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翻篇

作品:《苟秦

    第484章翻篇


    朝阳自龙门山东缓缓升起,将夏日的光芒播洒在夹山而建的伊阙关内,陈旧的关城上,杜郁背西山而立,直面那带着丝丝灼热的万丈光芒,然心头的阴霾却始终难以消散。)a§微°?趣±?小[§?说^?网¨ u÷免?°费£&阅?u?读2±


    中流的伊水绕城而过,反射着斑驳刺目的光芒,看得杜郁一阵恍惚,直到耳边响起一道好奇的问话,方才回过神。


    “氏贼与晋兵已撤,总管为何仍然愁眉不展?”


    开口的是一名身材精壮丶面相敦厚的壮年秦将,此乃步兵校尉丶洛阳营将马楚,是杜郁旧人,受其提拔,数年之内,从基层牛马走一步步成为秦国的中级将领,是杜郁的得力部属。


    此番坚守伊阙,杜郁虽亲自引兵坐镇,但临阵指挥丶守城作战却是马楚在负责,尽力尽命,厥有战功。


    此时,迎着马楚疑惑的目光,杜郁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反问道:“此次与符氏交手,


    我军伤亡如何?”


    “阵亡两百一十七人,伤亡共计六百馀人,峙一月,挫其图谋,这个伤亡不算大!


    ”马楚汇报道。


    “从去冬到今夏,此番已是我洛阳兵马与符氏第二次交手了,以你之见,倘符生全力进攻,我军能否拒之?”杜郁又问。


    陆陆续续的,杜郁一共组织了三千秦卒,驻守伊阙,生抗符生军。作为守方,又占据地理优势,这么多人马不算少了,尤其在普军也不多的情况下。


    但需知道的是,杜郁这三千秦卒,久经训练,堪称精锐的只有千把来人,剩下的严格来说,属于屯防营下属农民,虽有基本的军事组织与训练,但战斗素质是堪忧的。


    过去两三年间,杜郁在洛阳的屯田生产经营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反而是军事武装,


    与之相比,显得落后了。


    而这种差异,到了战场上,便是实实在在的战斗能力素质的差距。


    相较之下,荷氏虽然同样在种田,但其内核部众,从来没有放松过军事训练与武装,


    甚至在符生的强制鞭策之下,比起过去更加严苛乃至疯狂,


    因此,生五千氏族精锐,先不说伊阙能否打得下,至少战斗中表现出的面貌,足以让杜郁察觉到其并未尽力。


    否则,杜郁早就采取二号方案,退防金墉城,集中所有力量坚守了。狐恋蚊学 勉废岳毒秦国在河洛布置的军力实在薄弱,负责局域又太大,地理位置又敏感,使得在很多方面,都力不从心。


    杜郁守伊阙,刘异在收缩军力丶西迁民户的同时,还要抵御符安那路氏军,洛阳丶金墉城更是最后的防线,安危大于一切,更需留精兵戌防.


    这些所有的压力,杜郁作为洛阳总管,此前都默默扛着,如马楚之类的部属将吏,则很难悉之。


    而面对杜郁的问题,马楚面露迟疑,沉思几许,方才坚定地表示道:“氏贼精悍善战,我等将士也不怕死,若是那些晋军,也参与进攻,或许最终抵挡不住,但我等绝不后退,定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已经是战后了,场面话没什么不敢说的,当然也有几分发自肺腑,马楚郑重地看着杜郁道:“伊阙背后就是洛阳,是我等将士亲人家园丶土地财产之所在,氏贼欲掠夺,唯有与之拼命!”


    听其言,杜郁哈哈大笑两声,看向马楚的目光中带着欣赏之意,笑道:“说的是,我们辛辛苦苦创建的家园,置办的产业,岂能任由氏贼糟塌?有尔等保家卫国,洛阳士民方得安宁!”


