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影响蔓延
作品:《苟秦》 第451章影响蔓延
正统二年所剩无几的日子里,在隆冬严寒之中,秦国继续稳守山河,消化西征战果,平复战争疮。·我,得*书_城, ~首*发-
而在关陇周遭以及更远的地方,西取凉州的影响,则在持续发酵。
不管是周遭的“友邻”与豺狼们,还是如普丶燕这样的大国,都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当消息东传,都不约而同,抬头西顾。
然后惊疑不定,忌惮万分,还真让“苟贼”干成了,难以理解的是,前番还陷于姑臧难下,久攻不克,已在失败边缘,转眼间便城破国灭丶君臣受俘,局势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反应不及。
于是乎,不论普两强,还是其他割据丶军阀势力,乃至秦国内部,都开始重新评估丶思考,以应对“秦凉混一”的关西新局面。
甚至想方设法,意图做出一些回应,找补些事情,不能让秦国就那样轻易吞并凉州。
google搜索ka
只不过,在秦军陷于苦战之时,尚不思进取,隔岸观火,而今这个时候,纵然来些隔靴搔痒的动作,于秦国又能有多大害处呢?
不管是蓟城的慕容伪,抑或是江陵的桓温,原本就对相当重视,经此一遭,则可算是正视了,警铃大作,忌惮异常,视为大敌。
当然也不能说普燕两方没有见识,只是形势不由人,各有各的难处罢了。
燕国方面,一年半载间,接连经历并州丶中原两场大战,其中还遭遇秦国抽冷子来的一次突袭(野王之战),再兼内部不宁,骚乱不断。
即便对秦凉战争有些想法,也有心无力,燕国的内外形势都不足以支持燕军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不过,当姑臧告破的消息传至蓟城后,燕帝慕容伪便立刻将谏议大夫李洪召至宫中,谘之以关西事。
当年,为进取河北,慕容伪曾遣李洪西赴长安,请苟政发兵,与燕军夹击赵魏。也是在长安的那段接触,让李洪认识到了苟政的不凡与秦军的威胁,返回蓟城之后,便建议慕容伪,当早除苟氏,速定关西。
只是,那时燕丶秦之间,隔着并州与河北,即便慕容伪对关中有野心,也没法隔空对付,近两年,又忙于河北丶中原的平定丶乱,哪怕双方已交恶数场,
仍未将秦国当作第一攻击目标。
只是随着秦燕两国之间大面积接壤,缓冲消失,两者也越发争锋相对起来了。
燕普才在中原斗上一场,战事方休,苟政便在关西搞出“平凉”这等大事,
慕容伪惊之馀,则更有怒意,他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优?品,小.说+网~ ′最/新!章¢节_更¨新′快/
而召见李洪,慕容伪也并不能抚平内心的浮躁,更无法从他那里得到什么有效的策略措施,毕竟,就算要动兵讨伐秦国,也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
不过,慕容伪要求李洪,仔仔细细地将他当年拜见苟政的过程以及苟政的表现讲来,他也听的格外仔细。
也就是李洪记性好,苟政给他的印象又格外深刻,否则还真满足不了慕容傀的求知欲:
李洪之后,慕容伪又召集蓟城的燕国大臣们,讨论关西之事,但不管怎么排,的事情都得放到后边去。
对燕国来说,稳定丶巩固既占土地城池丶安民休养丶恢复国力军力,是接下来一两年间排在首位的事情,打了那么多仗,付出那么多兵民伤亡丶钱粮损耗,
哪怕有燕国三代之积累,也有些撑不住了。
燕国的扩张,已经濒临极限了,而新占的冀丶充丶并诸州郡县,就没有不需要休养生息的,燕国不可能拖着一座座废墟,继续穷兵武,动兵打仗。
即便要动兵,盘踞广固的段齐,显然是一个更好丶更合适的目标,那已经是嘴边的一块肉,拿下不只可以保护充州侧翼,进一步巩固燕国在中原的势力,甚至可以趁机接收徐州北部(东海丶琅琊两郡仍在段凳手中)。
另一方面,自羯赵末年以来,北方大乱,战争丶疾疫与死亡持续摧残看北方诸州,胶东半岛也难逃厄运。
但说起来,青州地区虽然依旧遭遇羯赵的野蛮统治与后期的混乱,但因段龛东进占据较早,各方面情况反而要良好一些,尤其民生地产,得到了保全,还涌入了不少其他地区的流难民。
至于段氏粗糙统治造成的损害,与战乱失序相比,则不值一提了。因此,青州对燕国来说,是一块难得的肥肉,比起冀丶兖丶并三州,是能熬出油水来的:
西进伐秦之事,虽然暂时搁置,不过燕国方面对秦国的关注与侦察,也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河洛地区,一旦动兵,这个秦国地盘的突出部,便是第一目标。
>
而念及过去两年间,秦燕之间的交锋,秦军的难缠,慕容伪对关中方面,也第一次生出紧张之感。
这对奋两世馀烈,率领燕国走向巅峰的慕容伪来说,是相当不易的。这个时期的慕容伪,随着燕国的扩张,正越发志得意满。
与燕国相比,东晋则是一片哗然,尤其是建康朝廷,曾经的张凉,因为若即若离以及一些偕越的行为,也曾受到建康的猜忌。
但姑臧一破,张氏走向灭亡,立刻便成为大普忠良,忠贞不渝丶擎起西北大局的柱石,自然饱受地普廷同情。¨天?禧_小~说/网\ *无+错-内\容.
