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曲折的仕途
作品:《历史:从盘点华夏十大帝王开始》 明朝,洪武时期。
“赵宋真要是能扶上墙就不用咱来收拾汉家山河了!”朱元璋说道。
宋朝缺武将吗?
不缺!
前有岳飞韩世忠,后有狄青孟珙,还有辛弃疾这样文武双全之人。
宋朝缺的是一名有骨头的皇帝!
西汉,武帝时期。
“怪不得后世人说就算是把去病放到宋朝,去病都得去写诗。”刘彻明了。
有如此胆识的人不放在军队里,竟然让他去干文职?
真是暴殄天物!
【不久,赵构退位当了太上皇,宋孝宗赵昚继位,改元隆兴。
刚继位的赵昚年轻气盛,大力任用主战派的张俊等人,一度想要北伐抗金。
隆兴元年,赵昚绕过主和派的官员,直接向张俊下达北伐诏令,开始宋朝南渡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隆兴北伐一开始取得多场胜利,却因为将领之间的不和导致符离之败,北伐失败。
第一次北伐受到挫折,赵昚深感打击,在金军的压迫和主和派的劝谏中,赵昚和金国议和。】
北宋。
“不至于失败一次就气馁了!没听说过失败乃成功之母嘛?一次不行就继续啊!”赵匡胤怒其不争。
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愿意北伐的皇帝,结果失败一次就怕了!
就金国现在的战斗力,多来几次北伐,哪怕是平局也能把金国给耗死!
半途而废算什么事?
......
南宋。
辛弃疾两人持续沉默中。
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愿意北伐的皇帝,结果失败一次就不愿意打了,又开始议和。
这叫什么事啊?
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
【隆兴北伐的失败没有打击到辛弃疾,他反而从这场失败中汲取教训,写下《御戎十策》献给赵昚。
他客观的分析出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周密的北伐大计,包括如何攻打,攻打失败后如何防守等详细策略。
却久久得不到回应。
这依旧没有消磨辛弃疾对北伐的执着,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书《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
他想借此来恢复宋朝官员的抗金热情。
但是,在逐渐偏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经过深思熟虑的北伐中原大计也石沉大海。
多次上书后,辛弃疾的才干被人发现,觉得他做一个签判多少有点暴殄天物。
从乾道四年开始,辛弃疾先后担任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期间平定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叛乱。
又被调任到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一名封疆大吏,后相继担任江西、湖南安抚使。
频繁的职位调动,一步步的官位提升,这些普通人一生所追求的东西都不是辛弃疾所愿。
他想要的是北伐,是抗金,是收复故土!】
秦朝。
“又是一位被朝廷连累的臣子。”嬴政叹息一声。
能够多次调任,并且官职一个比一个大,就代表这个人的能力并不差。
在任何地方任职都能将其治理的井井有条。
然而没有慧眼的皇帝始终看不到辛弃疾真正的能力在哪,看不到他真正想去的地方是何处。
西汉,武帝时期。
刘彻:“两次上书北伐,绞尽脑汁的书写北伐策略,即便如此宋朝的皇帝都看不到辛弃疾的才干到底在哪,这样眼瞎的皇帝赶紧滚下台吧!像赵构一样当太上皇享乐去!”
......
漠北。
“现在看来,我比辛弃疾的运气好多了,遇到陛下这么一个好皇帝!”霍去病心有余悸道。
要是让他调职来调职去,非不让他进军队上战场打仗,他非撂挑子不干不可,即便杀了他。
“所以说不是哪一位皇帝都能是陛下。”卫青语重心长道。
“陛下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五百年也未能出一个!”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满怀爱国心的人在朝堂上却被人弹劾,罪名:
残忍好杀,贪财好色!】
众人:???
啥?
这样的一位爱国人士竟然被人弹劾残忍贪财?
你找理由就不能找一个好一点的?
宋朝的文官都这么没文化吗?
【淳熙七年,担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任江西安抚使时,湖南、江西一带盗贼猖獗,当地的军队不堪大用,调动大军又杀鸡用牛刀。
陷入两难境地的南宋朝廷想到了辛弃疾这样一位文武双全之人,想让他去平定盗贼。
辛弃疾一听,平定盗贼需要用到军队,当即就同意下来,兴冲冲的向朝廷上书,准备训练一支军队用来平叛。
这些朝廷没有拒绝辛弃疾,准许他组织训练军队。
这可给辛弃疾高兴坏了,立马招募人手,制定练兵计划和训练士兵需要的钱粮。
几页纸的账单递到朝廷官员面前,他们当场就傻眼了。
又不是训练大军,只是让你去平定匪患,需要这么多钱吗?
在辛弃疾一阵肺腑之言下,朝廷只好咬牙给他拨款。
拿到钱粮的辛弃疾放开手脚,以湖南飞虎为名,建立飞虎军,每位将士月俸、待遇都是最高配置。
如此下来,朝廷的拨款很快见底,辛弃疾只好再次申请拨款。
这次申请直接引起朝廷的猜忌,觉得辛弃疾正在用公家钱办私家事,发送金牌令他停止。
接到金牌的辛弃疾不以为然,将金牌偷偷藏起来,当作没发生一样继续训练飞虎军。】
南宋。
“???”
岳飞头顶上冒出几个问号。
还能这样?
金牌这种东西不是紧急命令才会发出去的吗?
为什么辛弃疾会把金牌藏起来?
这不是抗旨不遵吗?
唐朝,贞观时期。
“哈哈哈哈!这个辛弃疾甚的朕心!”李世民大笑道。
像赵宋这样的朝廷就该这种人来治,动不动就发金牌,战场形式千变万化,哪来的时间等你的金牌!
要是岳将军当年来这一手,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
北宋。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辛弃疾干的不错!”赵匡胤说道。
他可不从来没有管制过将领在战场上的决策,那是赵光义那个废物整出来的操作,导致后面的将领根本无法放开手脚去打仗。
宋朝就缺一个像辛弃疾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