    然而,面上郑重勉励之馀,杜郁心头却是无限叹息,怅然不已::


    苟政有意择机放弃洛阳,这个决定仅限于少数秦国高层,而作为洛阳总管的杜郁,自然不可能瞒着。


    对此,杜郁既无力,也无奈。他一无法改变秦王的决定,二则对洛阳面临的形势处境洞若观火。


    洛阳虽有八关之险,但这显然不是什么久守之地,尤其在直面普燕两大势力的时候。


    过去几年的安宁,更多只是两国暂时无力顾及,无暇将精力放到洛阳罢了。


    而今,不过半年的时间,桓温仅仅两次策动荷氏这等爪牙北上,就给洛阳带来巨大的危机。


    就拿此次来说,但凡符生狠下心,抑或普军效死丶桓温增兵,杜郁就得退守洛阳,而伊洛之地,将任由氏贼晋军肆虐


    当桓太尉把注意力放到洛阳时,那么杜郁及其治下军民,也将长久地处在这种紧张与危机中。


    毕竟,普军若采取频繁的袭扰战术,洛阳秦军根本没有多少反制的实力与手段。


    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只有两个办法,


    要么从调兵,继续充实河南,加强洛阳守备实力。


    但这一点,无疑是苟政不可能采用的,徜若那样,只怕桓温做梦都能笑醒,秦国在洛阳屯越多兵马,对晋军破秦就越有利。25′[?4?}?看·?书?* §)更?新d最)??全¢


    甚至于,可以合理猜测,桓温同意符生撤军,就是为了带给秦国在洛阳方面的军事压力,诱使其向东增兵,以谋求在洛阳与秦军决战。


    不说一战破秦,也要大量歼灭其军力,削弱其国力,动摇其根基::


    当初汉赵刘曜为石勒所灭,不正是在洛阳决战中惨遭大败,精锐俱丧,刘曜本人还被生擒。


    对桓温来说,那等幸运与机遇或许难得,但若能把秦军拉到有利于已方的缺省战场上,而不直接去碰险要固的关河防线,总是值得尝试。


    只可惜,不论桓太尉是否有那样的宏图大略丶通盘考量,秦国这边都决定:我不跟在洛阳玩!


    要玩,请来潼关丶武关,这里山高水险,更适合交流。


    以杜郁的见识,对于长安的考量,自然能够明白,从一个理性的角度,他甚至对这种冷静丶果决与舍得感到敬佩。


    但是,理解归理解,若要心甘情愿丶心平气和地执行,也没那么容易,毕竟心头难关难过。


    首先一点,洛阳若放弃了,不管什么原因,他这个“洛阳总管”就注定尴尬,攸关前途声望。


    其次,即便秦王英明洞察,体其功劳,回长安之后,依旧身高位,但他在洛阳数年建设之心血,也将毁于一旦了,不舍!


    最后便是洛阳的秦国军民了,尤其是那些屯成秦军,好不容易在洛阳置办了一些家当,尤其是田宅粮米,让他们舍弃这些,撤往弘农丶关中,这显然是一件容易引发民怨丶


    军怒,乃至动乱的事情。


    别说什么军事威胁丶战略战术,也别讲“存人失地”之类高屋建领的思想,他们只看得到自己的家人财产,看得到自己的土地屋宅


    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因为一些虚无缥缈丶危言耸听的猜测与顾虑,去当难民?这是正常人干得出来的事?


    就拿马楚这个步兵校尉丶洛阳营督来说,他宁肯留下来与氏贼晋军死战(战不过投降便是),也不会愿意舍弃他在洛阳城内的宽大宅地,以及郊外的三千亩由土丶仆佣丶附农不管是个人感情丶现实利益还是实际问题,都让杜郁对放弃洛阳的命令感到抵触,然而,他能拒绝吗?


    不能!就一条,他是京兆杜氏,而非河南杜氏::


    虽然当了几年的洛阳总管,杜郁仍然只是外来者,他是关西豪右的代表,他的根与魂都在关内,不可能性逆长安的命令与意志。


    对杜郁来说,心理建设并不难做,但只要一想到西迁的麻烦丶动荡以及可能引发的祸患,他便大感头疼。d


    就拿当下来说,他若将此意透露给伊阙关内的秦军,只怕立时就会非沸反盈天。


    如果只是干脆撤军也就罢了,偏偏苟政连人丶带粮全要,一点好处都不想给普军留下这就大大增加操作的难度了。


    所幸,苟政并不急于求成,给了杜郁时间,让他可以相对从容地理清思路丶筹谋准备。


    “喉”


    一声带着怅惘的悠长叹息响起在伊阙关头,旭日初升,洋溢着热情与希望,恰如国势,然杜郁心头的郁闷与阴霾,反而愈发深沉。


    当日午后,杜郁便带着沉重的心情,率军返回洛阳,沉闷不乐的表现让身边将吏十分纳罕,毕竟击退了氏贼与晋军,为何不悦?


