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利莫里亚与加牛洲

作品:《山海戒指

    这浮躁的星际旋涡让林安感到窒息的压抑,而林安的意识,如同一条溯流而上的鱼,逐渐从时空虚界那光怪陆离、充满混沌信息流的深层“水域”挣脱出来。


    结婴所需的最后一环——那能锚定飘摇神魂、洞悉命轮轨迹的“宿命通”神法真意,终于在历经无数时空忆泡的冲刷与磨砺后,厚积薄发,无形的刻刀刻画着那碎‘伪婴’后的神魂,于他元神核心逐渐显露出一抹金色的轮廓。


    奥陌陌构建的虚界之桥缓缓退隐,庞大的信息洪流开始沉淀。他遵循着识海中奥陌陌给予的坐标引导,穿过了某个空间节点隐蔽、灵炁异常和谐的“屏障”。前一秒还是喧嚣的星际集市,下一秒,景象骤变。


    汹涌的潮声伴随着充满灵气的湿润海风扑面而来。一座巨大的岛屿悬浮在蔚蓝的海面之上,岛屿边缘是苍翠欲滴、形态奇异的植物群落,散发出令人心神澄澈的光芒。


    整座岛屿被一层若有若无、闪烁着淡金色光辉的柔和能量场笼罩着——这便是伏羲圣尊在帝俊时代后期,倾力打造的隐居型精神圣地:利莫里亚。


    在帝俊治下混乱不堪的地星宇宙中,利莫里亚仿佛是一滴凝固在喧嚣之外的古玉,遗世独立,流淌着永恒寂静的智慧之泉。


    林安脚踏上坚实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他顿觉一股清凉温润的灵机从地脉深处涌入脚心,顺着脊柱蔓延全身。这里的能量频率与之前参透佛门金刚神通时感应到的、来自遥远土星的一丝本源频率遥遥呼应,和谐共鸣。


    此岛外围是一片近乎原始的丛林,散发着蓬勃生机,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空气中那股无处不在的混乱侵蚀感骤然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凝、厚重,甚至带着一丝哀伤的古意。踏入丛林深处,林安便明白奥陌陌为何会将他引至此地。


    核心处是一座线条柔和却又极具几何美感的白玉之城——金城。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伏羲时代的古意、一种奇异的流线型未来感以及玛雅阶梯金字塔的庄严元素。


    城市并不喧嚣,街道整洁,空气中漂浮着肉眼可见的、如同金色尘埃般的精神光点,如同亘古以来的思念在此沉淀结晶。城墙边缘,隐约可见一些扭曲蠕动的空间波纹,那是以伏羲大神通布下的护持结界,隔绝着外界疯狂的侵蚀。


    在金城的中心广场有一座巨大的神树遗迹——建木的分支之一。树下的广场上,无数身着利莫里亚特色流云纹饰长袍的男女老少正席地而坐,他们面容宁静祥和,周身流淌着纯净的精神力波动,如溪流般交汇、共振,形成一片温和的精神力场域。


    场域中心,一位须发皆白、道骨仙风的老者,正在讲述《归藏易》中关于“阴阳相薄、感而遂通”的自然衍化之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递到每个角落,化作无数玄奥的道韵灵符,在空气中若隐若现地飞舞,引动听众体内道则共鸣。


    在广场另一侧市集旁的一片宽阔平台上,一名满头银发的老妪,身边悬浮着无数由纯粹精神力构成的、极尽繁复的星轨仪模型。她指尖引导,那些模型快速旋转、组合、分离,每一次推演都伴随着空间轻微的涟漪和一阵悠扬如实质的音律。


    她在“计算”——以精神演算替代了昔日的机械与石板。当某个复杂构型被完美推演出来时,老妪浑浊的眼中焕发出明亮神采,周围玛雅人向她投去敬意的目光。那是精神的升华,文明的智慧在另一种维度结晶。