然而,除了声讨之外,建康朝廷能做的,实在不多。不过,北伐“苟逆”的声音,迅速在东普国内拾头,并从建康蔓延到江陵。
而可以明确的是,鼓吹“伐秦”的声音中,真正为张凉鸣不平,为秦并西凉后的局势感到忧虑的,只是极少数。
结合东晋内部的局势,这股北伐声浪,俨然有把桓温架起来的意思,而压力事实上已经来到桓太尉这边了
殷浩主持北伐时,普廷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此起彼伏,等轮到桓温,那就得不断拱火了。实在是,假北伐名义掌握东普内外大权的桓温,比起过往,更加让人忌惮。
毕竟,桓温在名义上,几乎可以调动晋国绝大部分的军民力,这太可怕了,
不能让他安稳待在江陵,借大义而谋私利!
至于桓温,虽然受到外黄之战的影响,荆州精锐需要休整恢复,但仍有足够的能力与实力,给秦国找点麻烦。
毕竟桓公在荆州经营多年,兵马丶钱粮以及文武干才,可屯积了不少,中原北伐虽受挫于燕国,遭遇外黄惨败,但严格来说也只属于小试牛刀罢了,荆州集团依旧掌握着充足且强横的实力,断然不至于因外黄战役,便一不振。
关键在于,秦军西征,乃至姑臧战之时,他才历经周折,从淮北撤回江陵不久,即便想对凉州施以援助,也是鞭长莫及。
军事战略调整,不是一而就的,北伐将士休养与兵马钱粮调动也都需要时间,再加之还要应付来自东普内部的压力与肘。
与燕国一番交锋,桓温见识到了燕军的强度,也试探出中原北伐的极限。
于是决定暂时搁置中原方向北伐,让建康朝廷去收拾烂摊子,但那不意味着放任,好不容易把殷浩赶下台,擢取普廷内外大权,实现对建康朝廷的压制,需要防备其“反复”。
鉴于此,不管是当前还是未来,桓太尉永远不可能全力北伐,或许他能够动用的能量依旧庞大,能够消灭绝大多数的割据势力,但绝不包括强盛期的慕容燕国,以及骨头硬的。
而针对秦凉战争,桓温也绝不是毫无作为,不管是拉拢仇池杨氏,还是力促梁州司马勋出兵,背后都是桓温在操作。
荆州大军不宜轻动,但桓公小弟多,不说直接解凉州于危难,多少得给秦国造成些麻烦,减轻张氏压力。
但结果,只能说事与愿违,双方先后出兵,但都毫无建树。司马勋敷衍了事,只派出了五千兵马,沿着赵末时期他第一次北伐关中的道路,走子午道,做出一副直取长安的架势。
而子午道虽狭长险峻丶崎岖难行,他却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沿途小心翼翼,
仔细查勘地势,生恐遇伏。日行不过二十里,遇有雨雪,更是干脆停驻歇息。
然后在天气急剧转寒,军中粮食也渐尽时,果断下令撤军,不过数日时间,
便已回返汉中。当姑臧城破消息传到梁州时,梁州军已然回到南郑::::,
从头至尾,未与秦军一战,几十名伤亡,也只是因为道险而造成的意外损失,而梁州军走到最远的地方,距离秦国在子午道一线设置的成堡,都还有十馀里的路程。
五千梁州军北上,最大的意义,大抵是将子午道重新开辟巩固了一番,给关中与汉中的交通往来,做出身体力行的贡献。
从梁州军这一系列操作来看,司马勋还是记得当年鄙县惨败的教训,秦国不好惹啊。
江陵离的远,对秦国秦军的了解,在情报刺探丶消息传递上,难免失真,但司马勋这几年,可是眼睁睁瞧着的发展丶巩固丶创建与壮大,深知其危险与难缠。
你桓温节制天下兵马,都不出击,他司马勋又不傻,岂能贸贸然再去碰秦军:
至于仇池方面,杨初倒是积极,他面临秦国的威胁更大,对秦军攻伐凉州也更敏感,因此当确认秦国大军受挫于姑臧,他果断选择出兵。
由世子杨国与其弟杨俊为左右将军,率领一万五千步骑,东出故道,直逼关中重镇陈仓。
比起过去几年,杨氏一
