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发财改命的机会

作品:《重生80:断亲后,全村看着我天天吃肉

    赵喜年直愣愣的看着赵德柱。


    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问道。


    “村长!谁能救我儿子!乡里的关系吗?您直说,需要多少钱打点,花多少钱我都认!”


    看到对方会错意,赵德柱摇头回道。


    “严肃处理你家那两个孩子,这是乡长的意思,乡里还能有什么关系比乡长更硬?”


    赵喜年脑袋发蒙,继续问道。


    “难不成是县里的领导?行吧,为了儿子,砸锅卖铁这人也得救!”


    赵德柱一脸无奈。


    “这事找领导没有用,我让你找的不是别人,正是赵满仓!”


    赵喜年当场傻眼。


    “赵满仓?村长您是不是急糊涂了,这事连你都办不了,他赵满仓凭什么能办?”


    眼看赵喜年蠢到无可救药,半天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赵德柱索性也不绕弯子了。


    “老赵啊,这事涉及到公共财产,而且乡长已经介入,我们内部没人敢徇私舞弊,眼下除非求陈哲买下这些花,改变案子的性质,不然神仙难救啊!”


    赵喜年懵懵懂懂的点着头。


    “我明白您的意思,那些破花当初种在赵家村,属于村里的财产,可一旦成为陈哲的私有财产后,性质就变了,我儿子顶多罚点款,连监狱都不用蹲!是这个意思吧?”


    赵德柱严肃回道。


    “就是这个道理!几朵花,赔他们几块钱足够了,这花是从赵满仓手里流出来的,也是他送给陈哲的,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你去求求情,满仓会同意的!”


    一听到自己要去向赵满仓那个逆子求情。


    赵喜年不禁在心中暗骂。


    老子向儿子求情。


    真他娘的倒反天罡了!


    虽心有不甘,但为了两个儿子,还是满口答应下来。


    次日上午。


    山河村大队办公室。


    胡振华和几名村领导干部正开会研究新政策。


    作为试点村,对于乡里的部署,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咱们村的优秀村民赵满仓,已经签完了承包制的合同,等他的土地合同交到我们手上,咱们便可以开展下一步工作了。”


    胡振华说完,一声长叹。


    这次的任务足以代表乡里对山河村的重视。


    正因如此,能否交出满意的答卷,才是问题的关键。


    可赵满仓刚来山河村,家里一共两口人。


    实际的劳动力只有他一个。


    因此他就算拼了命,没日没夜的种田,也不可能创造出太大的效益,毕竟人的力气是有限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


    一旦乡里看到赵满仓这边的成效不明显。


    很容易撤销山河村的试点。


    到时候好事也变成了坏事。


    这时,有村干部举手提问。


    “胡村长,赵满仓所承包的土地面积,是否设限?”


    胡振华摇头。


    “乡里的意思是,不设限,所以我让他想种多少地,随便填。”


    村干部顿时大惊失色。


    “不行啊村长,这么搞下去,要出大事!万一赵满仓没有自知之明,胡乱多填几亩地,到时候耕地搁置,属于浪费行为,败坏的可是我们山河村的名声啊!”


    听完这话,胡振华的叹息声又加重了几分。


    现在是前有狼后有虎。


    这个差事仿佛怎么做都不对。


    无论如何也没法达到乡领导所要看到的效果。


    这可怎么办?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胡振华焦躁的喊了声进来。


    随后,只见赵满仓拿着签好的承包合同,走进了办公室。


    会议桌前的胡振华连忙起身。


    看到他手里的合同后,暗自祈祷,赵满仓啊赵满仓,你可要量力而行啊!


    这个亩数你要是敢乱填,到时候全村跟着你一起遭殃!


    “满仓来了!考虑的怎么样?打算承包几亩地尝试一下啊?”


    赵满仓放下合同,果断回道。


    “村长,我需要五十亩地。”


    胡振华当场愣在原地。


    一旁的村干部冷笑道。


    “胡村长,我没说错吧,说到底农民就是农民,一辈子的小农思想,一看到免费发地,恨不得把全村耕地的亩数都填上。”


    有人附和道。


    “哎!这次改革试点,我看是要毁在我们山河村了!五十亩,一个人?累死也种不完啊!开什么玩笑!”


    胡振华半天才缓过神,颤抖说道。


    “五……五十亩?满仓啊,我可提醒过你,咱这个地虽然不用你花钱买,但你要是浪费,荒置,村里可是有权惩罚你的!”


    赵满仓之所以这么有自信。


    是因为目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已经弊端明显。


    集体所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模式,严重挫伤了不少农民的积极性。


    大锅饭的结果无非是干多干少一个样。


    这就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村里的农民守着地,却无法致富,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饿肚子的情况。


    富裕乡虽然没到这种程度,但经过赵满仓几天的调查。


    他发现山河村除了极个别的懒汉,几乎没人喜欢现状。


    尤其是那些有理想的青壮年,他们憋着劲。


    巴不得来一场改革,让自己多劳多得。


    而赵满仓代表村里进行实验。


    不怕地多,就怕地少,不够给乡亲们分。


    赵满仓自信回道。


    “村长,乡长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咱们村,我必须得弄出点名堂,不然岂不是辜负人家了?我昨天思考了很久,靠我一个人种地,能力有限,结果肯定不好看……”


    胡振华浑身一颤,伸手打断了赵满仓。


    “满仓啊,你的意思是……”


    赵满仓幽幽回道。


    “咱们村乃至咱们乡,只有我拥有这次作为试点家庭的机会,为了村里的成绩,也为了村民的富裕,我决定只留一小块土地,剩下的分给其他有能力、想种地、并且相信新政策的村民!”


    此言一出,原本七嘴八舌的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


    刚才还在嘲讽赵满仓小农思想的村干部,当场红了脸。


    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赵满仓能有这样的格局和想法,让他始料未及。


    这事要是放在他自己身上,肯定不会把地分出去。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次的新政策,只要肯定,绝对能赚到钱。


    自己种地自己赚钱,能力不够就少要点地。


    多要地,不为自己,而是要分给村民?


    那不等于分钱吗!


    因为赵满仓的决定过于炸裂。


    足足过了半分钟,胡振华才逐渐缓过神。


    他瞪大双眼看着赵满仓。


    轻声问道。


    “满仓啊,你当真要把你们一家人发财改命的机会,让给全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