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三足鼎立
作品:《苟秦》 第418章三足鼎立
记住首发网站域名?
外黄一战,不只是桓温军事生涯,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挫折,由慕容恪这个鲜卑名帅亲手奉上。`比.奇~中^文*网/ \追\最/新\章?节_
不过,失败的苦果虽然酸涩,但至少保全了有用之身,他又不是姚襄,他的容错空间不小,他败的起。
在桓冲的接应下,桓温及其僚佐最终顺利撤回雕阳,也救下了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
尤其是毛穆之丶邓遐丶戴施等晋军将领,也都摆脱燕军追杀,各自返回。
兵马丶钱粮丶装备损失再多,都可以重新征召丶训练丶打造,但荆州集团的精英们,
若是损折太多,可就真的伤筋动骨了。
当然,外黄之役,桓温的损失确实难以用轻松丶寻常之类的词眼来形容。
那些占据半数的杂牌丶仆从丶丁夫之流队伍就不说了,真正痛入骨髓的,还得是荆州精锐。
近三万上游精兵,久经训练,忠心耿耿,一路随他北上,饮马大河,本该荣归故里,
但最终带回去的,却是丧讯噩耗。
外黄一战,就给桓温干掉了近万卒,这种痛楚,可不是一句“卷土重来”的自慰便能轻易抚平了。
一想起回到荆州,踏足江陵,面对那满城素的情景,便如桓温这样心如铁石的一代豪杰,也不免懦懦。
当然,江陵的事还太远,撤回睢阳的桓温,紧接着面对的,便是雪崩一般的中原局势在外黄之战结束后,慕容恪并没有深追,对桓温晋军穷追猛打,而是及时收兵,带着俘虏与斩获,进驻襄邑休整,同时窥探睢阳。
一则有桓冲援兵,晋军犹有一战之力;二则燕军南下兵丶作战的过程,又何尝不煎熬,也已到筋疲力竭的地步;三则慕容恪的战役目标已经完成,击破桓温,收治中原。
而雕阳,在桓温返回后,几乎成为败军收容所,除了来自西面的败兵,同时还有稿方向的溃卒。
作为普军北伐势盛之时,燕军在河南所剩唯二的堡壁,滑台虽因桓温主力所在而吸引了绝大部分目光,但那边同样发生了异常峙。
只不过比起慕容评败走滑台,襄阳王慕容军那边,则属于主动收缩,以避锋芒。¢看¨书¢屋! ~首′发\整体情况上,稿燕军要比滑台这边好的多。
慕容恪对普军反击的蕴酿,自然也包括稿战场,甚至于,硫那边的动作,还要早上两日。
扫平乐陵朱秃的叛乱后,慕容恪与护军将军丶南冀州刺史慕容强有过一番交待。于是,慕容行动于西面时,在稿方向,慕容强也率一支燕骑劲旅渡河,间道奔袭码。
在慕容军与慕容强的里应外合之下,军心丶士气丶体力同样衰败不堪的东路晋军,惨遭败绩。
在桓温决定撤军之后,也同时遣快马通知东路军的荀羡,要求其相机撤军。然而,东路晋军人数虽众,但战力低下,行动力更弱。
慕容强的动作,却更快,东路普军还未正式启程,来自燕军的反击已至。
东路军的失败,比起桓温还要惨淡,不论如何,桓温还一路南撤几百里,与慕容恪相持多日,甚至在韦邑还坚忍地打了一场反击胜仗,即便外黄战败,还是得以保存部分实力,回到睢阳:::
荀羡那边则不然,那是一点反抗能力都不能显现,在燕军的内外夹攻之下,直接宣告崩溃。
段黑率领的齐军毫无抵抗心思,察觉到燕军反击之犀利,直接不战而走,向东平方向逃亡。至于那些仆从军队,能不临阵叛乱,都算其仁义了。
大败之际,荀羡也努力维持部队,但都告无用,最终在郗昙的建议下,率军沿来路,
直往徐州溃去。
还有一部分助战的荆州兵马,则是向南逃亡,直奔睢阳这座前进基地,但其主将刘泓阵亡于燕军的追杀中,这也是桓温北伐以来,晋军损失最高级的将领。
最终从稿逃回的普军,只有两千来人。
至此,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评估,东西两路普军,除荆扬徐三州正规军外,把仆从丶民夫都算上,十万之众,大半损失在燕军的反击当中,或死丶或降丶或走散丶或失踪
而桓温北伐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吐出了大半,那些攻克的土地城池丶收服的人心民意,都在燕军的强势反击之下,支离破碎。
所幸,桓温的失败,是有限度的,可托底的,不似殷浩山桑惨败那般一泻千里。
在雕阳,桓温用了半个月时间,重新集结组织起来三万人马,总算缓过劲儿来,重整旗鼓,也挡住了燕军反击下兖州再度沦陷的滚滚浪潮,使晋军
的战旗,依旧能够稳稳扎在淮北。+小~说^宅! +首`发!