    莫非是因为氏贼在洛东地区的抄掠?据说损失不小,为氏贼掳去不少人口丶财货。


    而符生这边一撤,在洛东地区活动的安也快速南撤,轻松愉快,满载而归,他的任务,本就不是攻城略地,就奔着人口丶财货去的。


    局势到了这等时候,这次由“秦平仇池”引发的秦普交锋,方才彻底落下帷幕。


    然而,直接的军事对抗结束了,但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局势缓和了,自陇南至河洛,


    三千里河山之间,秦晋势力相接的一线,都弥漫着一股尖锐与躁动的气息


    杜郁返回洛阳之后,紧跟着便投入到抚军安民之事中,荷生此次北上虽未突破伊阙,


    直接侵入洛阳腹地,但符安那边还是带来了不少损失与混乱,洛动军民虽然不多,但也需抚慰。


    另一方面,夏收的关键时期,抽调大量军民力去对抗普氏,民间秩序也受到严重冲击,打乱了原本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都需要恢复调整。


    那些眈误的工作,损失的时间,都得抓紧抢回来!


    至于杜郁


    心忧的“舍洛计划”,在愁思苦想之后,终于决定,先把治下所有的军民,


    人口与土地状况搞清楚之后再说,


    他这番动作,没引发别的问题,反倒使洛阳军民猜测,是不是长安朝廷又要加征税收了否则,没事闲着做这等调查?


    当洛阳军名在杜郁的带领下,努力从战争的影响与破坏中摆脱之时,在关中,秦王苟政已早早从此次秦晋(苟桓)交锋之中跳出来了,专心致志,投入到关西的内政事务当中,切切实实为下一场战争,做着准备。


    长安北郊外,临近渭河的大片麦田中,一场规格极高的刘麦生产活动正在进行,说它规格高,是因为热火朝廷忙碌着的,是秦政权的君臣们。


    秦王苟政亲自带队,长安文武,但凡有闲暇的,都被叫到郊外干活。还不只是做个样子,割麦,收集,搬运,晾晒


    整个生产流程,都得有秦国将臣参与,亲自动手,苟政还专门派人盯着,谁干得认真,谁干得不好,都记录着,要记入“考核”的。


    对苟政这突来的兴致,一众秦国文武,自是态度不一,议论纷纷。


    不过,当作为秦王的苟政都亲自下地,挥舞着镰刀割麦子,其他人纵然有怨言也不敢发,有气也只能撒在手里的活计上。


    比较有趣的是,那些出身良好的士族大臣,对此事相当积极,十分配合,千活卖力,


    对秦王重视农务丶悯恤小民丶躬亲田亩的举措大唱赞歌。


    而许多泥腿子出身的秦国将领们,却不情不愿,排斥得很,似乎拿习惯了刀枪的手,


    不会使用农具了。


    他们贪恋田地,但直面黄土时,又觉有辱身份,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大王若有兴致,有精力,骑马丶打猎丶饮酒丶看歌舞,哪怕玩女人也好,何必要受这份苦楚?”跟着兄长苟侍身边,装了个假鼻的苟信累得不行,低声抱怨道,


    “大王乐意也就罢了,还要把这一干文武将臣带上,就不怕朝政怠误::


    说着,苟信还“呸”了两声,当然不是呸秦王,而是嘴里话太多,吃了些渣子。


    “闭嘴!”苟侍也板着一张脸,不过城府可比其弟深多了,听他越说越没边,将手中割好的一把麦子往垄侧一丢,嗬斥道:“这是大王重视农桑不忘本,岂容你置喙?”


    面对兄长嗬斥,苟信张了张嘴,不敢反驳,委屈巴巴地闭上。


    苟侍则往侧前方望了望,苟政正着屁股,卖力干着,一排排麦垄,都有人在干,但似乎没有比秦王更快的::::


    “省点力气,多割点麦子!”苟侍回头,严肃地对苟信交待道:“你以为,今日谁都有资格在这片田地干活?


    你得庆幸身在其中,好不容易挽回一些在大王心中的印象,别再自误!”


