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考察团抵达
作品:《回到70年代:从宠妻开始!》 “峰哥!峰哥!成了!成了!”
“什么成了?”
“螃蟹!后山池塘里的螃蟹,一个个都长得跟磨盘似的!还有你让俺们特别看着的那个小池子,里面的鱼……也,也……”那后生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林峰心中一动,立刻带着众人往后山走去。
新建的几十亩池塘波光粼粼,水质清澈,水草丰茂。林峰走到池边,随手用网兜一捞,一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便被捞了上来。那螃蟹足有成年人巴掌大,挥舞着两只大螯,威风凛凛。
“好家伙!”村民们发出一阵惊呼。
这长势,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快,还要好!
随后,林峰又带着几个核心村长,来到一个被单独隔离开的小水塘。这里的水草更加繁茂,水色也显得更深一些。
“这里面是……”林海好奇地问。
林峰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水面。片刻后,他拿起一旁的抄网,以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和惊人的速度探入水中,再提起来时,网里除了活蹦乱跳的刀鱼,赫然还有一条通体乌黑、身形奇特的大家伙。
“这是……鲟鱼?”跟着来的王老六见多识广,认了出来,但随即又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睛,“不对啊,鲟鱼哪能人工养殖……”
林峰将鲟鱼小心地放进一个大木盆里,这条鱼已经完全成熟,腹部饱满。他看着这条鱼,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今天,让大家见识一个新东西。”
他让林东方取来一把锋利的小刀和几个干净的瓷碗。在众人困惑的目光中,林峰精准地划开鲟鱼的腹部。
瞬间,一团团乌黑发亮、如同黑珍珠般的鱼卵,饱满地涌了出来。
“这是啥?鱼籽?”刘翠翠凑过来看了一眼,撇了撇嘴,“这玩意儿黑乎乎的,能吃吗?腥气巴拉的。”
村民们也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东西看着就没什么食欲。在他们的认知里,鱼籽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林峰不理会众人的议论,他用灵泉水小心地清洗着鱼卵,然后加入少许精盐,用一种特殊的手法轻轻搅拌。整个过程,他的动作专注而优雅,仿佛不是在处理食材,而是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
片刻后,他用一个小勺子,舀起一勺处理好的鱼子酱,递到村长林海面前:“海叔,你尝尝。”
林海看着那黑亮的鱼籽,心里直犯嘀咕,但出于对林峰的信任,他还是迟疑地接过来,闭着眼睛送进嘴里。
下一秒,林海的眼睛猛地睁大,僵在了原地。
一股难以形容的咸鲜风暴,瞬间在他的味蕾上炸开!那微小的颗粒在舌尖上轻轻破裂,释放出醇厚、复杂、带着淡淡奶香的海洋气息,没有一丝一毫的腥气,只有无尽的甘醇与回味。
“这……这……这是什么神仙味道!”林海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他看着碗里剩下的鱼子酱,眼神里充满了狂热,“这哪是鱼籽,这分明是金子!黑色的金子!”
就在这时,县里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冲进了村子,一路高喊:“林峰同志!林峰同志!省里来的加急电话!”
林峰接过电报,上面只有短短一行字。
“杜邦先生及省市考察团,明日抵达。——钱振国。”
林峰捏着电报,目光扫过眼前崭新的厂房、丰收的池塘,以及那碗能让世界为之疯狂的“黑色黄金”,嘴角缓缓勾起。
……
第二天,天色刚破晓,整个林家村联社就进入了一种近乎战备的状态。
新铺的石子路被冲洗得一尘不染,家家户户的窗户擦得能照出人影。刘翠翠的嗓门比往日高了八度,她带着她的“纪律纠察队”,像一群尽忠职守的母老虎,在村里来回巡视,连谁家晾的裤衩颜色不够鲜亮都要管上一管。
林峰家里,柳如烟正细心地为他整理着衣领。她今天特意换上了那件用真丝布料做的新衣裳,衬得她本就白皙的肌肤愈发温润如玉。只是那双整理衣领的手,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颤抖,泄露了她内心的紧张与激动。
“别担心,有我呢。”林峰握住她的手,入手一片温润。
柳如烟抬起头,看着丈夫沉静如水的眼眸,心中的纷乱顿时安定下来。她点了点头,嫣然一笑,那笑容,仿佛让整个屋子都亮堂了。
上午十点,村口的瞭望哨——几个半大的孩子,发疯似的跑回来,一边跑一边喊:“来了!来了!好多铁壳子车!”
话音未落,一阵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随即,一支由一辆黑色红旗轿车领头,后面跟着几辆军绿色吉普车的车队,平稳地行驶在崭新的石子路上,停在了加工厂前的空地上。
这阵仗,让早已等候在路旁的村民们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小汽车凑在一起。
车门打开,省农业厅的王厅长、外贸办的钱振国主任、县里的赵书记等人依次下车。他们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村庄,眼中都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惊讶。
最后,一个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法国男人在翻译的陪同下,从红旗轿车里走了出来。他正是杜邦先生。
杜邦的脸上带着商人的标准微笑,但那双蓝色的眼睛里,却透着审视与挑剔。他环顾四周,当看到平整的道路、干净的村容,以及那座风格独特的加工厂时,眉毛不经意地挑了一下,眼中的审视,悄然多了一丝真正的意外。
“钱,王,赵,看来你们为了迎接我,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杜邦用法语对钱振国等人说道,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
钱振国听着翻译的话,脸上有些尴尬,正要解释,一个跟在后面的年轻人却用中文小声嘀咕了一句:“哼,面子工程罢了,临时抱佛脚,也不知道底下藏着多少见不得人的东西。”
这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周围的人听见。说话的是外贸办的一个年轻翻译,叫孙淼,仗着自己懂外语,又是名牌大学毕业,一向眼高于顶,最看不起这些泥腿子。他觉得让杜邦这样的大商人来这种穷乡僻壤,简直是拉低了国家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