慕容恪那边在经过休整之后,也曾派军东下,向雕阳进发,当然那只是试探而已,在桓温集结精锐,背靠睢阳发起一次反击之后,慕容恪又果断缩了回去。
而在雕阳品尝失败苦果的日子里,充州局势再度沸腾起来,只不过这一回由燕军掀起。
事实上也不需他们做更多东西,就和当初仓垣之战后的影响一般,当稿丶外黄两仗的结果传开后,充州各郡又上演了一场变色的戏码。
曾经高举义旗丶喜迎王师的中原豪强们,又纷纷斩断与东普的大义联系,将家中收好的燕旗树起来,重回燕国忠臣顺民的身份。
这很豪强,很士族,但身处如此乱战之地,审时度势丶身段柔软是必要的手段,是生存之本能。
对于这些墙头草,慕容恪也并未苛责,强行压下了军中报复的声音,在盯着睢阳的同时,还叫人广发文,向中原各州士民宣告:既往不咎!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慕容恪的招抚政策之下,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速度安定下来,各地豪强自守其地,各安其众,但是重回燕统。
不得不说,慕容恪这几年,在北伐打出的威名与声名,还是相当具备说服力。
当然了,慕容恪的宽恕,只是针对那些普通士民,不管是为了震群小,抑或是排解燕军内部的愤怒,必要的惩戒与报复措施还是要采取的,只是不能扩大化。
被慕容恪拿来当杀鸡猴典型的,正是此前的赵魏降将李历丶高昌。
这二人在投靠燕国后,还是得到厚待的,虽然虚多实少,但地位还是在那里,部众也未打散,还在充州给其地盘屯成,
结果桓温一来,燕军失利,二者反叛动作也利索得很。虽然他们可以辩解,说迫不得已,说又不止他们,但在燕国这边,他们就是叛臣,需要诛灭,以做效尤。
于是,稿的慕容军丶慕容强两部,在击破东路普军,收复丘等充州大城后,又很快重整兵马,奉命东进,收复充州东部郡县,打击高昌丶李历二叛,乃至背后的段齐。
比时,高昌在济北,李历在东平,面对慕容强所率燕军,二者根本没有抵抗能力。
想投降,燕军不许;想求援,段黑在泰山郡构建防御,晋军逃的远,则更加指望不上;而靠自己,魔下部众没有分崩离析,都只是燕军没有直接来攻。
当燕军东进之后,这两名从羯赵末年以来便挣扎于北方的名宦丶军阀,也走到了尽头高昌不知谁给他的勇气,竟率众迎击,结果遭遇一场摧枯拉朽的失败,本人也被擒斩。
李历不甘受缚,也不敢与燕军作战,只率小部分亲信扈从,护着家人,逃往泰山。结果未至泰山,便遭扈从背反,同样没能逃过族灭下场,本人首级,也被献燕军。
到八月初,充州局势渐定,慕容恪丶桓温虽仍在睢阳一线对峙,罢战已久,并且,都有些无心再战的意思。
桓温忙着止损,忙着恢复善后,而慕容恪这边,要收拾的烂摊子,比之桓温丝毫不小。
事实上,在慕容恪这里,当高昌丶李历二叛臣被讨平,这场战争就基本结束了。中原一番大乱,东普国力损失巨大,燕国又何尝不是,他们痛楚又岂止于充州?