    第484章翻篇


    朝阳自龙门山东缓缓升起,将夏日的光芒播洒在夹山而建的伊阙关内,陈旧的关城上,杜郁背西山而立,直面那带着丝丝灼热的万丈光芒,然心头的阴霾却始终难以消散。)a§微°?趣±?小[§?说^?网¨ u÷免?°费£&阅?u?读2±


    中流的伊水绕城而过,反射着斑驳刺目的光芒,看得杜郁一阵恍惚,直到耳边响起一道好奇的问话,方才回过神。


    “氏贼与晋兵已撤,总管为何仍然愁眉不展?”


    开口的是一名身材精壮丶面相敦厚的壮年秦将,此乃步兵校尉丶洛阳营将马楚,是杜郁旧人,受其提拔,数年之内,从基层牛马走一步步成为秦国的中级将领,是杜郁的得力部属。


    此番坚守伊阙,杜郁虽亲自引兵坐镇,但临阵指挥丶守城作战却是马楚在负责,尽力尽命,厥有战功。


    此时,迎着马楚疑惑的目光,杜郁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反问道:“此次与符氏交手,


    我军伤亡如何?”


    “阵亡两百一十七人,伤亡共计六百馀人,峙一月,挫其图谋,这个伤亡不算大!


    ”马楚汇报道。


    “从去冬到今夏,此番已是我洛阳兵马与符氏第二次交手了,以你之见,倘符生全力进攻,我军能否拒之?”杜郁又问。


    陆陆续续的,杜郁一共组织了三千秦卒,驻守伊阙,生抗符生军。作为守方,又占据地理优势,这么多人马不算少了,尤其在普军也不多的情况下。


    但需知道的是,杜郁这三千秦卒,久经训练,堪称精锐的只有千把来人,剩下的严格来说,属于屯防营下属农民,虽有基本的军事组织与训练,但战斗素质是堪忧的。


    过去两三年间,杜郁在洛阳的屯田生产经营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反而是军事武装,


    与之相比,显得落后了。


    而这种差异,到了战场上,便是实实在在的战斗能力素质的差距。


    相较之下,荷氏虽然同样在种田,但其内核部众,从来没有放松过军事训练与武装,


    甚至在符生的强制鞭策之下,比起过去更加严苛乃至疯狂,


    因此,生五千氏族精锐,先不说伊阙能否打得下,至少战斗中表现出的面貌,足以让杜郁察觉到其并未尽力。


    否则,杜郁早就采取二号方案,退防金墉城,集中所有力量坚守了。狐恋蚊学 勉废岳毒秦国在河洛布置的军力实在薄弱,负责局域又太大,地理位置又敏感,使得在很多方面,都力不从心。


    杜郁守伊阙,刘异在收缩军力丶西迁民户的同时,还要抵御符安那路氏军,洛阳丶金墉城更是最后的防线,安危大于一切,更需留精兵戌防.


    这些所有的压力,杜郁作为洛阳总管,此前都默默扛着,如马楚之类的部属将吏,则很难悉之。


    而面对杜郁的问题,马楚面露迟疑,沉思几许,方才坚定地表示道:“氏贼精悍善战,我等将士也不怕死,若是那些晋军,也参与进攻,或许最终抵挡不住,但我等绝不后退,定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已经是战后了,场面话没什么不敢说的,当然也有几分发自肺腑,马楚郑重地看着杜郁道:“伊阙背后就是洛阳,是我等将士亲人家园丶土地财产之所在,氏贼欲掠夺,唯有与之拼命!”


    听其言,杜郁哈哈大笑两声,看向马楚的目光中带着欣赏之意,笑道:“说的是,我们辛辛苦苦创建的家园,置办的产业,岂能任由氏贼糟塌?有尔等保家卫国,洛阳士民方得安宁!”


