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仓垣之战

作品:《苟秦

    第413章仓垣之战


    五月二十五日,燕司徒丶骠骑将军丶上庸王慕容评自邺城起四万大军南下,经枋头走文石津的渡河,驻扎河南,遥望仓垣。/优?品′小¢说.网_ \更?新?最*全·


    这下,桓温就是想转变进攻目标都不行了,他再自信,也不敢当着几万燕军的面,再走几百里去打洛阳。


    甚至都不需那么多人,只有个一万步骑,就足以南下掐断晋军的粮道。而这,是桓温不可,也不敢不顾及的。


    深入中原之后,还未经大战丶苦战,但一个切切实实的难关已经摆在桓温面前,那便是粮辐转运。


    中原也算水脉纵横,然而一不成体系,二则年久失修,周转困难,再加之南船普遍难以在北水畅行。


    也就使得晋军在水路转运上的优势,大大被削弱了,进入淮北之后,为了保证后勤补给,桓温不得不暂时采用人力丶车马自陆上转运。


    越是深入北上,转运就越困难,补给线拉得越长,带来的压力就越大。为了保证粮道,桓温也不得不在粮道转运与保护上,投入大量军力丶民力。


    以荆扬之力,为北伐普军提供充足的粮械,是绰绰有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从江南运输到中原战场。


    在这方面,桓温及其幕僚,是失算了的,或者说小了其中难度。当然也可以理解,


    毕竟多少年没有普师,如此大规模深入充豫了。


    这是“轰轰烈烈”的殷浩北伐,都不曾触及的深度与广度::


    一则受制于粮道,二则燕军窥伺在侧,桓温彻底掐灭了趁机收复洛阳的心思,转而果断将目标集中到南渡的燕军身上。


    从仓垣到大河边,距离实在不算远,若以骑兵出击,快马加鞭,旦夕可至。


    而在桓温坚定目标,筹谋如何对付燕军之时,率先采取主动的,却是慕容评。原因很简单,慕容评抓住了桓温兵力不足的破绽,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这个时候,桓温身边兵力的确不算多,分兵进击,加之沿途留兵成守,维护治安,保护粮道,使仓垣晋军只有两万三千馀众。


    但若以兵力多寡来判断军队战斗力,真到战场上,那必然是要吃亏的。而仓垣晋军,


    绝大多数都是桓温从荆州带来的精兵。


    不论武器装备丶训练素质还是军纪指挥,皆为当世少有,在横扫中原,望风披靡的大背景下,士气还十分高昂。


    但慕容评看到的,一是桓温兵少,二是以步军为主,这便给了慕容评足够多出击的理由。咸鱼墈书 芜错内容即便不利,他也能从容而退。


    要知道,因去岁野王之败,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燕帝慕容伪专门从龙城及辽东地区迁徙了几万鲜卑部民南下,充实邺城,巩固南冀州与大河一线。


    而这批鲜卑部卒,自然也大大加强了慕容评手中的实力,他从中征召了上万鲜卑士兵以及鲜卑化的“汉籍”士卒,这些都是燕国值得依靠的力量。


    随其南渡的燕军中,更有足足上万燕骑,这可是一股足以改变任何战局的力量,也是慕容评敢于出击的信心所在。


    二十八日,慕容评军抵至仓垣以北面对燕军来袭,桓温没有丝毫尤豫与胆怯,虽处弱势,但他选择直接迎上去,燕普双方战于仓垣以北三十里。


    仓垣之战,是北方大乱以来,晋燕双方第一次大战。两者之间上一次交手,得往前追朔几十年,那时还在西晋时期,燕国都还未创建。


    这是一场硬碰硬的对抗,双方摆开阵势,亮明刀枪,可以说是明牌战斗。


    燕军主动来袭,且兵马众多,也选择主动进攻。晋军结阵相抗,为了防备游弋于两翼的燕骑,还将军中的大车全部拉开,消减骑兵冲击,同时广布弓弩。


    慕容评在排兵布阵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主次分明,有板有眼,各部之间,也有配合。