晋燕双方,都有些打不下去了,双方也都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在慕容恪主动派人前往雕阳,向桓温表以休战之意后,桓温这边也积极反馈,
他得撤军,他得回荆州了,以防朝廷“偷家”。
当北伐失利的消息传回建康后,隔着上千里,桓温都能感受到身后的躁动::
也无需达成什么纸面协议,只需一种默契,一种当世有数豪杰的信誉即可。
八月中旬,桓温丶慕容恪不约而同,各自撤退军,桓温北伐丶中原大战,也由此彻底告一段落。
慕容恪那边暂且不表,但桓温,俨然是带着些许失意踏上返程的。在率军离开睢阳时,桓温心中仍不禁默默叹息:早听景兴致言,及早撤军便好了.
也是这个时候,桓温对“急流勇退”丶“过犹不及”之类的词语,有了更深刻的感触桓温此番北伐,仅从战果上来说,其实还是相当丰硕,一路北上,连败姚襄丶燕军,
所破敌众达十万,收复土地,影响的人口,则更加庞大。
兖州虽得而复失,但徐豫二州却得到全面的收复,殷浩耗费无数钱粮,都不曾完全实现的成绩,在桓温半年就成就了,并得到巩固。
稿那边荀羡担责,外黄战败,实非战之罪,实在瑕不掩瑜。即便不用春秋笔法,桓温在这次北伐中的表现与功绩,也是可圈可点,堪称辉煌。
让他感到难受的,除了荆州精锐的重大损失之外,更重要的,是外黄之败导致的政治利益的损失,难以估量。
北伐让桓温成功获取了巨大的权力与威望,但外黄之役,俨然给他隆重的威望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具体造成了多大影响,大抵只有回师之后,再慢慢体会了。
而引发桓温后悔的,显然不是兵败,而是撤军的不及时。
徜若在事不可为之时,能够及早撤退,巅峰落幕,即便充州地区得而复失,也可以罪于留守将臣,而不至于让他桓公直面失败,置于让人审视丶怀疑的境地:::,
更为关键的,是桓温并非认不清形势,看不到风险,只是耽于荣耀与功勋,再加被激发的野望与急切作崇,使他丧失了平日里的冷静与理智,乃有此败。
在回军途中,桓温在反思此次北伐得失的同时,也默默做好了下一步计画。
首先回荆州,不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下属将土,都需要休养,舔伤口,恢复土气。
不论如何,荆州才是他的基本盘,荆州稳了,这大权就仍是他掌中之物,至于建康朝廷的些许风波,岂能动摇中流砥柱?
而中原,桓温决定,暂时放手,交给那些公卿大臣丶王谢之流。亲眼亲身经历过一遭后,桓温确认,中原真的烂透了,让朝廷去头疼,给那些朝臣找点事情做,免得全盯着他在桓温回师,直面东晋内部的风浪之时,慕容恪在重新撑起燕国大河一线局面后,也上书蓟城,给慕容伪提了一系列的建议。
条陈许多,但内核只一条,偃武修文丶休养生息,经过连年的战争,尤其是连续的大战,燕国从南到北丶自东而西,都需要休息。
否则,燕国内部的骚乱永远不会平息,燕国也无法拖着一身的衰弱与疲惫,去争锋去扩张。
另一方面,对燕国下一步的军事目标,慕容恪也明确提出,择机先取青州,灭段龛,
彻底巩固河北地区的安全。
在这次中原乱战丶普军交锋中,段齐表现得相当活跃,也成功吸引了燕国的注意。而随着桓温北伐的浩荡潮水退去,留下的段龛可就尴尬了。
他将直面燕军的威胁,而普军能够给他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完全可以预见,是不多的::
明显的是,当晋燕相继调整战略之后,秦晋燕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更加稳固了。站在历史的高度,桓温此番北伐与燕交锋,彻底奠定了“新三国”长期对抗的基础。
于当下的而言,晋燕两败俱伤,则给于秦国一个难得的宽松的战略空间,使其放心西顾,收拾凉州。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