    然而,面上郑重勉励之馀,杜郁心头却是无限叹息,怅然不已::


    苟政有意择机放弃洛阳,这个决定仅限于少数秦国高层,而作为洛阳总管的杜郁,自然不可能瞒着。


    对此,杜郁既无力,也无奈。他一无法改变秦王的决定,二则对洛阳面临的形势处境洞若观火。


    洛阳虽有八关之险,但这显然不是什么久守之地,尤其在直面普燕两大势力的时候。


    过去几年的安宁,更多只是两国暂时无力顾及,无暇将精力放到洛阳罢了。


    而今,不过半年的时间,桓温仅仅两次策动荷氏这等爪牙北上,就给洛阳带来巨大的危机。


    就拿此次来说,但凡符生狠下心,抑或普军效死丶桓温增兵,杜郁就得退守洛阳,而伊洛之地,将任由氏贼晋军肆虐


    当桓太尉把注意力放到洛阳时,那么杜郁及其治下军民,也将长久地处在这种紧张与危机中。


    毕竟,普军若采取频繁的袭扰战术,洛阳秦军根本没有多少反制的实力与手段。


    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只有两个办法,


    要么从调兵,继续充实河南,加强洛阳守备实力。


    但这一点,无疑是苟政不可能采用的,徜若那样,只怕桓温做梦都能笑醒,秦国在洛阳屯越多兵马,对晋军破秦就越有利。25′[?4?}?看·?书?* §)更?新d最)??全¢


    甚至于,可以合理猜测,桓温同意符生撤军,就是为了带给秦国在洛阳方面的军事压力,诱使其向东增兵,以谋求在洛阳与秦军决战。


    不说一战破秦,也要大量歼灭其军力,削弱其国力,动摇其根基::


    当初汉赵刘曜为石勒所灭,不正是在洛阳决战中惨遭大败,精锐俱丧,刘曜本人还被生擒。


    对桓温来说,那等幸运与机遇或许难得,但若能把秦军拉到有利于已方的缺省战场上,而不直接去碰险要固的关河防线,总是值得尝试。


    只可惜,不论桓太尉是否有那样的宏图大略丶通盘考量,秦国这边都决定:我不跟在洛阳玩!


    要玩,请来潼关丶武关,这里山高水险,更适合交流。


    以杜郁的见识,对于长安的考量,自然能够明白,从一个理性的角度,他甚至对这种冷静丶果决与舍得感到敬佩。


    但是,理解归理解,若要心甘情愿丶心平气和地执行,也没那么容易,毕竟心头难关难过。


    首先一点,洛阳若放弃了,不管什么原因,他这个“洛阳总管”就注定尴尬,攸关前途声望。


    其次,即便秦王英明洞察,体其功劳,回长安之后,依旧身高位,但他在洛阳数年建设之心血,也将毁于一旦了,不舍!


    最后便是洛阳的秦国军民了,尤其是那些屯成秦军,好不容易在洛阳置办了一些家当,尤其是田宅粮米,让他们舍弃这些,撤往弘农丶关中,这显然是一件容易引发民怨丶


    军怒,乃至动乱的事情。


    别说什么军事威胁丶战略战术,也别讲“存人失地”之类高屋建领的思想,他们只看得到自己的家人财产,看得到自己的土地屋宅


    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因为一些虚无缥缈丶危言耸听的猜测与顾虑,去当难民?这是正常人干得出来的事?


    就拿马楚这个步兵校尉丶洛阳营督来说,他宁肯留下来与氏贼晋军死战(战不过投降便是),也不会愿意舍弃他在洛阳城内的宽大宅地,以及郊外的三千亩由土丶仆佣丶附农不管是个人感情丶现实利益还是实际问题,都让杜郁对放弃洛阳的命令感到抵触,然而,他能拒绝吗?


    不能!就一条,他是京兆杜氏,而非河南杜氏::


    虽然当了几年的洛阳总管,杜郁仍然只是外来者,他是关西豪右的代表,他的根与魂都在关内,不可能性逆长安的命令与意志。


    对杜郁来说,心理建设并不难做,但只要一想到西迁的麻烦丶动荡以及可能引发的祸患,他便大感头疼。d


    就拿当下来说,他若将此意透露给伊阙关内的秦军,只怕立时就会非沸反盈天。


    如果只是干脆撤军也就罢了,偏偏苟政连人丶带粮全要,一点好处都不想给普军留下这就大大增加操作的难度了。


    所幸,苟政并不急于求成,给了杜郁时间,让他可以相对从容地理清思路丶筹谋准备。


    “喉”


    一声带着怅惘的悠长叹息响起在伊阙关头,旭日初升,洋溢着热情与希望,恰如国势,然杜郁心头的郁闷与阴霾,反而愈发深沉。


    当日午后,杜郁便带着沉重的心情,率军返回洛阳,沉闷不乐的表现让身边将吏十分纳罕,毕竟击退了氏贼与晋军,为何不悦?