    以平州鲜卑为主力燕军,还是存有些骄气的,尤其受到燕国大肆扩张的影响,更加瞧不上晋军。


    但是与桓温的军队实打实碰撞一番后,很快就清醒了,对面普军,军阵配合严密,作战凶猛也就罢了,光那一轮一轮,几乎无穷无尽的箭雨,就狼狠地压制了燕军的气焰。


    燕军横扫河北这几年,说白了,除了对冉闵以及代军,打的也基本都是一群臭鱼烂卧,更关键的,打的都是一十“穷鬼”。


    哪里见识过普军这等阵势,那“负甲率”,看得燕军将土,既眼馋,又忌惮。


    即便成功闯过远程打击,与普军短兵相接,也讨不到多少便宜,普军方阵不论是作战配合还是调度指挥,都相当熟稔,进退有据,秩序井然。


    不管损伤多


    少,总有后续兵卒,在军官指挥下,迅速填补上来,很快燕军就发现了,


    他们面对的是一头吞噬生命的猛兽。


    晋军的坚韧与犀利,远超燕军想象,而要击破这样攻守兼备的军政,可不是靠兵多就可以的。


    当然,燕军的战斗力也还是在线的,也足以同普军纠缠,只是随着攻势受挫,慕容评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


    除了加派兵力,尤其使用弓弩阵前移,以支撑进攻,打击当面普军,同时从两翼想办法,正面无法制敌,那便采取迁回办法。+0`0·小,说′徃+ *埂+歆_最.哙\


    为此,慕容评还特地下令骑兵出击,不只奢侈地派骑兵,发起对晋军两翼的决死冲击,还派师绕后,意图从背面突袭普军,动摇其方阵丶兵心。


    慕容评这一番操作,也的确给桓温带来了巨大压力,换作任何人,身处四面受敌的境地,都很难轻松起来。


    不过,桓温的调度很及时,晋军方阵调整也迅速到位,燕军的出击,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一度冲散前线普军阵势。


    但在晋军将校的紧急调度组织下,又重新结阵抵抗,使其防御,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燕军想要彻底击破晋军,总还是差一些。双方战斗,也由此进入更加激烈的状态,伤亡剧增。


    不过,桓温威望在那里,他的帅旗,始终高扬在最显眼的地方,而进击的战鼓,也始终不曾停歇。


    也就使得,晋军各部,皆卖力死战,不曾怯战,退后一步。桓温花费大代价,收买丶


    武装丶训练而成的荆州精锐,在战场上很好地回报了他。


    对普通将士来说,视野有限,无法纵观全局,大部分人只是麻木地听取命令,杀死当面之敌,又或者被杀。


    这样烈度的激战,对桓温来说,也算久违了,燕军带来的压迫力,也远超姚襄,毕竟他处在劣势。


    相持不下之际,桓温想起了当年平蜀的战斗,于是在战半日多后,选择主动破局。


    慕容评都快全军压上了,桓温在中军,依旧留有几分馀力,他把这份“馀力”用来破局。


    三千亲军,桓温交给邓遐,由其率领,向正面的燕军发起反冲击。并且,很快就收获奇效果。


    一直压着晋军打的燕军,哪里想晋军会来这一手,又有邓遐这等猛将带头突击,很快阵前燕军便被击破,溃散。


    见邓遐建功,桓温也抓住时机,拔剑鼓动进兵,发起反击。一时间,普军阵中,鼓声大作,激战普军,奋勇向前,朝当面之敌杀去。


    闻鼓而进,鸣金收兵,无畏无虑,能够坚决做到这几点的军队,就堪称精锐了。


    面对普军突然的变奏,燕军自是措手不及,在晋军的一鼓作气下,各处战线,燕军纷纷后撤。


    这一回,轮到慕容评紧张了,尤其注意到那支由邓遐率领,有如箭头一般,赶逐败兵,直奔他中军冲来的晋军。


    慕容评意识到,他成晋军的目标了!


    所幸,慕容评的作战经验还是有的,手中还有部分兵力,危急之下,他全部派出去,


    抵挡晋军,自己收拢败兵,冲正旗鼓的同时,也给其他各部燕军下令,继续进攻,将晋军的反扑压制住::