    林安悄然融入其中。玄阳神族的道统本就讲究精神与物质并行不悖,此刻身处这纯粹的精神海洋中,他感到自己金刚神通所淬炼的肉身,每一寸骨血似乎都在这安宁与深邃的道韵浸润下,变得更加纯粹坚韧。而他那渴望凝结元婴、却因外界干扰而略显浮躁的神魂,也在这灵脉节点与伏羲道则的洗涤下,如明镜般渐渐拂去尘埃,愈发清晰地映照出自身的本源。


    他注意到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特殊的存在。他们身材高挑,额上有着复杂的水滴或星辰状的能量天然纹路,眼神清澈深邃,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沧桑与坚韧。他们的精神波动更为内敛,修炼方式既有融入道场的和谐共振,也有独自构建能量回路、模拟运算,像是在尝试将某种科技逻辑融入这灵性修行之中。


    他们居民主体是玛雅人。但并非刻板印象中的祭祀丛林古民。他们身上穿着结合了传统棉麻织物与柔韧生物材料的简洁服饰,佩戴着镶嵌有发出微光的奇特晶石的饰品。


    林安安静地观察着。一个年轻的玛雅男子,显然正经历某种关隘。他尝试构建一个用于引导能量的微缩力场模型,指尖划过之处,留下蓝色的、几何线条般的能量轨迹,然而那轨迹频频断裂紊乱。他眉头紧锁,额头渗出汗珠,眼中充满了对自己“落后”的沮丧,以及对那复杂却似乎被抛弃了的科技旧梦的痛苦回响。这种挣扎之痛,清晰地透过其周身微微震荡的精神波动传递出来。


    “执着于失去的砂砾,便看不见手中捧着的珍珠。”一个温和的女声在年轻人身边响起。那是一位年长的玛雅女性,她的气质沉稳如山岳,周身既有精神力的光晕,也隐含着对能量精确操控的底蕴。


    她伸出布满智慧纹路的手,轻轻按在年轻人构筑紊乱的几何模型中心的一处关键节点上。没有强行灌输能量,也没有粗暴干扰。


    只见她指间流淌出一丝柔和而精准的精神力,如微风拂柳般,轻轻拨正了那关键节点能量流转的细微偏差。整个即将崩解的模型骤然稳定下来,几何线条瞬间变得和谐流畅,散发出稳定的淡蓝色光辉。


    “孩子,”老妇人声音平和,“我们从星辰坠落,从辉煌跌入尘埃。这痛苦是真实的烙印。但伏羲圣尊的灵性之道,并非否弃我们过往的智慧,而是要它放下‘工具’的沉重外衣,去触碰它最核心的本质——那源自星辰、源自宇宙本身的规则韵律。


    你的建模,不是无用,而是尚未摆脱对‘器物’的依赖。看…”她引导着年轻人的精神力,“这力场的稳定,需要的不是外部装置的能量泵,而是你的心念是否如天穹般恒定不移?你的计算推演,要计算的不是冰冷的回路,而是自身心灵与这方天地灵脉合一的‘频率’。”


    “放下‘架子’,”她注视着年轻人困惑渐消、涌起一丝明悟的眼睛,“不是沉沦,不是投降。而是承认现实的深渊,然后……才能在这深渊之底,找到那颗唯一能救赎我们、让我们再次攀向光明的种子。


    那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潜力,与这道则世界的共鸣。伏羲圣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这条路,需要我们每一个玛雅人,用自己的双手,攀爬出来!”


    她的声音不高,却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年轻男子内心的迷雾。他脸上痛苦和沮丧的神情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与虔诚。


    他闭上眼睛,不再专注于那外显的几何模型,而是将全部心神沉入对那片稳定光辉的感受之中,去体会那份由内而生的、意念与灵能交融的感觉。


    周围几个同样在旁观的玛雅人,眼中也流露出深切的认同与思索。这种“痛苦的逆转”,正是整个玛雅文明面临的命运挑战。


    一座高耸的精神观想塔下,数十名玛雅人盘膝冥想。他们头顶上空,并非虚拟的星辰,而是由纯粹的精神力汇聚、牵引外界能量构成的一个缓缓旋转的微型三维能量矩阵——金字塔!


