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老材料时代
作品:《给劣父割喉,我竟成白眼狼了?》 手术开始。
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除病变心脏。
每一步都困难重重,钙化的血管脆得跟薯片一样,稍微用力就会碎。
汤建明在旁边看得心惊胆战,好几次都想喊停。
但苏仁的手稳如泰山,每一刀都精准到毫米。
最关键的吻合开始了。
苏仁没有用传统的连续缝合,而是采用了一种间断螺旋缝合法。
这种方法从来没有人用过,因为太复杂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吻合口撕裂。
但苏仁的手就像装了定位系统,每一针都落在最合适的位置。
针线在他手里,就像活了一样,自动找到最佳路径。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苏仁的额头上全是汗,但手依然稳定。
汤建明已经看傻了,他做了二十年心外科,从来没见过这种缝合方式。
理论上这根本不可能成功,但苏仁硬是做到了。
四个小时后,最后一针落下。
“开放循环。”
苏仁的声音有些沙哑。
血液开始在新的心脏里流动,监护仪上的数字逐渐正常。
成功了。
一颗在别人看来必死无疑的心脏,被苏仁救活了。
汤建明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苏医生,你这个缝合法,简直是神迹。”
“我做了二十年手术,第一次知道还能这样缝。”
苏仁摘下口罩,脸色苍白。
“记录下所有数据,包括缝合角度、张力参数、血流速度。”
“这些都是我三天后需要的证据。”
汤建明这才明白,苏仁这是在拿命做实验。
他要用实际病例,去打王振国的脸。
手术室外,应雪已经哭成了泪人。
她母亲活下来了,而苏仁,刚下手术台就晕倒了。
过度疲劳加上伤势,他的身体已经到极限了。
陆景明第一时间安排人把他送到VIP病房,请最好的医生照顾。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南城医疗圈。
苏仁带伤完成心脏移植手术,创造了全新的缝合方式。
更劲爆的是,他要拿这个去挑战王振国。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三天后的好戏。
李生龙躲在办公室里,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
他已经给王振国那边通了气,把苏仁的所有资料都发了过去。
王振国的助手回复他,说王院士很重视,已经召集了十几个顶级专家,准备在研讨会上给苏仁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到时候苏仁在全国专家面前出丑,被逼退出医学界,建安的这个麻烦就彻底解决了。
想到这里,李生龙忍不住笑出了声。
第三天,帝都,安真医院。
这座华国最顶尖的医院今天格外热闹。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的就是参加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会。
但今年的研讨会有些特殊,因为所有人都听说了一个消息。
有个不知深浅的小医生,要来挑战王振国院士的学说。
会议室里早已坐满了人。
前排都是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就算是副主任,也只能挤边上。
他们低声讨论着那个叫苏仁的名字。
“才二十五,刚考下执业证。”
“还敢跟王院士杠,这胆子真不是一般的大。”
“年轻人就是不知收敛,一会儿有热闹可看了。”
主席台上,王振国正坐在中间。
七十岁的年纪,头白了大半,看起来精神却很足,目光很直接。
他左边是安真医院的院长,右边坐着几个医学会副会长。
如此阵容,压得场子气氛很足。
钱文涛守在王振国身后,眼里藏着点得意。
三天前在南城丢了面子,今天他打定主意要让苏仁也尝点滋味。
他早已准备了一堆刁钻问题,想让苏仁直接说不出话。
只要在这么多专家眼前让苏仁失误,那他以后都别想抬头了。
这个时候,会议室的门被人推开。
所有人的注意力一起转了过去。
苏仁走进来。
他穿了最普通的白大褂,左臂打着绷带,面色不太有血色。
就这样的一个人,看上去还很单薄,却要来面对整个医学界的权威。
会场响起一阵议论。
“就这?没看出有啥特别的。”
“听说在南城做了几台手术就开始飘了。”
“等王院士开口,他肯定坚持不了几句。”
王振国目光扫过他,神色间多了点不耐。
“小苏,你来了。”
他说得很轻松,像老前辈在跟小辈寒暄。
“既然到了,就坐下吧。”
他点了点最后一排的犄角,这是常让实习生坐的地方,最不起眼的区角。
这一指摆明了,就是把人当小角色看。
苏仁扫了一眼,嘴角带了点笑意。
“王院士,我今天不是来听课的。”
“我是来讲课的。”
这话一出口,四周一时间安静了。
二十五岁的医生想给这些在坐的前辈们讲课,气氛微妙起来。
王振国的脸色也沉了几分。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在坐的这些,都是业界有头有脸的人,你觉得你凭什么讲课?”
苏仁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资料。
“这是我这三天整理的数据。”
“包括梅奥诊所最新的一百二十例胆肠瘘手术记录。”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八十例对照实验数据。”
“克利夫兰诊所的创新术式统计分析。”
“还有我前天亲自完成的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完整记录。”
他把资料放在桌上。
“这些数据都证明了一件事。”
“王院士您五年前的理论,已经被淘汰了。”
会议室里瞬间炸了锅。
这小子真的是不要命了,竟然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王振国的理论被淘汰了。
王振国拍案而起。
“放肆!”
“你以为拿着几份国外的资料,就能否定我的理论?”
“我的理论是经过上万例临床验证的,岂是你这种毛头小子能质疑的。”
苏仁依然很平静。
“上万例?王院士,您能告诉我,这上万例中,有多少是最近三年的病例吗。”
王振国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答不上来。
“我查过了,您的理论验证,百分之九十都是五年前的数据。”
“而最近三年,医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材料、新的器械、新的药物层出不穷。”
“您的理论是基于五年前的技术水平制定的,现在当然不适用了。”
钱文涛站出来反驳。
“胡说八道,医学的基本原理是不会变的。”
“王院士的理论是基于人体生理结构,这难道也会变吗。”
苏仁转头看向他。
“钱副主任,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可降解缝合线吗。”
钱文涛愣了一下。
“当然知道,但这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苏仁打开资料,翻到其中一页。
“传统的缝合线,需要考虑排异反应和疤痕组织增生。”
“所以王院士的理论强调要精确对位,减少缝线用量。”
“但新型的生物可降解缝合线,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它可以在体内自动降解,不会产生排异,也不会形成疤痕。”
“所以我们可以用更多的缝线,采用更复杂的缝合方式,来保证愈合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克里斯蒂安教授的张力性愈合理论能够成功。”
“因为他用的是新材料,而王院士的理论,还停留在老材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