直把精力放在天水丶略阳方向,这一回倒是放聪明了些,按照“蛇打七寸”的道理来。
陈仓若破,那么直接扎到秦国的腰眼上了,直接将雍秦截断,东可掠扶风,
西可击略阳,最次也可对秦国西征战略形成威胁
然而谋划很合理,蓝图很美好,就是实现起来,没有设想的那般容易。首先派遣的左右两军,杨国与杨俊这叔侄俩之间,就有矛盾,意见不合,几无配合。
再者,秦国的陈仓守将贾豹也不是吃素的,他在陈仓用五年时间,耐心创建丶打磨的防御体系,起了奇效。
仇池军的来袭,既没有突然性,更缺乏击破强关要塞的实力与勇气,贾豹仅靠两千屯成兵马,便将二杨挡得死死的,还趁两军营寨布置的冲突,主动出击,
在氏军身上咬下几块肉来。
等苟政遣宜阳伯郑权率军五千支持陈仓后,氏军就彻底僵在陈仓地区了,甚至于,郑权与贾豹,已经蕴酿着反击,就驻扎二杨之间的不配合来打。
只是,姑臧告破的消息来的不巧,在郑丶贾二人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杨俊丶杨国那叔侄俩,撤得一个比一个快。
郑权率军追击,倒是斩获了一些氏军与辐重,但也只是聊以自慰,谨慎起见,也没趁机向故道方向进发,毕竟氏军实力犹在。
于是,仇池这一路兵马,也彻底宣告失败,对秦国也确实产生了一定牵制作用,但仅此而已::
在梁州与仇池之外,桓温实则还动员了一路兵马,那就是洛阳方向,由讨虏将军丶鲁阳督护荷生领军,北上洛阳。
当年苟符大战,秦军全面反击之后,氏大军彻底崩溃,符氏子弟丶精英丶
部众死伤略尽,但在符生等人的率领下,还是成功逃出了一批部众。
从潼关一路败逃洛阳,汇合留驻兵民众,又在秦军的追杀下,弃城而走,南投东普,最终被桓温安置在南阳郡北部的鲁阳一带。
如此,以符生为首的那批符氏残部,有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也算是保留了符氏复兴的火种。
这些年,符氏在鲁阳发展生产丶招聚流民,倒也恢复了几分实力,不过,也承担着守备鲁阳丶监视伊洛的重任,对桓温更是不敢性逆。
桓温让符生出击,生也没有尤豫,亲率三千氏军北上,还真取得了一定建树,破新城丶陆浑,兵临伊阙。
不过,仅凭区区三千氏军,想要打破伊阙,打到洛阳显然是不现实。桓温没派后援,而秦国的洛阳总管杜郁又自洛阳遣兵援应,最终生也撤回鲁阳。
以斩首两百馀丶掠民五百户的“优秀战绩”,算是给了桓温一个交待,桓温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派人嘉奖,搞其功劳。
当姑臧战报传至江陵后不久,桓温文派人将符生从鲁阳召至江陵,一番交待,又拨给一批军械丶钱粮。
意图很明显,北伐苟逆之时,生与所部鲁阳氏军,当为大军先锋前部,对此,符生仍旧没有拒绝的馀地。
而桓温这边,在与荆州僚臣们结合内外形势,仔细筹谋之后,也已基本确定,下一步北伐目标。
北伐是不可能停止的,这是桓温上位掌权的大义,面对建康乃至其他门阀的拱火,他也必须给出回应。
中原走上一趟,已经发现,劳师远征,多有不便,且燕军难以对付,相比之下,把目标放在秦国方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秦国占据关中形胜,已成大患,不过,荆州的僚属们判断,在秦国平凉之后,将有很大精力,被牵扯到河陇地区,短时间内,难以东顾。
因此,必须在秦国彻底稳定西睡之前,发起对秦国的进攻,并且越早越好,
否则,再难制之。
对,桓温的紧迫感更足,留给他的战略空间,也同样不多了。而一旦讨伐,洛阳则必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