    与外界那些混乱无序的建筑不同,这座纯粹由能量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完美、透亮,散发着纯粹而稳定的光辉,沟通着某种浩渺的宇宙秩序。他们在用精神复刻、参悟金字塔的核心结构,从中汲取规则之力,滋养自身灵魂。


    林安在利莫里亚岛上修行了半年。每日于建木下聆听古老易理,于海边感受潮汐能量涨落与体内气血运行的呼应,于玛雅人坚韧而充满探索精神的修行氛围中,体悟“道”无处不在——既在极致的静默之中,也在艰难的适应与创造之间。


    他看到一群年轻人围绕着几个被拆解的地精科技引擎和能量核心。他们不是野蛮破坏或粗暴使用,而是将双手覆于其上,闭目凝神。指尖有微弱的金色精神力流渗透进冰冷的钢铁,如同流水般梳理其内部混乱的能量脉络。


    他甚至看到了玛雅人如何将曾经依赖的精密仪器思维,转化为对自身心神入微之操控;如何将机械的能量流转逻辑,升华为对宇宙生灭韵律的直觉把握。


    片刻后,那些原本发出刺耳杂音的引擎核心,竟奇迹般地恢复了稳定运转,发出低沉和谐的嗡鸣。他们脸上露出满足而虔诚的笑容。对他们而言,修理这些科技造物就是一场与“器物之灵”沟通的宏大修行仪式。


    这种将“科技思维”——精密、逻辑、结构——彻底内化为“精神修行”手段的文明进程,超越了单纯的“使用”或“摒弃”,达到了某种“理解其道,超越其形”的和谐境界。林安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一种历经巨大伤痛后重生的坚韧与澄澈。


    这是一个文明从物质重轭下挣脱,努力在精神荒野上开辟道路的真实过程。他们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磕磕绊绊,甚至带着昔日的伤痕,但那蜕变的光芒,已在部分先行者身上闪耀。


    伏羲圣尊……这便是您于文明灰烬中播下的火种吗?一种……从器物之精义升华至灵魂之道的“道”?


    林安没有打扰任何人。他在城市边缘寻得一处僻静的石台,背靠着一株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古树。石台上天然形成的纹理宛如天地运行的轨迹。林安将一部分意识沉入识海,观照自身伪婴碎裂后‘鼓动’的元丹。


    同时,他另一部分意识则如同触须般延伸出去,轻柔地融入这片奇异的氛围,感受着玛雅人以精神力编织“理”,以“理”构筑“法”,以“法”契合“道”的独特律动。


    这里的每一丝空气都浸透了伏羲的神念气息——那是历经沧海桑田、爱人宓妃永逝后的巨大哀伤,却已磨砺成一种支撑文明延续的浩瀚坚韧。


    空气中漂浮的金色精神尘埃,如同宓妃残留的仙灵之息,带着滋养万物的母性光辉。玛雅人那专注于器物之理的平和面容下,涌动着是对“道”近乎殉道般的求索热忱。


    时间此时似乎变得粘稠。林安的心神逐渐沉静。初入此地时的那种强烈虚无感,在玛雅人纯粹的精神践行中找到了某种真实的支点。他们不问归途,只专注脚下每一步的“理”,这不正是对抗宿命洪流的一种锚定吗?


    他识海中的‘元丹’似乎契合了这种坚韧“道心”的滋养。那些因认知冲击而产生的细微裂痕开始被一种朦胧但坚定的、无形无相的精神力缓缓弥合、加固。


    那不是力量的提升,而是认知的澄澈与神魂核心的凝实。一种玄之又玄的明悟在他心中滋生:宿命非线,而是一幅交织的网,能观其脉络,方能知晓自身所在,纵处激流心自有根。


    整整六个月,林安如石像般盘坐石台,与这片流淌着“理性道意”的圣地共鸣。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眸光深处虽依旧沉淀着沧桑,却多了一丝磐石般的定静。