    莫非是因为氏贼在洛东地区的抄掠?据说损失不小,为氏贼掳去不少人口丶财货。


    而符生这边一撤,在洛东地区活动的安也快速南撤,轻松愉快,满载而归,他的任务,本就不是攻城略地,就奔着人口丶财货去的。


    局势到了这等时候,这次由“秦平仇池”引发的秦普交锋,方才彻底落下帷幕。


    然而,直接的军事对抗结束了,但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局势缓和了,自陇南至河洛,


    三千里河山之间,秦晋势力相接的一线,都弥漫着一股尖锐与躁动的气息


    杜郁返回洛阳之后,紧跟着便投入到抚军安民之事中,荷生此次北上虽未突破伊阙,


    直接侵入洛阳腹地,但符安那边还是带来了不少损失与混乱,洛动军民虽然不多,但也需抚慰。


    另一方面,夏收的关键时期,抽调大量军民力去对抗普氏,民间秩序也受到严重冲击,打乱了原本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都需要恢复调整。


    那些眈误的工作,损失的时间,都得抓紧抢回来!


    至于杜郁


    心忧的“舍洛计划”,在愁思苦想之后,终于决定,先把治下所有的军民,


    人口与土地状况搞清楚之后再说,


    他这番动作,没引发别的问题,反倒使洛阳军民猜测,是不是长安朝廷又要加征税收了否则,没事闲着做这等调查?


    当洛阳军名在杜郁的带领下,努力从战争的影响与破坏中摆脱之时,在关中,秦王苟政已早早从此次秦晋(苟桓)交锋之中跳出来了,专心致志,投入到关西的内政事务当中,切切实实为下一场战争,做着准备。


    长安北郊外,临近渭河的大片麦田中,一场规格极高的刘麦生产活动正在进行,说它规格高,是因为热火朝廷忙碌着的,是秦政权的君臣们。


    秦王苟政亲自带队,长安文武,但凡有闲暇的,都被叫到郊外干活。还不只是做个样子,割麦,收集,搬运,晾晒


    整个生产流程,都得有秦国将臣参与,亲自动手,苟政还专门派人盯着,谁干得认真,谁干得不好,都记录着,要记入“考核”的。


    对苟政这突来的兴致,一众秦国文武,自是态度不一,议论纷纷。


    不过,当作为秦王的苟政都亲自下地,挥舞着镰刀割麦子,其他人纵然有怨言也不敢发,有气也只能撒在手里的活计上。


    比较有趣的是,那些出身良好的士族大臣,对此事相当积极,十分配合,千活卖力,


    对秦王重视农务丶悯恤小民丶躬亲田亩的举措大唱赞歌。


    而许多泥腿子出身的秦国将领们,却不情不愿,排斥得很,似乎拿习惯了刀枪的手,


    不会使用农具了。


    他们贪恋田地,但直面黄土时,又觉有辱身份,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大王若有兴致,有精力,骑马丶打猎丶饮酒丶看歌舞,哪怕玩女人也好,何必要受这份苦楚?”跟着兄长苟侍身边,装了个假鼻的苟信累得不行,低声抱怨道,


    “大王乐意也就罢了,还要把这一干文武将臣带上,就不怕朝政怠误::


    说着,苟信还“呸”了两声,当然不是呸秦王,而是嘴里话太多,吃了些渣子。


    “闭嘴!”苟侍也板着一张脸,不过城府可比其弟深多了,听他越说越没边,将手中割好的一把麦子往垄侧一丢,嗬斥道:“这是大王重视农桑不忘本,岂容你置喙?”


    面对兄长嗬斥,苟信张了张嘴,不敢反驳,委屈巴巴地闭上。


    苟侍则往侧前方望了望,苟政正着屁股,卖力干着,一排排麦垄,都有人在干,但似乎没有比秦王更快的::::


    “省点力气,多割点麦子!”苟侍回头,严肃地对苟信交待道:“你以为,今日谁都有资格在这片田地干活?


    你得庆幸身在其中,好不容易挽回一些在大王心中的印象,别再自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