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想分家

作品:《替妹当童养媳?小农女逃荒杀疯了

    他没忍住,给了马石头一脚。


    “你踏马是个傻的啊,不知道去你爹娘屋里搭个小床?”


    亲爹娘,挤挤咋了?


    半夜睡不着就和他们絮叨絮叨,这些年老两口怎么偏心,问问他们亏不亏心?


    马石头身板可比钱串子壮实多了,所以这一脚下去,他晃悠都没晃悠的。


    只是依旧低垂着脑袋,也不反驳。


    秋十六看着他,知道石头也不是个真软弱没主意的。


    “你现在什么想法?”


    他直接问。


    马石头这才抬起头,沉声道:“我想分家。”


    钱串子脱口而出:“你脑子真坏了?还没成亲就分家,以后谁给你娶媳妇。”


    这就是他们兄弟了,第一时间反应不是分家不孝,名声不好,而是还没成亲就分家,没占够好处,吃亏了。


    秋十六倒是想着可行性,他现在是村长了,主持个分家还真没什么问题。


    要是关老爷子在,会想着全一家和和睦睦,锅烂在肉里。


    老一辈子的人,总想着要个家和万事兴。


    可不是在一起,就能和的。


    “你想好了?”


    马石头抿抿嘴:“嗯,今年要不是水灾,家里是要准备说亲,不是给我,给老六。”


    “我娘给木头相中了我舅舅的闺女,说是表兄妹,以后就更亲近。”


    “我爹说,不是家里偏心,是木头和表妹更投缘,我名声不好,不好说媳妇,不能为了我耽误后面的弟弟们。”


    钱串子和秋十六脸色都不太好看。


    屁的不偏心,就是银钱要先给别的儿子用,不在乎马石头这个儿子。


    “后来逃荒,他们应该钱用没了,这下好了,木头也娶不着媳妇了。”


    马石头咧嘴笑了笑,但一点高兴意思都没有。


    “我想着,现在一穷二白的,家里还要缓三四年,可能才有存项,到时候不仅老六岁数大,老七也该娶媳妇了。”


    “爹娘向来疼老七,只怕更不会想着我了。”


    “既然靠着家里是不能给我娶媳妇了,我还不如分出来。”


    “我自个攒钱,跟着十六干,说不准就有钱娶媳妇了。”


    马石头对家里人是憨厚了点,但他不傻。


    他更不想打一辈子光棍,是想娶个媳妇过日子,再有个一儿半女的,生活才有盼头。


    钱串子听完,也不劝了。


    这么算,似乎是分家更好。


    秋十六叹息一声:“你分家,想要些什么?”


    “朝廷给我的地,能分出来就行。”马石头挠头:“钱财粮食啥的,家里都没有。”


    还真是,钱都花光了。


    粮食现在是集体的,马石头分出来就能去关老爷子那里登记领,还真省事不少。


    “房子呢?”钱串子问。


    “那房子不可能分我了,我出来这几天抓紧,再盖一个,到时候你们都得来给我帮忙。”


    马石头理直气壮。


    钱串子气笑了,指使起他们兄弟几个,倒是一点不客气。


    马石头又看秋十六:“还得村长给我走后门,把地要出来,最好得有三四亩的肥田。”


    这还真是,兄弟当上村长后,走后门都方便了。


    要管事的是关老爷子,马石头还得想着送礼,想着用什么话得了关老爷子同情,让他愿意帮他要些肥田。


    秋十六拍了拍他肩膀:“行吧。”


    “先去我家吃饭,明天卖货回来,办这事。”


    马石头真没客气,跟着去了秋家,他是真饿啊。


    钱串子倒是回家了,想着还好爹娘就他一个儿子,不然他也得跟兄弟们又争又抢的。


    这年头,儿子多了也不稀罕啊。


    都这么晚了,秋十六当然不能折腾老太太,他自个生火做饭。


    钱串子吃了烤红薯,野菜,也没回家,跟着秋十六睡一铺炕。


    还有白浔,他睡眠本来就浅,有人进来,他就醒了。


    然后一晚上没睡好,一股子脚臭味,传遍整个屋子,后半夜钱串子还打呼噜。


    白浔无奈,第二天挂着俩黑眼圈。


    秋十六他们早早就出发了,直奔郡城去。


    有了卖罐子的经验,几个人摸清楚郡城摆摊的规矩,找了一条卖菜蔬、鸡蛋、肉的街摆摊。


    “野菜,新鲜的野菜,六文钱一大把,十文钱两把,拿回去做饺子馅、做包子,都香喷喷嘞!”


    “柴火,三文钱一大捆!”


    “沙棘果,能止咳,家里孩子咳嗽总不好,吃它准没错。”


    秋十六带头吆喝,汉子们声音响亮,还真吸引了不少目光来看。


    出乎意料,真有人买野菜吃。


    现在还没完全入冬,菜蔬还没特别稀缺,但野菜嘛,味道总是不一样。


    有的富贵人家,偶尔就想换换口味。


    木柴也有人买。


    听客人们说,秋十六他们才知道,郡城有专门卖木柴的,每次都在城门口附近,他们要走老远了。


    木柴买的多的,一下要六七捆,人家拿不了,秋十六就安排人送。


    等人走了,他一拍脑门。


    真是傻了!


    快要入冬了,他们存木柴,城里人更要存,城里人就算有钱,也不能天天烧炭,做饭也烧炭吧?


    他们柴火弄少了,回去就让那些半大小子们,继续砍柴!


    虽然一大捆柴,才卖三文钱,但这是没本的买卖,拉进城里就赚钱!


    秋十六是找了布头,上面摊开放着不太新鲜的野菜,旁边是一捆捆新鲜的,对比特别明显。


    别人问,他就说。


    “新鲜的一捆六文,这边的便宜,五文钱三斤。”


    有讲究吃食的,肯定就买新鲜的,但有节省的婶子就稀罕这种不新鲜的,便宜啊,吃起来也是差不多味道。


    婶子们还在里头挑挑拣拣,秋十六也不拦着。


    于是,一上午生意还不错。


    就是那沙棘果,无人问津。


    人家本地人还真认识这种果子,都知道酸的不行,没人吃。


    还有人劝秋十六想赚钱也不能这样,年年烂树上的东西拿出来卖。


    秋十六只能强调它能通便、止咳嗽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