    离开之日来临。林安站在利莫里亚高耸的海崖边缘,眺望大海远方翻涌的云雾深处。奥陌陌的提示信息早已烙印心间:“……在你离开后不久,玛雅人将随着伏羲圣尊最后进入了地心世界。”


    海风带着利莫里亚特有的、能洗涤神魂的湿润灵气拂过脸颊。林安心中没有惋惜,反而升腾起一股强烈的、难以言喻的庆幸,如同拨云见日。


    “他们不是失败者。”林安对着无尽的海天,又仿佛是对自己说,声音沉稳而坚定,“陨落星辰的残骸,投入这灵性熔炉,最终熔铸的,必将是脱胎换骨的圣剑。


    不是弃子……不,绝不是。他们是求道者!是在命运绝壁之上,用血泪和智慧硬生生凿出了通天石阶的求道者!”他仿佛看到了那群玛雅人,一份沉重的敬意与不屈的韧性。


    离开利莫里亚那片精神的净土,林安并未感到茫然。岛屿西侧,隔着不算太过宽阔的蔚蓝海域,便是传说中的辽阔大陆——加牛洲北部。


    这里是他在数次时空探索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尤其在殷商先民跨越地星遥远海域、披荆斩棘而来并融入此地的悲壮历程中,窥见过其一鳞半爪的原始风貌。


    空间移动的光影模糊了海天的界限。当林安再次脚踏实地时,眼前已是一片苍茫原始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参天的巨木覆盖着连绵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在宽阔的谷地间奔流,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生命灵气与尚未被外来强横文明完全侵蚀的、属于本土的强大原始野性。


    这是他曾经在时空切片中目睹的、共工护送妲己元灵抵达“新家”后那荒凉世界的繁华前章。


    “加牛洲……”林安行走在苍莽的林间,感受着脚下这片古老大陆厚重的脉动。之前他作为旁观者,看到的是殷商遗民如何在这片蛮荒大地上挣扎求存,如何将华夏文明的火种艰难传播,最终“共尊华夏”,形成了一个遥远的精神故土。


    然而,这一次,在火星苦修、掌握金刚神通,并于利莫里亚深化了对本源认知之后,在奥陌陌开启的更深层时空虚界权限下,一段更为久远厚重的历史卷轴,在他识海中徐徐展开。一段被后世彻底遗忘甚至篡改的“前传”!


    他“看”到的第一幕,便是一股深沉的历史悲怆与回归的渴望。


    莽莽苍苍的原野,参天古木如同撑天的巨柱,云雾缭绕其间,散发出原始的生命力。大地之上,行走着体魄强健、周身流淌着蛮荒气息的半兽族群,它们是这片大陆彼时真正的主人。


    裂云穿石的啸声、沉重的踏步声,构成背景的原始乐章。然而,就在这属于“先族”的领地边缘,一些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身影出现了。


    那是一群人。


    他们人数不多,衣饰残破,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风霜和惊魂未定的惶然,但眼神深处却燃烧着一种无法熄灭的、名为“故土之根”的火焰。他们的身上,残留着亚特兰蒂斯崩塌前高度文明所特有的某种灵气烙印,以及一种与神州本源相通的气息。


    他走到一处高岗,目光扫过下方一片依山傍水、规模不小、带有明显农耕痕迹的人类聚居地。那村寨的布局风格,带着一种奇特的熟悉感:不是纯粹的自然搭建,其格局隐约有某种阵法流转的规律,村中心矗立着一种造型古朴、犹如龟蛇缠绕的石柱图腾。这风格,是亚特兰蒂斯大陆沉没前帝俊建立的“分舵”,用来传播文明、留种、监视外族的据点,何其相似!


    “原来如此……”林安心神剧震,“加牛洲上古的第一批真正的人类移民,并非殷商遗民!而是……在帝俊的时代,从那个沉没在冰冷大洋深处的文明源头——亚特兰蒂斯转移出来的华夏神州族群!”