    慕容评的布置,还是收获效果的,也帮助燕军稳住了阵脚,而邓遐的突击,在距离慕容评百馀步的时候,就再也进行不下去,他虽勇猛,却也难以突破密密麻麻的燕军阻碍,


    并且在慕容评调度下,陷入重围之中。


    不过,为了围剿邓遐这支突击部队,慕容评也无法彻底压制普军了。邓遐完美破局,


    吸引燕军注意,甚至动摇其阵脚,起到突出的战术作用。


    桓温见机,则继续督促各部,发起对燕军军反击,他甚至不顾危险,靠近战斗一线,


    拔剑指挥,激励士气。


    在桓温动员下,普军自是勇气大作,战斗意志更加坚定。


    而双方的战斗,也逐渐演变成一场乱斗,晋燕两军六万馀众,在方圆十数里的局域内,展开激烈厮杀,短兵相接,各自为战。


    一直到傍晚时分,战斗仍不分胜负,不过,从战局上看,晋军已然逐渐掌握战争主动。长时间的战与血拼下,燕军的混乱,明显加多。


    夜幕降临,在暮色彻底吞噬云霞之前,鸣金声在仓垣北部的原野间响起,晋燕双方各自收兵,脱离战圈,留下一地的尸体,以及被鲜血浸透的土地。


    结束了一日的战斗,双方都各自整兵进食,包扎伤口,就地休息,枕戈待旦,等待着下一场战斗。


    桓温自认已占据上风,甚


    至可以说胜势,自不可能放弃,而慕容评也不服气,更不肯接受失败,惨重的伤亡,也扰乱了他的心境与判断。


    双方就隔着几里地,几乎在各自眼皮子底下,防备敌袭的同时,休整恢复。


    当夜,桓温与慕容评各自召开军事会议。


    桓温这边,迅速统一思想,激励士气,决定明日发起主动进攻,普军将帅这边,已然敏锐察觉到燕军势衰,自当抓住机会,一举破之。


    慕容评这边,异议可就颇多了,有力主作战的,也有建议撤军的,桓温这块骨头,确实难啃。


    步骑进击,以众凌寡,都不能吃掉,甚至在其反击之下,还崩掉了好几颗牙。也都是打老了仗的,就算难有纵览全局的视野与见识,对危机的噢觉总还是有的。


    慕容评也很尤豫,在一番纠结之后,还是决定再斗一场,明日根据战况而定,直接他实在不甘心。


    那些“汉族”士兵死多少,他不关心,但从征的鲜卑健儿,惨重的死伤,让慕容评实在难以咽下一口气。


    更何况,他自觉依旧掌握绝对的兵力与实力优势,白日作战失利,只是小看了普军。


    当重视起来,调整战法,击破晋军不是难题。


    不管怎么样,拥有骑兵优势的燕军,在面对普军的时候,总是具备更多主动权的,进退自如。


    只不过,这份自如,也是要分时候的。翌日清晨,双方在各自进食,再度交手。


    这一回,慕容评又失算了,晋军竟然率先发难,主动抵近,与燕军战在一起。


    这显然出乎慕容评意料,略显仓促地组织迎敌,在普军全力纠缠下,燕骑的优势,也没能发挥出来。


    失去冲击力的骑兵,真不如步军好使,尤其是那一个个拿着步类的晋军,一捅一个准,几乎赶着燕军跑,好不容易才在慕容评的指挥下稳住阵脚,掩护燕骑退出战圈,重整阵势。


    然而,桓温的杀招,绝不止于此。


    吸引慕容评南下的,是桓温孤军驻于仓垣,然而,当他兵力这一弱点得到弥补后,那燕军的崩溃,也只在片刻之间。


    在晋燕双方厮杀正酣之时,自西北方向,开来一支晋军,打着“普”丶“戴”丶“王”丶“应”等旗号,那是来自许昌的西路军。


    早在慕容评渡河之后,桓温便早早传去军令,密使许昌之师北上,攻取陈留,配合作战。


    当燕军南下之时,戴施丶应诞等人,正快速引军北上,仓垣开战之前,更是日夜兼程奔来。


    为了避过燕军侦骑,还刻意绕了些远路,否则,也许在慕容评抵达仓垣之前,西路晋军也赶到了。


    对晋军可能出现的援军,慕容评也不是全然没有防备,只是一没想到他们来的这么快,二则在激烈的仓垣战场中有所迷失。


    当普军援军将至的消息紧急送达,慕容评彻底绷不住了。打顺风仗,优势仗,慕容评尚可一板一眼,但凡面临危局丶困境,他立马坐蜡。


    慕容评下令撤军了,他希望能利用骑兵掩护,边打边撤。然而双方已然展开,整条战线都纠缠在一起,撤军,哪儿是容易的。


    随着桓温鼓励进军,三军争先,又有戴施等人率军绕袭,燕军的撤退,很快便演变成一场败退。


    在仓垣,桓温取得了北伐以来第二场大胜,对燕国第一场大胜,决定整个中原战局走向的胜利。