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李隆基的骚操作

作品:《历史:从盘点华夏十大帝王开始

    唐朝,贞观时期。


    李世民:“???”


    什么?


    封常清的官职被削了?直接贬成平民?


    你咋不阵前斩将呢?


    老老实实躲在长安城里,让将领去平叛,然后你论功行赏,就这么简单!


    这种时候就不要去添乱就行了!


    【因为有安禄山这个胡人反叛的先例,对于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胡人将领,李隆基也不是很放心,让宦官边令诚去监军。


    但能懂军事的宦官又有几个?


    膨胀的边令诚多次干预高仙芝的军令,想让高仙芝听从自己的指挥做事,而高仙芝压根不理他,这让边令诚怀恨在心。


    在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进宫面见李隆基,并说高仙芝、封常清两人是贪生怕死之辈,不敢和叛军决战。


    李隆基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二人。


    赐死诏书抵达潼关,封常清不禁感慨,他之所以没有死在洛阳,是害怕死于叛军之手,辱没了国家的官职,现在他甘愿去死。


    临刑前,封常清还记挂着大唐,劝谏李隆基不要轻视叛贼,国家就能安定。


    封常清死后,边令诚带着他的尸首来到高仙芝面前,宣布了他的赐死诏书。


    高仙芝道:


    “我退兵是罪,但我没有克扣士兵的军饷和赏赐,这个罪我万万不能认!”


    “所有的士兵都在场,他们可以看见,如果我克扣他们的赏赐,他们大可说出来!”


    在场的士兵无不信服高仙芝,全都为他高呼冤枉。


    边令诚当作没听见,依旧斩了高仙芝。


    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死于自己皇帝之手,即便他们愿意挽天倾。】


    唐朝,贞观时期。


    “我糙你妈的李隆基,你特么真敢临阵斩将!”李世民整个人瞬间红了。


    临阵换将都能动摇军心,你临阵斩将,还是两名让士兵信服的大将,你怎么不怕他们直接反了你啊!


    在场的其他人看到李世民红温的模样,一句话都不敢说。


    就连魏征都都不敢喷李世民说话不得体。


    发小兼大舅哥的长孙无忌急忙让人把太医喊过来,生怕李世民被气出个好歹。


    ......


    开元时期。


    还没昏了头的李隆基看到自己的骚操作当场蒙圈。


    他竟然听信宦官的谗言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名大将?!


    还是在叛军打到潼关的节骨眼上?


    顿时,李隆基双眼发昏,要不是高力士搀扶着他都要直接栽倒在地。


    “高力士,把边令诚给我关起来!”李隆基死死拽着高力士的衣袖。


    “另外,让高仙芝和封常清火速回京!”


    如果不能安抚好两人,他在军营中的威信将荡然无存。


    秦朝。


    “其他人临阵换将,李隆基直接临阵斩将,这和那个开创盛世的李隆基是一个人?”嬴政咂舌。


    人再蠢也不能蠢成这样吧?


    真不把高仙芝两人直接反水,帮着安禄山干你,到时候你跑都跑不掉!


    西汉,武帝时期。


    “怪不得想让李隆基早点死,这干的都是人事?”刘彻恍然大悟。


    这已经不是昏庸了,这完全就是没脑子加蠢。


    可惜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忠心耿耿的将领,临死都还在记挂着唐朝。


    【高仙芝、封常清两人死后,李隆基启用重病在家的哥舒翰为副兵马元帅,率领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


    哥舒翰和高仙芝两人的做法一致,加固城墙,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被哥舒翰击败。


    后接连数月叛军主力被阻挡在潼关不得寸进。


    而安禄山从河北之地南下时,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各地百姓都不待见他,人心尽失。


    与此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北采访使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北上进攻范阳,打算到捣毁贼巢后,前后包夹叛军。


    不管是身死的高仙芝两人,还是哥舒翰、郭子仪两人,一致认为只要守好潼关,所谓的叛军不过土鸡瓦犬。


    这时,安史之乱第一功臣李隆基再次发力。】


    李隆基:???


    朕是安史之乱第一功臣?


    北宋。


    “李隆基确实是安史之乱第一功臣,没有他,即便大唐爆发叛乱,以当时的国力也能快速平定。”


    “可惜李隆基的各种微操导致持续了八年之久!”


    说到这里,赵匡胤突然觉得剧本好眼熟。


    娘希匹!


    这不是金国第一大功臣赵构的剧本吗!


    明朝,洪武时期。


    “要说挤兑人还得是后世人,他们嘴巴毒!李隆基要是听到这个称号不得气的从墓里爬出来?”朱元璋笑道。


    可不就是大功臣。


    从安史之乱的爆发到加剧,任何一个关键点都有李隆基的手笔。


    唐朝,贞观时期。


    “李隆基,算我求你了!你安安分分的躲在长安就行,战场上的事你别插手了!”李世民说道。


    他终于理解赵匡胤当时看赵构的心情,生怕李隆基再搞出什么骚操作。


    【安禄山见一直攻不下潼关,心生一计。


    让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以此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哥舒翰一看,这明显是计谋,当哥们是傻子出关和你们战斗?


    尽管安禄山费尽心思,哥舒翰就是不出战。


    同时,有人向哥舒翰献计,说安禄山起兵的原因是清除杨国忠这个奸佞,不如将军把他杀了,这样说不定安禄山就会退兵。


    这个计谋被杨国忠得知,顿时大骇,生怕大权在握的哥舒翰会杀掉自己,因此开始向李隆基进谗言,说:


    “此时的叛军没有任何防备,应当让哥舒翰出战速战速决,不然他会拥兵自重!”


    李隆基听信杨国忠的话,强行命令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再三劝阻,李隆基丝毫不听,还加急催促,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拖着病重的身体出战。


    本就士气低下的唐军被崔乾佑击败。


    部将火拔归仁劝哥舒翰投降,以封常清、高仙芝两人之事进行警示。


    哥舒翰不从,却被火拔归仁强行绑到马上带着他投降安禄山。


    潼关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