    这段尘封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入他的意识:


    “是她们……”林安元神微震,一段由无数切片信息汇聚的认知涌入心间,“帝柱斯背叛,外族入侵,祖耶神尊倒戈,亚特兰蒂斯陆沉……山海九州鼎崩,本源动摇,帝神沉睡……为了留存火种,为了避开犹神教的追剿与罗洲那被‘电性文明’控制的混乱旋涡,他们……这支亚特兰蒂斯的幸存者,穿越了无尽波涛与险阻,抵达了这片尚被强大半兽族占据的边荒大陆——加牛洲!”


    他“听”不见他们的对话,却能感受到那股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领头的是一个面容坚毅、手持石斧的中年男人,他的肩膀上用兽筋牢牢绑着一块断裂的玉石板,上面隐约可见简化而玄奥的符文——那是传承自伏羲圣尊、最初始的结绳记事与爻卦痕迹的混合体。


    “阿父,我们还会回去吗?”一个幼童仰头问,声音带着时空的模糊。


    男人蹲下,粗糙的大手抚摸孩童的头,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那是海的方向,也是故土沉没的方向,声音低沉却异常坚定:“回?家……在心里。伏羲圣尊说过,人族的火种,散落在哪儿,哪儿就是薪火的起点。活下去,把火传下去……终有一天,薪火会照亮回去的路。记住这片土地,记住我们是神州·有熊氏的遗民!”


    林安的心绪仿佛被狠狠撞击了一下。有熊氏!少典、黄帝所属的氏族!原来帝俊主导的、跨越无垠大海的第二次艰辛迁徙,承载着的是这样惨烈背景下的逃生与传承!


    他们带着神州的名号,背负着亚特兰蒂斯最后的荣光与伤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顽强地扎下了第一根属于人族的、脆弱的根系。这些坚韧的先民,正是后世广袤新大陆上,印第安人口口相传的“远古祖先”。


    时间尺度在虚界中模糊地推进。半兽族的领地意识极强,对新来的“无毛族”充满敌意与轻蔑。最初的生存,是在夹缝中挣扎。


    林安看到人族的聚落小心翼翼地建在河边、山洞,他们采集、渔猎,用亚特兰蒂斯带来的残片知识辨识草药、打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艰难地对抗着自然和异族。他们向伏羲圣尊的塑像祈祷(那塑像粗糙,却因信仰而凝聚着一丝微光),祈祷智慧的指引和族群的存续。


    直到一股新的、气质截然不同的力量涌入这片大陆。


    天际划来几道流线型的、材质非金非木的奇特飞行舟。降落的不是凶神恶煞的星际战士,而是一群身着素净服饰、神情专注甚至带着谦逊的“人”。他们的体态修长,眸子里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和对万物的好奇。玛雅人!来自被神罚摧毁、最终选择了纯精神进化道路的火星遗民!


    林安立刻感受到帝俊的意志在虚界中泛起的涟漪。作为地星管理者,帝俊的“目光”投注到了这里。玛雅人的领袖面见了人族聚落的长老,没有盛气凌人,没有科技碾压的傲慢,而是以一种平等交流、虚心求教的姿态。


    “我们失去了家园,我们渴望学习地星万法自然的和谐之道,了解生命本源的精神共鸣。请允许我们在这片土地栖息,分享彼此的智慧。”


    这一举动,无疑与帝俊心目中理想的、包容性的文明融合相契合。帝俊的精神烙印在虚界中传下无声的谕令:引导、合作,观察。


    林安作为旁观者,清晰地看到人族长老眼中的惊讶与一丝释然。面对同样失去故土、却不失尊严的文明,戒备之心在真诚的交流下消融。玛雅人展示了他们对星图、对自然韵律、对几何结构的惊人理解。


    人族则向他们传授了辨识此地特有动植物、与自然精灵共存的原始智慧,以及亚特兰蒂斯残存的、涉及灵气与基础的符阵知识。这种放下过去荣光、完全拥抱学习新世界的心态,赢得了帝俊更深的认可。


