “知道了。”


    李斯的回应很平淡。


    “还……还有一件事。”管家有些犹豫。


    “说。”


    “听蒙毅将军身边的人说,今夜陛下所议的驰道之策,并非出自朝堂,而是来自于城东一个算命的先生。”


    管家的声音很轻。


    李斯的指尖,却猛地一顿。


    他抬起头,脸上再无平日的从容。


    “算命的先生?”


    “是,听闻此人姓秦,名越,年岁不大。”


    秦越。


    李斯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


    那个他本以为,只是嬴政一时兴起找来的乐子。


    那个他派人送去钱财,想要拉拢,却被原封不动退回来的“高人”。


    他原以为,驰道之策,是嬴政自己想出来的。


    可现在看来,他错了。


    一股无名的火气,从心底升起。


    他李斯,处心积虑,想要辅佐君王,成就万世功业,将自己的法家理念,推行天下。


    这修筑天下大道的想法,他也有过!他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奏疏,打算在朝会上,择机提出!


    可现在,被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江湖术士,给截胡了?


    这让他如何能忍!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嬴政的态度。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刺杀预言,便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为了一个江湖术士的惊天之想,便不惜耗费国力,强行上马。


    这已经不是宠信了。


    这是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


    不行,绝不能让此人入朝!


    李斯的心中,杀机一闪而过。


    但随即,他又否定了这个想法。


    现在杀了他,只会激怒嬴政,后果不堪设想。


    既然不能杀,那就只能……让他离朝堂远远的。


    一个方士,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长生。


    只要他一天不交出所谓的“长生之法”,陛下对他的兴趣,就会在时间的消磨下,一点点变淡。


    到那时,一个失去了君王宠信的方士,又算得了什么呢?


    李斯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