    很快,第三股力量也接踵而至。部分自利莫里亚岛撤离的精英,携带着伏羲圣尊亲传的部分精神传承以及对“太阴”、“太阳”能量更精微的理解,也抵达了加牛洲北部。


    一个奇异的文明融合试验场在加牛洲悄然成形。


    北部的海岸线,人族和利莫里亚人融合的聚落开始扩大。他们利用伏羲带来的精神共鸣法门沟通自然之灵,借用玛雅人的几何知识优化聚落的防护能量场,发展出一种注重内在精神修炼与天地能量感应的独特体系。


    而在南部较温暖的区域,玛雅人与当地融入更好的人族部落深度合作。利莫里亚的精神修行体系,竟与玛雅人追求内在精神能量化、寻求宇宙频率共鸣的理念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利莫里亚传承中关于“灵性之光”、“心念构筑”的部分,与玛雅人对高维能量结构、数学本质的洞见,仿佛钥匙与锁孔,完美契合。


    “共鸣……频率……精神即能量,能量可塑形……”林安的宿命通感知悄然运转,他仿佛“听”到了这片大陆上空,弥漫着一种新的、混合的精神能量“频率”,既非纯然的洪荒,也不是冰冷的科技,而是两者的精粹在激荡、融合,孕育着新的可能。


    随后,林安目睹了一项足以改变地星能量景观的巨大工程的启动——金字塔的建造。


    玛雅人选定了一片能量节点汇聚的平原。没有奴隶的皮鞭,没有悲泣的哭声。参与建造的,有玛雅人熟练运用灵能精确操控巨石切割与悬浮的“工程师”;有掌握伏羲《归藏易》简易推演、能辨识地脉走向和阴阳节点的人族“地理师”;有利莫里亚人中的精神“共鸣者”,负责安抚大地之灵,沟通土石元素,让工程更加顺遂自然。三者协作,效率惊人,且整个过程充满了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仪式感。


    夕阳的金辉洒在初具规模的巨石基座上,玛雅领袖站在高处,指尖流淌着淡蓝色的光流,勾勒着复杂的立体几何模型。他向周围的人族和利莫里亚人代表解释着:


    “请看,此塔非为纪念,亦非陵寝。它是‘钥匙’,是‘聚焦之点’。”他的声音通过精神共鸣传递,清晰而玄奥,“在我们的母星(火星),虽已死寂,但其核心深处,仍有一缕‘菱形星核’的残辉被禁锢。它是最纯粹的高维‘形意’能量结晶,直接作用于生命本源,能滋养神魂,激发灵智,于我等精神进化之路至关重要。”


    林安意识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菱形能量!”


    “此塔之形,”玛雅领袖继续道,双手虚引,庞大的能量模型在空中幻化,“取其‘三角稳固’,‘方柱通天’,尖端直指火星在其轨道周期中与地星能量通道最稳定的那一点‘空穴’。


    我们将收集地星无处不在的‘星辰以太能’,通过塔内核心铭刻的‘宇弦谐振符阵’,将其结构改造、提纯、凝聚成我们所需的、可直接沟通那‘火星菱形星核’残辉的定向共鸣波束!”


    林安元神震动,宿命通的金色光纹闪烁不已。他瞬间明白了:这不仅是采集能量!这是一个跨越星际空间的巨型能量通道工程!玛雅人是在地星上建造了一座强大的定向能量发射塔/接收塔!


    “当此塔建成,‘共频之刻’到来之时,”玛雅领袖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向往与坚定,“我们将以此为节点,将地星汇聚改造后的‘菱形共振能量’精准投射回火星‘星核囚笼’。


    这股能量如同钥匙,将逐步削弱束缚,唤醒星核残辉。同时,星核残辉亦会将其蕴藏的无上精神本源之力,通过这条通道,反向输送到此塔,滋养此地,并尝试……修复火星的时空伤痕!”他指向天空,那遥不可及的红色星辰。


    人族长老惊叹,利莫里亚精神共鸣者则面露喜悦。利莫里亚的传承核心就是精神与能量的共鸣转化,玛雅人的计划完美契合了他们的道路!三方的合作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